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观教育:党风建设的重要课题_党的作风论文

群众观教育:党风建设的重要课题_党的作风论文

群众观教育: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题论文,群众论文,党的作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目前,党的作风,特别是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破坏了党的形象与威信,损害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重要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树立新时期共产党人的风范,针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严格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特别是以下七个重要的观点:

一、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本党和个人的私利。离开了人民群众,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和理想不仅不能实现,而且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的理论和实践品格,是党的生命、党员的政治生命之所系。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要做到全心全意、完全彻底,不容许掺杂个人的私念。现在各地所谓的“政绩工程”、“首长工程”、“任期工程”很多,我们不排除这其中大多数是从事业出发,为群众谋利益的,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有为个人升迁铺路、往一个人脸上贴金、显示个人权威和能力的企图。而从这种动机出发的工程大多华而不实、事倍功半、浪费民力。《决定》提出要珍惜民力的问题,确应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警醒和反思。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要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上。我们所做的实事、好事不能只顾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更不能为了照顾、迁就、满足一部分人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放弃、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45页)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急剧发展,地区间、阶层间经济上的现实处境的差异,不但难以消弭,近期内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不搞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党员干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给予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困难家庭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个人的才能与作用,但是绝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杰出人物都是在群众斗争实践中产生的。每一个人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集中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否则即使具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会被历史和群众所抛弃。在人民群众面前,一个党员干部要抱着高山仰止和甘当小学生的谦恭态度。

我们党已执政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这种形势下,某些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的功劳算到自己头上,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自己是施惠者,而群众是受惠者;自己劳苦功高,而群众自应感恩戴德。他们认为领导者就比群众高明正确,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不向群众请教,所做的决策、部署经常脱离实际,在群众中行不通。他们往往又不能从错误和失败中汲取教训,反而归咎于群众的落后、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于是继续我行我素,滥施权威,结果错误和失败接踵而至。这种以英雄自居的想法和做法,不能简单说成骄傲或专横,而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和“精英政治”论的表现,是理论上的浅薄无知。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表现出很强的时空局限性,它只有置于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中方可发挥其作用。可以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仅没有因人民战争的硝烟散去而过时,而且被新的时代、新的任务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只有永远把人民群众尊崇在英雄的位置,才能真正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使党的事业始终成为人民的事业,才能把万千民众组织起来,汇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三、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观点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干部手中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所以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社会主义社会干部的基本价值取向。

而现在某些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拥有的职位和权力,是自己凭本事挣来的,或者是上级给的,是用来管理人民群众的。他们自称是百姓的“父母官”,是逢事“为民做主”的,把机关办公场所搞成关卡重重的“衙门”,群众上访、办事,门难进、人难见、话难听、脸难看。甚至有的人认为权力即特权,是可以用来谋取私利的(小团体利益也是一种放大的私利),所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目前在全国各级政府机关中,党员干部占干部总数的60%,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党员干部占90%。在党处于执政地位的条件下,党群关系主要表现为干群关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当时我们的一些同志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严重脱离群众、被人民所抛弃,才是剧变的根本性原因。苏联剧变期间,有学者进行过“苏共代表谁”的社会调查,认为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只占7%,而认为代表党的官僚、干部的占85%。由此不难理解,俄罗斯政权交替时,人民群众为什么那样平静。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所以要在党员干部中深入进行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教育。首先,明确“领导就是服务”,始终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以廉洁勤政来肩负起服务群众的责任和义务。其次,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而不是领导恩赐的,绝不能因某些上级领导的原因,而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滥用权力。第三,要经得起权力的考验。要充分认识权力的两面性,做到头脑清醒、警钟长鸣。第四,把权力交给谁,要制定和依照民主程序,听取和尊重群众意见,真正把权力交给广大群众推举出来、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的人执掌。第五,每个干部是否真正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由群众来评判,看其所作所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逐步建立一整套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干部工作衡量标准体系。

四、向人民负责与向上级领导机关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党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决定,一般来说是体现了人民利益的,作为下级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这既是对上级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无政府主义和分散主义行为都是党纪政纪所不容许的。

但是不能排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在某些方面、某些问题上,人民群众与上级领导机关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做到:①始终把向人民负责放在第一位。向人民负责是与上级领导机关保持一致的政治基准点。不向人民负责,最终就不能与上级领导机关特别是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是群众的观念、觉悟一时跟不上上级正确的指示精神,则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启发引导群众在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实践中,逐步认清自己的切身利益、最大利益之所在,决不能随意给群众扣上“闹事”、“找事”、“多事”等落后帽子。若是发现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决定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则要积极负责地向上反映群众意见和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在工作中避免和减少错误决策给群众造成的危害和损失。③坚持原则,坚持真理。陈云同志说:“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不唯上”往往是很难的。面对上级领导机关错误的指示、决定,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要抛开个人得失,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绝不能借口对上负责,而置民情社情于不顾,放弃原则,推卸责任,割裂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

