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期末试题命题_命题的否定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期末试题命题_命题的否定论文

初中语文期末测试题命题杂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测试题论文,杂谈论文,初中论文,语文期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期末试题出题意图在于检测该学期的教学情况,以便于查漏补缺,增强下一阶段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让学生从考试中找到自信,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新学期的学习。

但是目前不少的期末试题却不容乐观。观念滞后导致质量低劣,考试仍然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以下试从两个方面谈一谈期末命题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命题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做到和谐统一,齐头并进

课改的春风吹绿了课堂教学的田园,但却吹不绿考试的阵地。课堂教学改革热热闹闹,但考试改革却波澜不惊,命题中仍然存在着淡化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学情、脱离教学实际的情况。作为日常教学指挥棒的期末考试如果不能克服弊端、与时俱进,又怎能有效地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

这些弊端具体体现在:

1.课堂教学重视质疑和探究,而期末试题却反映淡然。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思维源于问题,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这样提问学生:“你还有哪些疑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那么能不能把这种“问题意识”迁移到期末试卷中,给孩子提供质疑和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引起教师的思考,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答案是肯定的。综观各地近几年来的语文试卷,很少给学生提供这样的质疑和探究的空间。这反映了命题者对问题意识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考试不仅要发挥检查与复习的作用,还要发挥它对于教学的指导作用。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比教师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要有意义得多。

那么,怎样设计这样的问题呢?阅读理解部分,我们能否这样设计?

(1)你能从这篇文章的题目中发现哪些信息?你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拟得好不好,换了你,会取一个怎样的题目?

(2)阅读了某篇(或段)文章,你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3)能针对你不理解的内容设计一两个问题吗?

(4)请你根据自己的解读,找一找文章中存在的问题,给作者提一到两点意见。

(5)阅读完全文,你能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要回答以上的提问,必须在阅读文章时,将自己融入文章,感受文中的喜怒哀乐,并且形成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感情的体会更准确、更深刻,而且思想会攀得更高,走得更远。

2.课堂教学重视个性的发挥,试卷则要求答案唯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上“标准”无非是在倡导这样一种学习理念:即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权力,创设良好条件,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自由表达,使语文学习伴随着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融入鲜活的个体生命元素,从而达到促进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但作为过程性测试的期末测试题,极少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俨然是终结性的中考试题。

如:如果你是丘吉尔,该怎样回答?(2分)

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美国访问,在众议院发表演说后走下讲台。一位反对他的女议员气冲冲地走到他的面前说:“阁下,如果我是你的妻子的话,我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药。”丘吉尔平静地看着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庆市某区初中学业考试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题目特别强调了“你”,可见考查的是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试卷的评分标准却不能不让人尴尬:我如果是你的丈夫,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它喝掉。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丘吉尔,怎可要求学生得出唯一的答案?这种做法无异于削足适履。

3.课堂教学重视民主性和激励性,而期末考试仍然是教师大权独揽。

过程性评价应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但是我们的期中期末命题,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1)评价标准单一导致评价不够科学和公允。以作文评价为例。作为教师,我们常常给哪些被认为“离题”的作文以最低等级的分数。如此一来,这个学生一个学期以来在写作水平上的进步都被否定了。这是否合理?我们能不能从其他角度出发,比如语言、结构、思想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而不要因为孩子一个方面的失误就造成颗粒无收的结局?

(2)评价主体单一导致评价带有教师很强的主观性。期末测试题总是教师单方面评定,能不能在批改方式上做些改进,比如加入同学评定,让学生们参与到评价中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借鉴和启发。

总之,期末考查应当反映我们一个学期教学的要求、内容,适应课改的要求,教学只有将有机地考查和评价测试结合起来,课改才真正有了推力。

二、拷问期末测试的某些命题倾向:科学否?

