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本质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本质_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和政治发展,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所面对的基 本课题。马克思之后,人们往往从制度层面来定义和阐释社会主义政治及其发展。应当 认为,制度分析是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政治及其发展问题的重要方面,但是,制度不是 本原性的,任何制度都应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结构从而政治结构的体现,而任何 经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又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共同活动和交换其活动的社会关系。政治 以及社会主义政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应当立足于实践来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过程中的制度建构和变革,认识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主义政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谓制度不过是实践的实现形式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核心的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 思就曾明确指出:实践构成人们现实生活的内容,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系,从而构成人们在“现存感性世界”的社会存在;现实感性世界的基础是实践,人们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现实世界中,人只能是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 而构成现实世界的只能是人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因此,人们不能从主观的或纯粹 理性的形式、也不能“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而应当“把它们当 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P16、P18)。正是由于实践观点的提出和阐发 ,马克思才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从 而终结了以终极真理自诩的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形而上学,使唯心主义失去了最后 的庇护所。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争取解放的精神武器,而且在于使哲 学面向现实世界的历史过程,以批判的和实践的精神思考和回答时代首先是技术——工 业时代所提出的根本问题。在现时代,技术进步和工业文明已经消解了唯心主义和旧唯 物主义哲学的纯粹理性及其对价值尺度、行为准则的先验设定,因此,一方面,人们需 要选择和确立新的认识前提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在消除传统理念中被日益强化的相对 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又使当代哲学陷入“存在主义的焦虑”。[2]历史唯物主义指出, 科学认识的前提和出发点应当是而且只能是实践。只有立足于实践,人们才能正确解读 现实世界,解读历史进程中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与现实世界的关 系及其转化,从而才能发现现实世界以及人类生活的发展规律,为现实世界和人本身的 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同时,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实践赋予世界及其构成要素以社会 性、历史性,而在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世界和人本身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并非如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永恒不变的。在特定的社会发展情境中, 人的感性活动,人所面对的感性世界是具体的、现实的,因而一定时代人和世界的社会 性与历史性是可以被认知的。这就意味着,只有立足于实践,用实践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去审视人和世界,才可能摆脱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走出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获得关 于现实世界和人的发展的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解释。

应该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具有科学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证明其科 学性的是社会实践本身。在中国,毛泽东以《实践论》这部重要著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明确宣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 的和基本的观点”。[3](P284)这才使党逐步冲破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桎梏,摆脱主 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才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 义改造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重新阐释“实事求是”,明确指出,实践 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4](P143),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提升到世界观的新 高度。这才展开了新一轮旨在肃清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走 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的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从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看问题,不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 都是社会历史的“现实运动”,而不是先验的思想和原则的表现形式,因此马克思说: 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那种 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1](P4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批判地 消解了教条主义赖以建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验的理性原则和制度设想,以实践的观 点和思维方式提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176)这个论 断的立足点是实践,它所阐释的是实践的现实基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运动;实践的批判内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改变现存状 况;实践的价值趋向——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理论展示的是社会 主义运动包括实践批判本身以及这个运动所显示的客观方向,而没有为这个运动、这种 批判和这种价值趋向的实现提出任何先验的理性原则和制度设想。在邓小平看来,社会 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任何脱离特定历史环境的理性原则和制度设想都不具有合理性, 具体的原则和制度只形成和存在于特定时代的社会实践中。实践的社会主义是能动的, 它表现为人们对现实运动的批判性及其价值趋向的认识,表现为人们改变现存状况的要 求和行动,而这种能动性从根本上来说不过是实践发展的或者说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要求 的体现。

