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交互网络结构的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结构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教育正倡导着教育的本体功能,高扬着人的主体精神,成为时代教育的核心和主旋律。本文以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实施作为研究点,旨在倡导创新教育实施过程的重要;提炼实施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性程序;提升授业者与受业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意识和执着追求;引发更广泛的理性关怀与思想争鸣。
一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创新教育的目标因子
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其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愿望激发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树立创新目标。所以说,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原点。
2.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再造性的心理反应;是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有二:一是批判性,二是发散性。所谓批判性就是拒绝盲目从众,拒绝复制型思维,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思维个性,独立思考。所谓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的思考问题的特性。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无限沉浸所产生的自觉思维。它以敏锐的观察为基础、以创造性的想象为路径、以活跃的灵感为表象、以独特的认知结构为特征,所以它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3.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即各种创造方法和题解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它是多角度求异、求新图解的集成,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在技能层次的外化。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即创新思维的物化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表现能力。
(二)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手段因子
创新教育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全社会宏观看,它涉及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等;从学校微观看,课程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先导,而课堂教学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中介,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手段。它包括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评价。
1.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课程计划》,这是由国家《课程计划》的指令性决定的。新的国家《课程计划》具有越来越大的弹性,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出发,原则上应作到“三个开放”。
(1)向学科前沿开放——使教学内容表现出现代科学的精神和风采。教师通过科学家创新过程的复演,让学生去实际感受或体验。学生可以系统接受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发现模式的培训,也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产生认知内趋力,进而转化创造欲望。
(2)向课堂外开放——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参加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社会服务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广泛占有形象素材,激活联想,从而使创造性保持正确方向,形成创造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
(3)向学生开放——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创造精神,真正体现学习主体的需求。
与现实生活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教材建设总有内容的滞后性,经验的间接性、标准的一统性。所以应利用弹性教学时间实施开放教学,不断改造与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以满足创造教育的目标要求。
2.课堂教学方法 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敢于审视旧事物、否定旧事物、批判旧事物,才能创造新事物。这一过程一定从思想先始。然而约束、捆绑、桎梏思想,剥夺了思想自由驰骋的开阔空间,一切破立都无从谈起!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实施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研究服务于创造教育的任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开创,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提倡教学民主,为学生提供一个多维互动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原则上应作到“三个放开”:
(1)放开讨论——改变过去由老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多向互动,提倡思想“亮相”。通过诸多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习主体的自由发展。
(2)放开质疑——问题是不受压抑的自由思维的必然产物。实现学生思维自由,必然诱发诸多质疑。学生的质疑往往不拘限于,教师视野,教师放开让学生由记忆成论到自愿去探索;由机械接受“唯书唯师”,到敢于向权威、书本、教师挑战,这必是一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破除“师道尊严”束缚,是学生孕育质疑的教育环境,这当是着力营造之事。
(3)放开进程——依照中国的国情,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仍将富有生命力,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忽视学生个体需求差异、能力差异的“大一统”的教学要求势必废除。“一刀切”、“齐步走”的课堂教学是最大的教育不公。允许差异存在,正视差异存在,实施异步教学,满足个体差异发展需求,有利于培育每个独立个体不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过去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教师教学进程服务,为教师完成讲授内容服务,为重复验证书本知识服务;说到底是服务于“教”,而不是服务于“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一统”的惯性,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民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这是观念的革命,首先是教师观念革命。“放”与“不放”,“放一”与“放开”都取决于教师。所以要向教师去要课堂教学的民主。
3.课堂教学评价 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丰富性,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统一死板的评价手段,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热情。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总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态度、能力、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并依据教育规律与原则公示教师评价,以推进教育进程。发展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把握“三个尊重”的评价原则:
(1)尊重怪异——求异、偏激、怪才都是与众不同,都是突破常规。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表现、创新的兆头。就是不提倡,起码也要尊重。任何排挤、讽刺、打击都是对创新的扼杀!
