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肿瘤患者在PICC置管前后血清组织因子(TF)表达水平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PLT)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测定46例肿瘤患者在PICC前后共150次血清中TF的表达水平,分析TF的变化特点,并同时分析其与血浆D-D、PLT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置管后1(均天为患者的血清TF水平为118.29±38.76ug/L,均明显低于置管前的143.12±53.89ug/L、置管后30天的148.89±57.45ug/L和置管后90天的142.69±32.94ug/L P<0.05).②置管前后四次的血浆D-D水平和PLT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③血清TF水平与D-D水平无相关关系(r=-0.0354,P>0.05);TF与PLT之间也无相关关系(r=0.1508,P>0.05).④化疗未置管的48例,无1例有血栓形成;置管而没有进行检测TF的42例中有1例发生血栓;而置管进行检测TF的46例中有2例发生血栓.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1天的血清TF水平明显低于置管前、置管后30天和置管后90天的表达水平,但与血浆D-D及PLT水平无关.PICC是安全可行的辅助治疗手段. 【关键词】 PICCV,肿瘤患者,血清组织因子(TF),血浆D二聚体(D-D)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15-01
PICC在肿瘤化疗中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目前虽然有关PICC与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以及与血浆D二聚体(D-D)等之间的关系有所研究报道,但在关于血清组织因子(TF)与PICC之间的关系、以及与D-D、血栓形成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我们对46例肿瘤化疗患者应用ELISA 方法检测了血清TF水平水平,并同时检测了该46例患者的血浆D-D水平,还分析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探讨PICC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的血液肿瘤科住院实体肿瘤患者46例,均为手术后病理确诊,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28-77岁(平均46.8 岁),疾病种类肠癌16例、胃癌12例、乳腺癌9例、肺癌6例和淋巴管5例.同期另有42例患者PICC置管而未检测TF,48例未实施PICC置管而进行化疗.明显影响凝血功能的慢性肝、肾等疾病的病例均已去除,血小板计数<100.0×109/L和>300.0×109/L也已去除.置管方法为采用B超引导下的改良赛丁格技术.
1.2研究方法:1.2.1 病例分组 对46例患者分别在置管前1天、置管后1天、置管后30天和置管后90天共4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检测.1.2.2 实验研究 清晨空腹抽血,分置于试管中,-800C冰箱保存,集中一起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TF.血浆D-D和PLT测定的标本均为在与采集TF 血液标本的同时采集,应用ELISA方法即时测定血浆D-D,应用常规方法即时测定PLT.本院D-D正常参考值为0.0-550.0ug/L,血小板正常值为100.0-300.0×109/L.1.2.3 临床观察 同时分别观察同期放置PICC(包括测定血清TF的46例和未测定血清TF的42例)和48例未放置PICC患者的血栓形成的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13.0版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组与组之间均数比较的q检验、四格表精确概率法和Spearman等级相关法相关分析. 2 结果血清TF和血浆D-D测定结果:应用ELISA方法测定46例肿瘤患者PICC 置管前后共四次血清TF水平.各组的测定结果见表1.应用q检验分析TF组置管前后四次结果之间的关系:置管后1天组与置管前1天组、置管后30天组和置管后90天组的q值分别为3.42、3.83和2.83,均为P<0.01.而置管前1天组与置管后30天组、置管后90天组比较,q值分别为0.23和0.06,均为P>0.05;置管后30天组与置管后90天组比较q值为0.25,P>0.05. 2.2 相关分析结果:对TF水平与D-D、PLT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具体结果为:TF与D-D之间无相关关系(r= -0.0354,t=0.4260,P>0.05);TF与PLT之间也无相关关系(r=0.1508,t=1.8571,P>0.05).
2.3 临床观察结果:同期共有136例实体肿瘤患者进行化疗.其中化疗未置管的48例,无1例有血栓形成;置管而没有进行检测TF的42例中有1例(2.4%) 发生血栓;而置管进行检测TF的46例中有2例(4.3%)发生血栓.该3例血栓的发生部位都在置管同侧的上肢.置管与未置管病例发生血栓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7).
3 讨论PICC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因为是有创性的方法,有认为可能与患者的血栓形成有关[1],有报道[2]认为放置PICC发生上肢静脉血栓而导致肺栓塞者高达35%,可见放置PICC后血栓形成的问题值得关注. 通常认为[3]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是没有TF的,而是在组织损伤后表达并释放进入血液,继而促发外源性凝血系统.但近期发现[3]在炎症或肿瘤等慢性疾病情况下血液中有TF存在,并且在正常而无组织损伤时血液中TF也的确存在.在Ca作用下TF与FⅡ或FVⅡa形成FⅡ或FVⅡa复合物,激活FX等发生凝血过程.然而机体存在抗凝血酶(AT),蛋白C系统和肝素等抗凝血系统,特别是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具有抗TF、FVⅡa和FXa的作用.另外机体还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等,因此较小的损伤不至于引起机体的血栓形成.近期有研究表明TF与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相关,如Khorana等[4]证实在胰腺癌患者中,TF的异常明显与VTE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在长达30-90天的时间内表现为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可见,长时间放置PICC不会引起血清TF水平的明显变化和波动,提示PICC是安全可行的. 肿瘤患者大多有血浆D-D明显增高的现象,是肿瘤患者发生血栓形成,特别是静脉血栓(VTE)的重要原因[5].但我们发现置管前后4次的血浆D-D水平和PLT水平两者均无显著差异(均为P>0.05),说明置管本身对D-D和PLT 是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从一个方面支持PICC对凝血功能影响不大.另外,TF与D-D和PLT两者均无相关性,提示TF的变化对D-D和PLT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凝血功能影响也不大.因而,从实验和理论上支持PICC并不是引起患者发生血栓的主要因素. 因此,从我们的研究来看,虽然实施PICC可能会引起患者血清TF水平的即时变化,但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很快会恢复到正常水平.患者发生血栓与肿瘤本身的原因有关,PICC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1] SperryBW,RoskoM,OskouriR.TheEffectoflateralityonVenousThromboGembolismFormationafter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lacement.J[ VascAcccess.2012;13(1);91-95. 2] (刘津秀,高玉芳.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报.2010;17 [ 5A):14-17. 3] 葛均波,徐永键主编.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14[ -617. 4] KhoranaAA,FrancisCW,MenziesKE,etal.PlasmatissuefactormaybepreGdictiveofvenousthromboembolisminpancreaticcancer.JThrombHaemost.[ 2008;6(11):1983-1985. 5] 孙建伟,马连学,史殿志,等.恶性肿瘤患者D-2聚体﹑ FIB﹑ FDP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卫生产业,2014;34:31-33.
论文作者:陆培芬 周妍 程旭 潘湘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血清论文; 患者论文; 血浆论文; 肿瘤论文; 水平论文; 血栓论文; 发生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