社会主义政治是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确认社会主义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事实上也就必须确认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本质。无论人们如何定义,政治总 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生活领域——政治领域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物质实 践从而物质生活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基础,政治关系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归根到底 是为经济服务的,这决定了政治是一种实践,一种适应物质实践和物质生活关系及其变 化要求的现实运动。在政治实践中,根源于物质生活关系的政治关系从而社会政治思想 的变化、从而政治制度的演替,则是这个现实运动在不同层面上的展开。这里,本原的 东西是实践和实践中形成的现实政治关系,而不是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应当认为,人 们用以指导政治行为的政治思想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随社会实践而变化的,它在本质 上不过是现实社会关系从而政治关系的一般表现;人们赖以规范政治行为的政治制度, 是在政治实践中建构并随政治关系的变化而演替的,它在本质上不过是现实政治关系的 实现形式。因此,从根本上说,人们只能从实践和现实的政治关系出发来解释政治观念 和政治形式,而不能简单地从观念形态和制度形式出发来解释政治实践和现实的政治关 系。在政治实践中,人们不能超越实践和现实的政治关系提出恒定不变的思想理论、价 值原则和制度设想,只能在感性活动中来确定实践活动的现实前提,认识历史过程对思 想理论、制度建构的现实要求,而且即使是对特定时代历史现实要求的认识也是相对的 ,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修正、不断发展。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把某种思想理论及 其制度形式解析作为先验前提,用以规制和剪裁实践,就势必要把某种理性认识绝对化 、固定化,把实践看作定理性的表现形式,把实践依附于理论,从而在事实上导向唯心 主义。

那末,人们应当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本质呢?邓小平在论述中国政治改革问题 时指出:“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无非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 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 性”;而中心环节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积极 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他还说:“ 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 “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P178)邓小平是以实 践的观点和方法来看政治、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的。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政治是实 践的,其实践本质就是:(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 政治的实践批判过程,是改变政治现状的现实运动;(二)适应经济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促进经济变革和生产力发展,这是政治实践的经济功能,是决定政治实践过程的 物质根据;(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政治实践的社 会主义的价值指向。在邓小平的政治理论中,政治在本质上是旨在改变政治现状的实际 批判,是与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运动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价 值趋向相一致的现实运动。政治实践的核心问题是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断进行的政治体制 改革,改革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邓小平指出,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 度,政治实践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改革发扬民主,扬弃弊端,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政治制 度的巩固与完善。这里,发扬民主、巩固制度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变革为前 提的,是以此为前提对社会主义政治的现实实践及其过程、趋向的认识和描述,而不是 那种脱离实际的纯粹理性表达和先验的制度设想。

二、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是现实的、能动的,它有自己的历史逻辑和价值趋向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一个基本课题就是以实践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政治 的本质。这个本质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而是可以从“纯粹经验的方法” 所确定的“现实的前提”出发加以描绘的“能动的生活过程”。[1](P24、P31)由此可 见,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是现实的、能动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就应当具 体研究政治实践的现实基础,进而揭示现实政治生活的发展过程,分析这个过程中人的 能动行为,说明政治关系的变动方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原则和先验的制度模式出发 来诠释社会主义政治,规定政治变革的方向。于是,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必须面对实践, 面对政治实践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现实基础问题。政治实践是现实的,现实的人、他们的生 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构成了政治实践的物质基础,从事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所发生的 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从而政治关系,就是政治实践的可以用纯粹经验方法来确定的前提 和出发点。应当指出,现实的人总是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他们的活动 和物质生活条件是他们在特定社会的存在方式,由此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从而 政治关系必然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这就是说,政治实践的现实基础实质上是指一定时 代或者说“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6](P415)政治发展的历史条件。这些历史条件是在 社会内部历史地形成的,同时,又是同外部社会相关联的。在现代世界,由于自由贸易 的实现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条件 “趋于一致”,并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因而社会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 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7](P57、P59)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只有以它同世界历史的联系 为首要条件才有可能获得合理的解释。这就意味着以研究社会主义政治为基本内容的当 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不仅要考察特定社会的内部环境,同时要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趋 势,并且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社会内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正确认知时代关 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条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现实基础上展开的,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被纳入当代科技革命和工 业经济(后工业经济)的世界历史大潮,于是,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市场经济、资 本形式、新兴阶层的崛起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正是这个客观趋势及其引起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从而政治结构的变化,为社会主义 政治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前提,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过程,为在理 论上说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现实变革,提供了具体的经验材料。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能动精神问题。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作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 动又是能动的,是人以经验方法认知现实、从一定物质条件出发改革现状的活动。这里 ,能动性的表现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理性虚构以及为这种虚构去寻找某种实现形式,它 立足于现实基础,是对现实的理性批判和实践批判,是那种旨在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 批判活动。在中国,这首先是对历史形成的、至今仍广泛存在的封建主义政治影响的批 判。邓小平指出:中国政治的“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都是“历史非常 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它们在计划经 济体制下得以一种新形式重新增长,而在新形势下则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变革的严重 障碍,是对时代的历史要求的悖逆。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发扬民 主,健全法制,“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通过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 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4](P327、P326)。邓小平 的论述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政治现实的深刻的理性批判,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 和法制建设则是在清醒理性批判中展开的一种实践批判,一种肃清封建政治、走向现代 政治的能动过程。应当说,民主化与法治化是在实在的历史基础上,对当代社会主义政 治现实过程的发现,也是对世界历史过程中现代政治的一般原则及其价值内涵的确认, 于是,借鉴现代政治文明主要是已经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就自然地成为社会 主义政治实践尤其是肃清封建政治影响的必需。但是,社会主义从而社会主义政治实践 历史地要求实现对资本主义及其政治现实的改造,因而,这种借鉴应以对资本主义政治 的合理批判为前提。社会主义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变革,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就一定要变少数人的民主为多数人的民主,使绝大多 数人民群众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事实上平等地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由此,邓小平指 出:“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4]( P176)社会主义并不简单地否定个人自由和权利,相反,它要从资产阶级“政治解放” 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的这个现实起点出发,通过逐步展开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革 ,实现社会公平,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使之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社 会主义政治作为对资本主义政治实践批判过程的本质。

