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危机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车臣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热点述评
自从去年12月11日俄罗斯军队进入车臣以来,迄今战斗仍在车臣首都格罗兹尼激烈地进行着,双方正打得难解难分,死伤者众,殃及平民。车臣危机进行一步加剧,为世界所瞩目。那么,车臣危机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进一步加剧?
历史上民族积怨是远因。车臣是俄罗斯联邦21个共和国中的一个,位于高加索山脉的北侧,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左右,居民大多数是穆斯林信伊斯兰教。上个世纪,这愉平静的土地,是沙皇俄国通过40多年的高加索战争,于1859夺取的。苏维埃政权年代,车臣是俄联帮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1936年,车臣与其西邻印古什合并成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她的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亦有所提高。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这个共和国因同纳粹德国合作而在1944年被解体,车臣人和印古会人被迫流放到中亚,这次民族大迁移,车臣人深感屈辱。直到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才通过恢复车臣—印什会共和国的决议,并组织力量帮助车臣人返回自己的家园。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民族积怨仍然存在。
车臣的民族分离主义是造成车臣危机的直接原因。车臣本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还在戈尔巴乔夫执政的苏联年代,1990年车臣现总统杜达耶夫在“民主化”、“公开性”浪潮的推动下当上了车臣族全国代表大会执委会主席,1991年“8.19事件”后,他于9月6日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一个月后即当选为车臣总统,莫斯科俄罗斯中央认定这次选举是非法的。杜达耶夫于11月2日正式宣布车臣脱离俄罗斯独立,不上缴联邦预算,不签署联邦条约,不参加联邦选举,执行着一条对抗联邦中央的方针。同时,实行全民武装,积极备战,准备与联邦中央决一雌雄。在此背景下,得到联邦中央政权支持的由车臣反对派阿夫图尔汉诺夫领导的临时委员会宣告成立,并宣布废黜杜达耶夫总统,成立临时政府。反对派武装曾两次进攻车臣首都格罗兹尼,未获成功。在俄军进攻车臣之前,车臣实际上已发生了“内战”。
维护俄罗斯的国家统计,以战倡和,是叶利钦总统下令进兵车臣的初衷。车臣虽是弹丸之地,但她作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的地位十分重要。俄国有32个民族自治单位,其中有些自治共和国要求独立的呼声曾有所抬头,为了遏制自治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倾向,联邦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993年通过的新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的联邦体制建立在俄罗斯联邦国家完整、国家权力体系一致、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机关和俄罗斯联邦主体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划分管辖对象和分权,俄罗斯各族人民平等和自决的基础上”。坚持俄罗斯的主权统一和完整,各邦主体未经中央同意不得改变其地位实际上取消了原宪法中各民族共和国有直至退出联邦的自决权,否定各邦主体拥有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原苏联解体的教训。根据这一原则,在宪法通过之后,联邦中央与曾要求独立的鞑靼斯坦共和国签署了关于划分权限和互派全权代表的条约,鞑靼斯坦放弃其得到特殊地位的要求,俄罗斯联邦的国家统一在此得到了维护。令叶利钦总统头疼的是车臣的独立,因为如果车臣坚持独立而不被制止,则会影响到其他自治共和国,它们会起而效尤,俄罗斯又会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所以绝对不能在车臣的独立要求得逞。然而车臣的前苏联退役空军将领杜达耶夫领导下,在独立问题上毫不动摇,这就使得叶利钦总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退而不管,则车臣独立引起的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进而制止独立,又善于没有良策。经过权衡之后,决定进兵车臣,力图以战倡和。1994年11月29日叶利钦向车臣当局发出释放俄罗斯人的最后通牒,否则就进行干预,12月1日叶利钦将最后通牒延长至12月15日,12月4日,俄罗斯表示愿意政治解决同车臣的冲突,但是仍在边界上集结部队。12月5日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批准俄罗斯空军的飞机进攻罗兹尼,12月11日俄罗斯部队大举进攻车臣,动用的兵力有好几万,装甲车和坦克数百辆,还有大批飞机的配合。
然而,事与愿违。车臣危机并没有因俄罗斯中央政府大举进兵而迅速获得解决,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危机进而加剧了:杜达耶夫始终没有坐到谈判桌上来;老百姓无辜伤亡日益增多,流离失所者也日益增多;联邦中央上层分歧日趋严重,批评叶利钦用兵的意见更加激烈,国际社会关注车臣局势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伊斯兰国家反对俄罗用兵,甚至派遣志愿人员来帮助杜达耶夫,西方国家也开始就伤害老百姓,侵犯人权方面大做文章。总之,在车臣和平的曙光尚未出现,战事一时难以平息下来。出兵的两个主要目的仍未达到,一是在车臣“恢复宪法、法制和秩序”,维护俄罗斯的国家统一,二是消灭当地非法武装、收缴武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两个估计不足,第一,对俄军厌战情绪和作战能力不强估计不足。在出兵前夕,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曾轻松地说,要是俄军出动,只使用一两个团,花两三小时即可拿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事实相距甚远,今日的俄军非昔日的苏联红军,派往车臣的部队中多数士兵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年轻人,很多军人都未参加过作战演习,临时调集在一起作战的陆军、内卫部队和边防军来不及进行协同作战的训练,所以其作战能力可以想像,更为严重的是将士的厌战情绪,竟有统帅部队的将军公开宣布停止向前推进,还有的听任当地居民把军车烧毁,以此作为不去打仗的借口。第二,对车臣杜达耶夫的部队有较强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孙子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次进兵车臣既不知已又不知彼。车臣人个性倔强,这种民族性格和过去民族不平等政策留下的积怨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强烈的抵抗情绪。杜达耶夫深深知道这一点,所以采取全民武装的方针,人手一枪,连妇女、老人也不例外。
车臣危机属俄罗斯的内政,这是包括西方大国在内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宪法、法制和秩序在车臣最终能够得到恢复,这也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要稳定车臣形势,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以及中央同地方的关系,消除民族积怨,妥善安置难民,恢复和振兴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将是摆在俄罗斯面前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