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和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真学习论文,科学技术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看世界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龚育之(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十五大报告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讲了许多方面的道理。在一个方面讲得尤其有新意,就是强调邓小平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看世界”,并且强调:“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而在论述邓小平理论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的时候,十五大报告又把注意的焦点,聚集在当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上。报告说:“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
大家知道,这些话是根据邓小平自己的论述来讲的。邓小平多次讲过这样的意见,最鲜明、最充分的一次,是1989年5月的一次。 邓小平说:
“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
“马克思去世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十五大报告要求我们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摆在观察世界发展的突出位置上,摆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突出位置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社会变化、所提供的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手段的变化,而发展和变化。
从马克思逝世、列宁逝世到现在,世界科学技术经历了多次革命,有了惊人的发展,人们把现在的时代称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和改变着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和改变着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社会的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精神生活。这种改变的急剧和深刻,在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现代的资本主义比起从前的资本主义来,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是作为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它的具体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它所提供的现代社会化生产、现代社会化生活的文明成果,有了很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必定要在继承或者吸取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来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必定要随着这种文明成果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种意见,是很重要的:对当代世界的变化,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如果对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熟视无睹,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就容易使自己的思想被陈旧观念所束缚,难以有新的开拓。
邓小平理论一方面强调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方面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把这件事当作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来抓。从理论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战略上提出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首位,到体制上提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到队伍上提出科技人员是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投入上提出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和科技问题解决好。应该说,从理论到政策,有了完整的一套。现在的问题,就是要落实。广大科技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落实,期望落实。而现在,在观念上、战略上、体制上、投入上,各方面还有许多没有到位,存在着理论和实际的某些脱节。十五大报告是很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要在落实各项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方面,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在,我国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总的说来,还相当落后,我们正承受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长期占优势的压力。这种落后,有历史的原因,不可能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完全赶上去,我们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又有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的主观原因,需要努力加以改正和解决。只要我们认真按照邓小平理论的要求去做,这些缺点和不足,是一定可以解决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归根到底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并且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方向,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最终达到我们的目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重在落实
何祚庥(中国科学院院士)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请看小平同志的论述:“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这只是小平同志在1978年的论述。到了1988年,又加上“第一”两个字。
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最为重要的,是深刻领会和真正贯彻这“第一”两个字。
小平同志曾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如果说科学技术还是居于第一地位的生产力的话,那末其逻辑的结论,就是如十五大报告所说的,“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里有两点新发展:一是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关键地位,二是经济建设要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而不是虚假转移,这就是说,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不仅应提高认识,而且要付诸行动。
为什么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科学技术并未能如理论所指出的,起着第一的实际影响?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工作安排问题,也就是没有把中国的科技力量组织起来,真正用来解决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不能说在我国历史上没有运用科学技术力量来解决国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如核弹和导弹的决策,后又变为两弹的决策,就曾在我国国防建设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我国之所以能在1971年10月25日以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首先是因为我国的两弹的研制,获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可是,原子弹、氢弹的决策是始于1954年,而导弹的决策,始于1955年。请注意现在的中国还只是发展中的国家,而40多年前的中国,就更为落后。可是,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首先是掌握了有关技术,近些年来,又逐渐发展成实用化的核打击力量,这就为我国国防提供了安全保障。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那就是从决策到发展为可实战化的核打击力量,至少是30~40年的时间。所以,从这里获得的教训是,一是必须将我国有限的科技力量用在刀刃上,二是不要太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果,因为一切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要真正取得实际效果,其周期往往较长。现在就是要将这40多年间的经验用于经济文化的建设。
在十五大报告里,一项真正的突破是,“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毫无疑义,这一新的“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将对21世纪的中国发生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原因,是投入问题。如果要使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其第一的作用,那就必须真正解决科技投入的问题。“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是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
科技投入的核心,是所谓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又称R&D,因为这属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而不是模仿抄袭。衡量一个国家在科技投入上是否合理,其重要指标是研究和开发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相对比例,或又称为R&D/GDP。自1990年以来,这一相对比例,由0.7%逐渐下降到1995年0.5%,1996年又进一步下降为0.48%,世界各发达国家,其相对比例是2.5~2.8%,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5%,最少如印度, 也有0.9%~1%,所以,我国在R&D/GDP的相对比例上, 其投入之少,是世界上罕见。尤其是自1988年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以来,我国在R&D/GDP的相对比例,反而呈下降趋势, 这不能不认为是理论学习不联系实际的一种表现。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与当代实践
李仁臣(人民日报副总编)