再次,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历史逻辑。现实世界的历史过程是连绵不断的“现时”之 流(克罗齐),任何时代,人们都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 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1](P30)这里,逻辑地决定政治实践过程的根本因素是 人们的生产活动以及由此发生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从而政治关系。“现时 ”政治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实践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活动以及经济、社会和 政治关系的变化,一般说来,是在连续不断的变革中逐步积累新因素,以新因素替代旧 因素的渐进式的上升运动。诚然,现实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是在一场革命中开始的,但 是,革命可以为物质生产的发展、为物质生活关系从而政治关系的变革创造某种政治前 提,却从来也不能取代生产力的发展对物质生活关系从而政治关系的决定作用。可以认 为,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批判不是一次性的,这应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发展过程。 人们不能指望通过一次或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在不太长的时间甚至一夜之间就完成实践批 判,全面地告别旧的政治因素及其影响。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渐 进特征,面对现实,从现实的基础出发,实际地深化理性批判、能动地推进实践批判, 为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作出长期的不懈努力。必须指出,物质生产从而社会经济发展的 因素是根本性的但不是唯一性的,如果认为是唯一性的,政治实践的逻辑过程就可能被 简化为可以用某种公式来表达的“同一”,所不同的仅仅是不同民族国家处在这个同一 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上。事实上,除了过程的上升性、渐进性、阶段性这些可以被普遍 使用的概念外,不同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在形式、规模以及相应历史阶段的具体内容上 很少相似,这是因为经济以外的因素包括自然以及自然和人的关系、人在感性活动中形 成的社会的、文化的甚至宗教的因素、外部世界的影响,都对物质生产、物质生活从而 政治生活发生重要的有时可以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尽管马克思主义从来强调物质的、 经济的因素对于政治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民族国家社会的从而政治发展的“ 内在逻辑”(布罗代尔)不单单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状况,而是在众多因素的辩证关系中形 成的。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实际,这不仅是指发展程度的不均衡,更是指体现于 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历史环境的发展逻辑的多样性。揭示这种不均衡性和多样性, 才能正确理解一定社会政治实践的现实基础从而正确描绘其能动过程。不仅如此,还要 看到具体政治实践的过程有许多不确定性。政治实践越具体,特殊性、偶然性因素越多 ,不可预见的作用和不可控制的力量越有优势,因而理性认识和客观实际之间、预定目 的和客观结果之间的差距越明显。必然性总以偶然性为“表现形式”,并“在偶然性中 为自己开辟道路”,[6](P171)因此,政治实践需要分析具体实际,把握其中的特殊性 和偶然性,不断把已经获得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上升为正确描述具体实际及其发 展趋势的实践理性。