(2)尊重选择——学生的思维一旦激活,就有多维的延伸性。他既可以顺应教师意志,承接教师的思路前行,也可以逆教者思路,另辟经纬。思考问题和创造结果的角度一定是多元的、多视角的。教师应“导而勿牵”,不在评价上扬此抑彼,鼓励学生思维方式的自主选择。
(3)尊重成果——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就是创新成果。教师一定即时捕捉,抓住不放,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助燃”创新火花,是对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目的。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对基础教育是个很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因为后三个因子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
宏观地看:课堂教学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手段,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依托课堂教学过程实现的。手段相对目标而存在,一定为目标服务,这是规律。二者辩证统一在实施创新教育的大主题之下。
微观地看:创新教育系统中的三个目标因子,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三者统一于创新教育系统中,后者总是以前者的存在为前提,前者总成为发展后者的基础和先在,后者总是在前者之中生成的。创新教育是有层次、有梯度、逐级提升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一个有组织的程序化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手段因子”。这三个因子也是相互关联的:教学内容是先在,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教学评价则既可“催化”前两者成果,又可以对前两者成果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使成果增值。从这两个系统的内涵关系出发,任何对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应着眼于系统因子,而任何“单调”研究都不会奏效。
表1. 创新教育系统各因子的交互网络
手段因子 ①教学内容 ②教学方法 ③教学评价
A:创新意识
A—①
A—②
A—③
B:创新思维
B—①
B—②
B—③
C:创新能力
C—①
C—②
C—③
我们不妨为这项实验研究做个假设:课堂教学中把握住各组对应因子的关系,就能使创新教育的课堂实施减少盲动,提高实效。在此我们选择“创新思维”这一核心目标因子作为范示,研究三组对应因子的交互关系:
1.B——①的展开式(教学内容创新思维)课堂的群体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般都具备学习意识,但是否形成创新思维,还需要教师刻意地选择素材,塑造环境,详尽复现科技发明的过程,全力推崇求异创新的精神,巧妙运用教学内容调动好奇心;激活探索未知世界的内驱力;运用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广泛的探究兴趣,引导至入迷的程度,获得创新的灵感……诸如此类教学内容的选择都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材料。归纳起来说,在课堂上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开设方法论课。世界各国在进行创新教育中都注重专门方法论教学,如俄国开设了培养创造力的“思维课”;美国开设了“思维技巧课”;保加利亚开设了“思考课”;德国开设了“思维训练课”;法国则开设了“激发好奇心课”等。我国的许多学校也有很好的实践研究,如开设科技制作、科技发明法、实验技法等,让学生模拟创造思维方式,学会创新思考。二是回放人类创新历程,追问科学定理定义的生成过程,考察创新思维的原点,复制思路,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定势。
2.B——②的展开式(教学方法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囿于固定的框架和特定的方式中。我们知道,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手段,只有科学的教学内容,没有灵活的加工机制,无异于机械的原始素材呈现,不仅教材结构无法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也只可能形成学力,而不可能形成思想力。
第一,教师通常以“问题”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思考。如“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从最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到“研究式”学习,都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构筑创新思维。因此,要让学生“会问”,会思考,会分析,会抽象,会创造。所以,任何教学方法的创新和选用都要把握住它最本质功能——培养问题意识,推进创新思维发展。
第二,教师通常以“放手”的教学方法开辟学生思考的时空。如“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谈话法”等。“让学生自动的时候,不是让他们乱动,而是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这需要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第三,教师通常以“放权”的教学方法构筑学生展示思维的舞台。如“团队式学习”、“小论文答辩”、“研究型活动课”等。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创造学生呈现思维的条件,以了解学生思维动向、思维角度、思维个性并施以有针对性的积极鼓励,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堂的每一时刻感受到发现与创造的喜悦,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3.B——③的展开式(教学评价创新思维)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育、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促成、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确立新的学生质量评价策略,以“三个选择鼓励”为评价的基本原则:(1)当成功复制已有知识的系统定势思维与独立思考但不圆满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同时表现时,选择鼓励独立但不圆满思维。(2)当思维规范、线状延伸与突破常规、思维横向迁移同时表现时,选择鼓励破常规的宽视野思维。(3)当简单承继与批判扬弃的思维并存时,选择鼓励批判扬弃的思维。
评价方法的选择以鼓励创新观念、鼓励创新能力为目的,一般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评价对象自身为参照点的。它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很显然,这是以个体内差异为基础,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会给被评价者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思维活动的热情。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三个策略”:(1)对不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客观标准,使学生保持正常心理状态——失去信心就谈不上创新了。(2)不同学生可以异步达到客观标准,所以可以分层评价。(3)所有学生都可暂缓达到某一客观标准,为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评价要有弹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选择评价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提倡使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法;慎重使用相对评价法。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应从两大目标系统切入,即从创新教育的目标系统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系统入手;应从追问六大因子的交互关系深入,既挖掘六大因子间的九对逻辑关系,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有明晰的目标,又有原则性的遵循。限于篇幅和笔者占有,此不对九对关系做逐一论述,仅做三组浅析,以砖引玉。
标签:创新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思维品质论文; 系统思维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创造力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