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优化牧区乡镇企业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牧区论文,乡镇企业论文,试论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既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改善乡镇企业的产业之间、产业与资源之间的配合关系,促使企业经营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形成区域骨干企业和行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之目的。
一、牧区乡镇企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在牧区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近几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绝大多数都是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工业和建筑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二者合计占乡镇企业产值的2/3。作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在广大牧区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由于起点低、起步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条件仍十分恶劣,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商饮业亦有很大发展,其特点是档次低,布局不合理。第三产业除总量发展不足外,其内容也不平衡,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在牧区,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具有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基本处于刚起步阶段,为生产、生活和提高广大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服务部门廖廖无几。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已经成为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牧区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中,另一表现是传统产业一统天下,新兴产业比重畸低。
2.牧区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呈低档化。牧区乡镇企业人才匮乏,1992年内蒙古乡村集体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从业人员,分别占职工总数的0.5%。牧区乡镇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低。我国牧区资源十分丰富,除丰厚的农牧业资源,还有丰富的地下资源,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牧区乡镇企业的主体。由于人才制约,乡镇企业技术应用困难,加之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等原因,无论是以畜牧业原料为主的加工业,还是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采选加工业,都以初加工为主,既使有一部分深加工产品,大多是土法加工,成本高,污染严重,丰富的高质量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商品优势。致使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加工层次浅,新产品、新品种比重低,无法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和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牧区乡镇企业的另一特点是以出卖原料为主的企业比重大。
3.牧区乡镇企业的规模结构中,微型、小型企业比重大,大中型企业比重很小。1992年内蒙古乡镇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不足4人,其中,非乡村集体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6.4%,其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2人。全区平均每个乡镇企业提供的产值为2.9万元,提供的利税平均0.41万元,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仅1万元。企业规模的微型、小型化,很难形成规模优势,规模效益更无从谈起,同时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之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分工程度低,严重制约了牧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4.牧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同构性。畜产品资源丰富是牧区的共同特点,各地区畜产品加工业竞相发展;建材业产值在工业中排在前列;在第三产业的某些行业中,过度竞争局面已形成。乡镇企业城乡之间、牧区产业之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就其成因而言,有一定合理性。但它是建立在产业分工、专业化发展不足基础之上的,所以形成了在能源、原材料、市场等方面的对立性竞争关系,弱化了其互补、互助、互促的关系,产生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同时影响了区域优势的发挥。此外还容易产生乡镇企业的同时起落波动。
5.牧区乡镇企业结构布局很不平衡,呈现出地区分布不平衡和零星分散的特点。总的讲,牧区乡镇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交通便利靠近大中城市、矿藏丰富的牧区起步较早,乡镇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也逐步提高;而大多数牧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差,起步晚,基本处于萌芽状态。牧区乡镇企业布局相当分散,无法发挥聚集效应,无论是对乡镇企业本身,还是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致使造成了很大的间接社会损失。
6.牧区乡镇工业内部,加工工业超前,基础产业薄弱。内蒙古能源、原材料资源都很丰富,但乡镇工业中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滞后,制约整个牧区工业的发展。改善牧区工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就成为促进牧区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
导致牧区乡镇企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经济因素。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牧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积累量少,用于乡镇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拓展新兴产业的资金更少,使牧区乡镇企业只能捆在传统的项目上,只能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低水平、低档次的开发,更谈不上引进区域外的资源进行加工增值。(2)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给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困难。同时,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分散性,无法形成规模需求,需求结构低档化,抑制了产品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使牧区难以形成优良的投资环境、生产和生活环境,制约着牧区乡镇企业结构优化的进程。(3)广大农牧民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素质普遍较低,特别是懂技术、善管理的企业领导非常缺乏,而乡镇企业主要以农牧民为主体,现实的牧区人力资源状况,必然导致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传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占的比重大,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小。