最后,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价值趋向。对于实践,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 式去理解”,还应当“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发展它的“能动的方面”,“环境的改变 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当然,这首先要把人“ 在其现实性上”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把人的能动活动理解为一定现实基础 上的“客观的活动”。[1](P16、P17、P18)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问题,就意味着 承认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承认人民群众应是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历史主体。如果说 过去的历史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社会主义则是要实现人向“社会人”的复归,它 要自觉地以人作为运动的出发点和结果,使人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因此,社 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以及在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现实基础上展开的旨在改 变现状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实践批判。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是要承 认他们的利益是他们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他们的利益要求是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就 是要承认他们为争取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行动是他们本身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 会主义政治就是要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生活中的基本权利,使他们 能够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自由地采取行动。于是,可以认为人民利 益、人民民主应是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具有现实性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问题绝不是脱 离现实基础的纯粹理性认识。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利益要求从而权利要求,总是那个时 代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的体现,应有一定时代的以至时代历史一定发展阶段的特定内 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利益要求是市场经济及其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关系的体现;人民利益的基本内涵就是最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以获得社会生产和社 会生活的最大效益,就是使最大多数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在事实上而不只是在形式 上,获得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机会和根据贡献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平等权利。与此相联 系,所谓人民的民主权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体现,它与人民的利益 要求相对应,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生活的权利,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为实现、维护 和发展自己的利益而应当平等享有的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为此,社会主义应不断拓展 经济民主、社会自治和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使政治权力成为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 益、致力于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政治权利的公共权力。

三、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本体是人们的政治活动,是理性批判和实践批判的 现实运动

对社会主义政治及其发展的现实基础、能动过程、历史逻辑和价值趋向的分析,旨在 说明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本质,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展开的一种思路。应 当认为,人们的政治活动是政治实践的本体。人们在经济的、社会的从而直接地在政治 的活动中结成一定形式的政治关系,推动着政治的历史进程。政治实践的现实基础在人 们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现实政治实践又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展开,并随经济、社会和政 治关系的变化而发展。一般说来,社会主义政治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批判和实践批判的 辩证运动。从现实的基础出发,通过理性批判认识社会主义政治过程及其历史条件与历 史要求,用以指导实践批判,改变政治现状,开拓新的现实;在实践批判中检验和发展 理性批判,以新的认识指导实践批判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这样的 现实运动中发展的。这里,理性批判的主要形式是政治理论活动,它在社会主义政治实 践中居于先导地位;实践批判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政治决策活动是政治运行和政治 发展的基本环节,在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发挥主导作用;政治的制度性活动为政治运行 和政治发展提供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具有决定意义。本文着重分析政治的 理论、决策和制度性活动,以说明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作为人的政治活动的实质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第一位的,是思想 理论的本原,但这并不排除思想理论活动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实践离不开思想的指导 ,实践的能动性就在于人们在感性活动中认识世界从而能动地改造世界。对于社会主义 政治实践来说,只有在理论上认识实践过程及其客观规律,认识实践的方向和影响,人 们才能依靠和利用客观规律,能动地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讲实践不是不要理论, 而是不要那种脱离具体实际的理论,否定那种超越现实对世界、对政治本质及其原则的 绝对理念,对遥远未来的玄想和描述。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应当就是这个道理。 社会主义实践是发展的,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应当与时俱进。人们确信马克思关于社 会主义政治的逻辑结论,其前提仅仅在于它是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得出的科学判断,而 且一定是那些被实践发展证明为正确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 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 是永恒的”,因此,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 内容”。[7](P382)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研究不应固守原有的原理、观念和 范畴,需要有适应时代变迁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实践的观点不把任何理论当作“ 必须普遍遵循的哲学历史公式”,因而不以“单单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 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10](P57、P159)重要的问题在于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审视现时代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的历史趋势,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国际化、市场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正是 在这样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发生 了根本变化(列宁),因而对社会主义政治的看法也相应发生了根本变化。可以认为,现 实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方向就是民主化、法治化,就是发展人民民主,实现以法治国, 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如果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规定,那就要在时代给 定的现实基础上,对人民民主和公民权利的关系以及二者实现形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的) 的历史合理性作出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理论说明。

