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方式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方式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人本经济增长方式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根本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4)04—0058—05

人本经济增长方式即“以人为本(根本、中心和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象和过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与以往一切社会,以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中心的“物本经济”有着本质区别。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选择人本经济增长方式,是符合世界潮流和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工业文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增长方式的有限性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就了社会物质财富的高速度增长。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2],而“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3]以“物的联系”或“物的依赖性为基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凭借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和内在动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变了人单纯受“自然必然性”支配的处境,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推动了人的自由和发展的进程。

但是,这种增长模式也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消耗和破坏,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对立。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现象,使人的精神生活空虚并向畸形发展。从生产方式看,这种增长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为基本特征的。从生活方式看则以生活资料的高消费为典型特点,两者互为支撑,共同刺激和维持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约20%,却要消耗世界能源的70%,世界金属的75%,世界木材的85%,世界食品的60%。如果发展中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物质消耗标准,那意味着整个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将增加10倍,对矿产资源的消耗将增加大约200倍。况且,在几十年之内,这些数据又会随着人口的成倍增长而翻一番[4]。中国虽是自然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居世界后位。人均量占世界比值:耕地面积为1/3,河流年径流量为1/4,森林面积为1/5。自然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传统资源的稀缺性注定不能支撑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照搬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资源和能源密集型增长方式,显然不是中国和世界未来的选择。

因此,基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限性,人类自身需求发展的规律性及我国国情,应选择新的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5]

二、人本经济增长方式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人本经济增长模式,是以高素质的人而不是物的生产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它包括与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相关的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如教育、体育、医疗、心理咨询、保险、旅游、娱乐等产业的发展。这是一条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环境和制度相统一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道路。

第一,它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最大区别,是财富的创造方式不再以资本而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生产系统居主导地位。知识与土地、资本相比,最大不同是知识具有成本复制和报酬递增的性质,使经济从根本上超越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OECD重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是由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创造的。美国企业的无形资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高技术的市场价值通常为净资产的10~50倍。企业价值正从传统有形资本向无形智慧资本转变,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人本经济增长方式把人置于核心位置,将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中心的增长模式,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增长模式;从不断加剧物质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传统经济模式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转化。是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取代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持久稳定的、和谐相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的持久生存和发展。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说的,“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第三产业要大大加强,兴旺发达。发展中国商业、金融、保险、旅游、法律和会计审计、咨询和居民服务等第三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5]

第二,它符合后起国比较优势原则。罗斯托认为,经济成长是一个经济“起飞”和经济成熟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确选择和建设主导产业,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的第二个基本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主导产业因处于社会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而具有“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6]。我们可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源优势,弥补自然资源相对劣势,通过“改变主导部门的序列”,跳过发达国家传统的资源和能源粗放型增长方式,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靠增加要素的产出率而非投入量来提高经济效益,“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7]。

人本经济增长方式对应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第二、三层次。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它既可吸纳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又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有利于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如美国服务业产值比重由平均30.4%(1879—1889年)升为47%(1919—1929年),就业比重由37.8%(1890年)升为49.5%(1929年);日本服务业产值比重由43.2%(1920年)升为50.4%(1960年),就业比重由22.7%(1920年)升为35.9%(1960年)。2000年,我国农业产值比重为15.9%,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为33.2%,农业的就业比重居高不下(50%),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仅为27.5%[8]。这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既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也是难点。“十五计划”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因此,确定人本经济增长方式,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上加以重视和倾斜,是符合我国比较优势和“后起国效应”的现实选择。

第三,我国具备实现这一增长方式的物质基础。我国已基本实现温饱和正在建设小康社会,人们的需求层次也逐渐提升,经济全球化可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实现优势互补。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摆脱食物短缺的困扰,“如果人口增长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则人口越多意味着增长率越高。人口多就不是发展的障碍,而是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因素。”[9]我国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也证明了人本经济的可行性。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在我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中,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在第三产业内部,第一层次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及餐饮等业)比重则持续升高,第三层次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部门(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业)比重略有上升,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比重略有下降。第三、四层次比重走势虽不甚明显,但二者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之和却比较稳定。第一层次、第二层次逐渐升高,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方向。说明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已从实物产品转向服务产品,人本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显示其客观必然性。当然,第三层次比重还较低,从反面证明我国以人本经济作为增长方式,将这一层次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是实现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解决经济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

标签:;  ;  ;  ;  

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方式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