当习惯成为自然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发现它的不合理性。命题也是如此。不少习惯性命题的劣习正在误导我们的教学,贻误我们的学生,如不及时纠正,其危害是深远的。

1.主观题不够主观,客观题不够客观。

例:品味北岛小诗《宣告》,回答下列问题。

——给遇罗克烈士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从星星的弹空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1)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诗是作者为“文革”中那些不屈的灵魂唱响的一曲自由的颂歌。也是那个特殊年代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

B.该诗充满了对极权的控诉和对英雄主义的张扬,诗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就否定了那个“神话”时代造就的一批所谓的“英雄”,“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则凸现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强执著的英雄性格。

C.该诗也细腻地刻画了“我”临终前的拳拳之心,为母亲考虑,以防牵连,不留遗嘱,为烈士的坚毅增添了一份柔情。

D.诗人追求自由,坚信历史的灰尘总会有澄清的一天,而这一天的到来必然要用许多烈士的鲜血来浇灌。

(2)小诗的最后一节堪称经典,请你选择某一角度分析该节的妙处。(2分)

(重庆一中初二语文期末试题)

这两道小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1)C (C项乃生造,诗句没有“以防牵连”的意思,“母亲”更应理解为祖国母亲)

(2)诗人运用隐喻的手法,把光明的来之不易与必然到来的趋势巧妙地与黎明前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想象奇特至极。(还可以从修辞、想象等角度分析,酌情给分)

看似客观的选择题(1),由于出题者的主观,题目的客观性便得不到保证。“诗无达诂”,作者何以能确切地知晓诗中的“我”不留遗嘱“没有以防牵连”的意思,何以肯定诗中的“母亲”形象更应理解为“祖国母亲”?

貌似主观题的题(2),从问题到答案其实仍然“客观”。“小诗的最后一节堪称经典”这样的观点本身虽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命题者心目中的“经典”未必是学生心目中的经典。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选择能够理解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见解,做到真正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淡化语文味,没有充分体现“语文”的特点。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不能上成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这已经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但是在命题中不少人仍然把语文和政治、道德紧紧捆绑在一起,忽略了从语文角度去考查学生的能力,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如下面这道作文题: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这哪是初中生的作文?与其说是初中语文试题,不如说是公务员考试试题!

看一看近几年来的期末试题你就能发现,几乎都少不了和时事政治的联姻。

香港回归时考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象征意义;非典时考胡锦涛的在《人民日报》上的题词;连战访问大陆时考该用哪句古诗来体现台海关系的改善;申奥成功时出现了对奥运图标及吉祥物分析试题;“八荣八耻”口号提出时则考“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及含义;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时作文就考什么是“和谐”……语文的独特魅力被湮没在滔滔的政治洪流中。语文的学科特点何以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何在?廓清认识,让语文摆脱政治“传声筒”的形象,让试题回归语文味,是我们每一个命题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3.没有真正紧扣教材。

不少期末试题的命题还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与学期教学目标脱节。但很多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都抛开课本,到烟波浩渺的文海中去寻觅考题。同时,有些命题者设置问题随意性很大,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导致试题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如这样的考题: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农村工作指导员将对农村工作实行全面指导,帮助村里_______一支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帮助清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帮助______一套村级规范运行的制度,协调_________一批突出问题,记好一本《农村工作指导员民情日记》,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调研文章。

(九年级期末测试卷)

(2)古时候,垂髫是指童年,那么,豆蔻是指_______,弱冠是指________。(麻湾初级中学八年级下语文期末试题)

这些试题完全脱离了教材,学生无法作答,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

期末考试本质上是水平考试,而不是选拔性考试。考试内容更应当紧密联系教材,一个学期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而不是中考考什么,期末考试也考什么。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大都是精选的名篇,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优秀范例。只有把课本知识学扎实了,学透彻了,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才能拥有扎实的功底,做到自如地阅读和写作。完全抛开课本去考查学生的结果是只能让教师无心认真研究教材,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基础得不到夯实,能力自然谈不上提高。这和素质教育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命题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考虑到该学期的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做到每一个考题都能落实本学期的知识点,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得有意义,把“学习”和“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期末考试命题,应严格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本,考出语文味。考试内容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孩子们的兴趣相连,让期末考试成为促进教学、促进课改的一种手段,把期末考试真正看成是“达标性检测”,使孩子们都能考出好心情,考出真水平,考出自信心。

标签:;  ;  ;  ;  ;  

浅谈初中语文期末试题命题_命题的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