作为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一日千里的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和分析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和我国科技战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这些思想和观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邓小平科技思想”,恢复和大大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和革命锋芒,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事业发展的指针,是邓小平理论一个极富时代精神的重要方面。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起,他就开始大力倡导恢复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现在回过头来看小平同志当时的言行,我们不难体会到其远见卓识和良苦用心。“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的劳动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作为科学技术知识载体之一的知识分子(另一载体是科技成果本身),就理所当然地“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科技人才与教育思想的核心,也为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邓小平恢复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在于他洞察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保持这种趋势和发展中国家适应这种时代潮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的重要意义。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平同志出访日本和美国。坐在新干线高速列车上,他深切地感受到“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速度”,而这种速度的动力,就是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对于经济文化方面处于落后水平的中国,要发展,首先要放。1979年春节前后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政府签订的两国科技合作协定,直接促使了成百上千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出国深造,和大量先进科学技术新成果以及管理知识的引进,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正是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之际。纵观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与科学技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在实践上解放科技生产力。1985年3月, 他进一步指出要“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提出两个重要观点:一、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进行;二、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要同时改革,才能不断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从而在实践的层次上真正把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此基础之上,小平同志在80年代末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小平同志的这些观点,不仅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本来面目,而且赋予了新的内容。
“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小平同志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小平同志不是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但他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原则,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达到新的理论层次和精神风貌。
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从广度上看,涉及科技发展的所有方面;从深度上看,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代表,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在科技发展和战略全局、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革命与知识分子、科技革命与时代精神、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等问题上作出了诸多重要的论断。
我们重温邓小平科技思想,不仅要深刻理解小平同志在具体问题上所作的论述,要领会小平科技思想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更要学习他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他解放思想的宽广胸襟、纵横天下的开阔视野、实事求是的锐利眼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金吾伦(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最关键的是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新潮流。高科技则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亲自批示支持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响亮号召;1988年他又进一步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制订实施科技发展计划,下个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任何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邓小平理论和他一系列有关发展科学技术批示精神的引导下,党中央适时地制订出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战略方针,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战略国策。近几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推动了经济的迅速、持续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实现世界历史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有人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在进行改革开放,尽管内容有所不同。资本主义理论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开放是好事,封闭是坏事,要把这句话刻在你的脑门上。”开放不只是社会开放,或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即心灵开放。所以,改革开放是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和趋势,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它是不以某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的。
邓小平同志牢牢把握了这一时代的特征,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深刻阐发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深远历史意义。他在1989年后的多次讲话中一再强调,“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改革开放要更大胆一些”,“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才有希望。”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进步,开放才能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把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力直接联系了起来,强调改革也是解决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科学技术是直接生产力,改革开放是扫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决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者统一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思想不解放,改革开放就不可能继续深入,也不可能有新的突破。江泽民同志的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确立了“公有制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的理论主张,使人们的思想又一次获得了解放。这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定将对促进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全球文明发挥巨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
学习邓小平科学理论要注意对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规律的理解
任定成(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思想的理解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是邓小平对知识的作用。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邓小平关于力量的表述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对此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比培根时期有进步。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就是强调知识在所有力量中的重要地位,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是规律意识。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更是一种思想体系。以往的社会主义者把意识形态看得高于一切,当然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但有时是不是有些过头,我们看到邓小平理论关注的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吸收人类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共同的成分的思想和做法,要遵循人类的一些共同的东西。非意识形态的那部分,人类共有的那部分强化了,而这就是科学所强调的规律意识。
第三是科学方法的地位。当然邓小平同志的见解和做法强调“试错法”,因为科学中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但它是可以改正的,科学有一套自我纠错机制。科学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问题出发,有了问题之后把问题精确化、明确化,遇到新问题再解决它,他所面对的是用问题开始,用问题结束。这些贯穿于邓小平的思想和见解中。另外一个特点是强调可检验性。遵循必要的社会发展规则,按规则办事,我觉得这是科学方法的一种体现。
我们现在应该把这种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规律深入到群众中去,确实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现在看到更多的是科学能不能变成财富,发财的手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能否上去,我们科技界应该走在前面。
标签:科技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科学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第一世界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 进步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