其次,社会主义的政治决策活动。政治决策、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是政治活动的基本内 容。在现代社会,政治实践从而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总是同政治系统的决策活动密切 相关。政治系统主要是通过正确决策以及由此取得的业绩来积累合法性。社会主义的政 治决策应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人民利益观的统一,其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价值尺度就是生产 效率、公民利益、社会公平。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由生产、经济社会关系所显现的经济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遵循客观规律才有可能创造出最大效率,才能使社会主义创 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人民利益观本质上是经济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要求的反 映,“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而利益“总是有意无意地为 指出历史进步方向的原则服务”。[9](P307)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实上 就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但是,现实生活中公民 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当前利益往往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矛盾,不同个人及其群体之 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因而不应当在理论上和实际决策活动中以对人民根本利益 的简单解释含混和回避其间存在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既要实现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 ,又要实现和维护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的社会历史 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他们所形成的“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 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6](P320)这就是说,个人利益应当有利于维 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而人民根本利益应当以有利于实现个体活动及其要求为归宿。 那种借口人民根本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看法和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其结果可能在 利益的层面造成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的破坏。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利益 的增长,社会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固有要求必将显现出来。自由市场经济的结果是不平 等的,它不能自发地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这不可避免地将 破坏生产效率,激化社会矛盾。应当认为,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要 求,而分配公正、社会公平则是因经济社会关系从而利益关系变动而必然形成的社会意 志,也具有规律性。社会主义应当尊重历史、尊重历史过程中人民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而且只有从政策和制度上作出现实努力,走向社会公平,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最终 证明和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

再次,社会主义政治的制度性活动。在实践中,政治决策活动总以一定的制度形式为 依托,政治理论活动也往往为一定的政治制度所规制。当然,制度性活动往往以一定的 政治理论为指导,并且是通过政治决策实现的,但是,它在政治实践中具有区别于一般 理论活动、决策活动的重要意义,制度带有根本性,是比较稳定地体现现实关系本质的 东西。合理的制度设置可以为理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可以保证决策正确反映经济社会 发展和人民利益要求,制度设置不合理则可能走向反面;合理的制度变革可以促进理论 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如果不合理则可能阻滞理论进步,可能延缓社会 历史进程。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从来都重视制度问题,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但是, 如前所述,制度不是本原性的,人们建构起来的制度不过是反映现实经济社会和政治关 系的意志关系。现实制度不应是先验的预设,它形成于现实实践,是实践中人们对现实 关系认识的物化和意志表达;至于未来的制度,则是实践过程的结果,是在今天的现实 中无法作出确切说明的。因此,关键在于正确认定现实物质生产、经济、社会和政治关 系对制度形式的本质要求,使制度的建构和变革体现本质,否则,就将出现制度性活动 的偏差和失误。应当认为,对制度的根本性作用和非本原性意义的认识,是社会主义政 治的制度性活动中应在理论上加以说明的相关问题,后者强调要立足现实基础,用经验 的方法确认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从而政治的本质,前者则表明本质的实现需要相适应的 制度供给,不仅要有基本制度的供给,而且需要有成系统的具体制度的供给。过去那种 只着眼于政治本质分析而忽视制度建设、只满足于基本制度的建立而不重视制度系统形 成的观点,有意无意地否定了制度形式对于政治实践的重要性,其本质同脱离现实基础 的制度本原论一样,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在当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政治 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因而政治制度建构和变革的首要的也 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就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统一,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 实践的现实要求。因此,需要在完善人民民主的基础上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体制, 在制度上规范党的领导机构同国家政权机构、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从而在坚 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使人民的国家机关真正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使公民社会组织真 正成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渠道;需要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的民主参与、 民主监督、民主选择机制,以保证党的领导始终体现时代要求,代表人民利益,保证党 的决策、党对国家政权的组织活动始终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最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要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提出的问题。政治理论 研究应当具有科学性,它不屈从于一时的政治需要[11],而应当客观地揭示政治发展的 能动过程,说明其本质和规律性。当代政治实践是开放的,是在与当代世界的互动中发 展的,因此要揭示政治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应当面向世界,引进外国政治学的新理 论、新方法,同它们进行广泛深入的对话。政治实践是现实的,必须解决现实政治生活 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面对国内外政治包括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客观实际,也 是揭示政治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性的需要。中国要有中国的政治理论,要使中国的社会主 义政治理论成为与当代世界上主流政治理论相比照、相补充的系统。这个理论不仅是对 政治学原理的一般阐述,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理性说明, 是在这个基础上对政治学一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于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 践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研究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 政治实际问题的经验分析。在政治理论研究中美国学者总以对美国的政治分析为重要实 证基础,欧洲学者总以欧洲的政治分析为重要实证基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 论当然应该重视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证分析。这是实现政治理论创新, 并使之能与世界主流政治理论相比照、相补充的前提,是我们的理论自信之所在。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践本质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