毛泽东同志说:“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55页)《决定》也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党的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现在许多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不懂得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陷于事务主义,热衷形式主义,犯了官僚主义往往还浑然不觉,整日迎来送往,繁文缛节。了解基层情况靠坐在上面看材料、听汇报;指导基层工作靠打电话、下文件、开大会。即便下去,也是前呼后拥,走马观花,听不到群众的心里话,看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与群众的感情淡漠,与基层的实际工作隔绝。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要教育各级党员干部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要采取挂职、下派、驻点等方式、使党员干部特别是从学校门到机关门的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的教育。还需要提及的是,我们正在进入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非夸张之辞。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仍有着普遍意义。我们要迈开双脚走出高楼深院,到群众之中,与群众交流感情,交换意见,交谈工作与生活,亲历身受老百姓的苦乐悲欢。通过面对面,达到心贴心;只有肩并肩,才能手挽手。

六、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观点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工作中难免有失误、犯错误,倘若手中的权力缺乏约束,则容易被滥用并导致腐败。因此,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也为了党员干部不在政治上摔跟头,始终保持廉洁勤政的品格,我们必须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观点。

要充分认识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对党员干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一个政府只有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不敢松懈,才不至于人亡政息。一个干部只有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才会防微杜渐,不犯或少犯错误,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人民群众充分地行使监督各级干部的权利,主人翁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和巩固,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有相当一部分干部不愿接受群众的监督,甚至以种种借口逃避监督,这不仅是十分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

要强化自警意识,对人民群众怀着敬畏之心。邓小平同志指出:“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76页)有的干部惯于搞家长作风,谁要是提意见,便给谁“穿小鞋”。在这些同志思想深处,信奉“刑不上大夫”、“权力就是王法”的封建律条,为所欲为,横行霸道,无所顾忌,不懂得“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辩证法。陈毅同志有诗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一个政治上成熟的党员干部,必须具备这种清醒的自警意识。

要致力于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强制性和长期性,只有制度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力、监督的范围、监督的渠道、监督的方式和监督的效果。我们要坚持和推行职工代表会、村民代表会、居民代表会制度,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群众意见建议征集制度,干部收入或财产申报公布制度,群众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社会承诺服务制度,群众代表质询听证制度,群众监督员制度,群众监督奖励制度等,并不断地创造一些新的制度,增强其操作性和执行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治透明度,减少权力运行的随意性,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群众依靠制度监督干部,干部遵照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群众监督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群众监督,其一,舆论监督的报道线索大多是群众反映和提供的;其二,舆论广泛作用于广大观众、听众、读者,形成群众关注的焦点;其三,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群众监督渠道不畅、落实乏力的情况下,许多地区、部门的领导干部尤其害怕舆论监督,设置障碍,横加阻拦,称之为“灭火”。这种“防口如防川”的消极抵触态度,只能是保持落后、掩盖错误、欺骗社会,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信任背道而驰。

七、永远是人民群众中普通一员的观点

从政治要求上讲,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从宪法意义上讲,每个党员干部都是国家的普通公民,没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要像一滴油,而要像一滴水,自觉地融入人民群众的海洋。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悲观共甘苦,要以做人民的一分子,生活在普通群众中间而自豪。

某些党员干部为什么要谋取高位和权力,其原因就在于在他们眼里,党员和公民是分为三六九等的,上等的就可以凭借职位和权力享有特权。当然,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为某些人谋取特权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如在领导干部使用公务车方面,超标准配车、专人司机、公车私用等比比皆是。但党的理论从没有容许特殊党员、特殊干部存在之观点,实践与理论的偏差,不能成为党员干部可以高人一等的合理性。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到了退休年龄不肯退,退休后拖延不办手续,流露出强烈的失落感,缺乏普通党员、普通公民意识是一个普遍原因。

特别是我国正在进入现代社会,消除“官本位”、“终身官员”,干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永远是人民群众中普通一员的观点,将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为党员干部依靠内在的才干立身,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官位立身提供思想和舆论先导,从而也为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公务员、党的机关工作者聘任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历史和现实证明,党只要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就无往而不胜;反之,必然遭受挫折和失败。能不能、有没有在全党普遍而牢固树立起正确的群众观,这决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

建议像前一个时期开展“三讲”教育一样,在全党广泛而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标签:;  ;  ;  ;  

群众观教育:党风建设的重要课题_党的作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