这也是产业结构趋同的一个重要原因。(4)牧区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使市场体制的功能难以发挥,特别是要素市场处于未发育状态,严重制约各种要素的流动,内引外联、外向型企业比重小,扩大规模难度大,无法发挥聚集效益。(5)政府服务职能发挥的不充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掌握市场供求状况和趋势,才能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拓宽新领域,而分散的乡镇企业和自身薄弱的力量,只能靠政府提供服务,靠政府沟通企业与市场,牧区政府这方面的职能发挥不够。另一方面多数牧区缺乏现实的、可操作的乡镇企业综合发展规划,宏观调控的范围、力度、深度不够,是乡镇企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调整优化牧区乡镇企业结构的对策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牧区乡镇企业正面临着一个加速发展的好机遇,国家正在实施建设重点西进、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牧区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优化牧区乡镇企业结构。旗(县)、苏木(乡、镇)两级领导,在坚持牧业为基础的前提下,一手抓牧业,一手抓乡镇企业,形成上下动员,各方支持,千方百计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大气候。政策上对乡镇企业实行重点倾斜,在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特殊政策的同时,对牧民兴办的乡镇企业要实行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扶持。根据牧区的实情,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与各级政府,在制定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战略方针时,要紧紧围绕市场这个中心环节,开发性调整与提高调整相结合,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内向型调整与外向型调整相结合。统筹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乡镇企业布局时,特别是旗(县)级这一层次,应制定出科学性、操作性、区域性相结合,包括乡镇企业发展重点、目标、战略、布局等的乡镇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并通过各种手段付诸实施。
2.尽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这是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保证。要素市场的完善,可以打破各种壁垒,使乡镇企业不同区域之间根据区域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带动新兴产业和新产品的开发,为结构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3.建立健全自我积累机制,增加投入,优化投向。
牧区乡镇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要严格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要求,处理好目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严格的自我积累机制,增加积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以增加对乡镇企业的投入。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积极调整筹资思路,不能因资金紧缺而成为放松乡镇企业发展的借口,特别是在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变两眼盯着银行为全方位的筹资,主要有:乡镇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制;采取以劳带资、以物带资等方式;开展严格而有序的民间借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开展联合,引进资金;强化乡镇企业财务、会计职能;压缩非生产性建设、非生产性人员费用等等。广泛筹资的同时,积极调整资金的使用方向,优化投资结构,达到调整、优化乡镇企业结构的目的。投资时,要严格搞好可行性研究论证,同时要求突出重点,即:投向有市场的资源开发项目,投向有本地区特色和发展远景的企业,投向有助于深加工增值、产品上档次的重点技改项目,投向出口创汇的企业,确保资金用在关键之处,提高投资的效益。
4.加强牧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
要提高乡镇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人是企业之本,只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才有高素质的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调整牧区乡镇企业结构才能顺利实施。首先,牧区乡镇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努力搞好新兴产业和新产品的开发;其次,要搞好牧区劳动力,特别是乡镇企业职工的培训,既可以把专家请进来,也可以把职工送出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再次是强化职工的市场意识,抓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鼓励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牧区能人脱颖而出;最后搞好牧区的中小学教育和职业基础教育。
5.改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
牧区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乡镇企业协调发展,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为乡镇企业结构优化及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条件。一是市场硬环境建设。合理布局市场网点,提高市场质量,加强市场服务功能,改善交易条件,增大市场容量和贮备能力。同时,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和公平的市场秩序。二是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一手狠抓运输工具建设,一手狠抓道路建设,改善牧区地广人稀交通困难的局面。在发挥国有、集体运输作用的同时,鼓励个体、联户等从事交通运输业,努力增加客、货运输能力。三是改善邮电、通讯条件,搞好服务设施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及时传递信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四是加快牧区的能源开发,改善广大牧区用电、饮水现状,为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6.转变政府职能。
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掌握政策和提供服务。掌握政策主要是搞好宏观调控,与金融、税务部门等明确分工,通力合作,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并进行政策扶持;提供服务,主要是排忧解难,主要加强乡镇企业经济信息和咨询系统的建设,既要注意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又要提高信息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咨询包括立项的经济技术咨询、信贷资金投放咨询、市场经营预测咨询等。另外,加强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建设,并充分发挥作用。
总之,牧区属经济不发达区域,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中,要多管齐下,循序渐进。对于比较发达的牧区,产品要争创名牌,行业要扩张延伸,规模要扩大,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乡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尽快走出牧区。对于经济落后的牧区,在指导思想上不应急于高起点、高速度、规模上求大,欲速则不达,只能以资源优势为导向,以小型为主、个体为主、初级加工为主,使乡镇企业结构逐步优化,适应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