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多维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规划编制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2015年成为中国的规划大年,因为不仅“十三五”规划(2016~2020)将要启动,中期的未来十年规划、长期的未来三十年规划也在一并酝酿研究。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划如何编制,首先就要进行前期研究,笔者想就有关规划编制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求教于业界方家同仁。 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五化考量 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十三五”规划编制最重要的背景就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大的改革框架、路线图和时间表,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发展政策和重点任务,必须在这一大背景下思考和谋划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文化方面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方针和任务;[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中文化方面仅列了1条,即第十一部分的“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包括了四部分改革举措,其中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密切相关的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改革要求。[2]规划编制要体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从以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中我们发现了如下的问题,“治理”与“现代”两个主题词是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新颖之处:即从以往的“管理”到现在的“治理”;从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重要的就是加上了“现代”两个字。如何理解“治理”和“现代”两个主题词?即“管理”与“治理”有何不同,加上“现代”一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有什么新的内涵?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社会化、智慧化。其中标准化和均等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即“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重要保障;社会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主”价值观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上的诉求,也是发展具有广泛参与式的现代文化治理的有效方式;智慧化是顺应公共图书馆事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正在到来的网络空间时代和万物互联世界的必然要求。 1.1 标准化 作为规范城乡与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统一规定,公共图书馆的标准化程度的高低是检验一个国家公共图书馆事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杆。如英国曾于2001年4月颁布实施了《全面高效的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标准与评估》,将标准化作为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治理的重要一环,并将是否全面高效作为现代图书馆评估的具体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3]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致力于标准化的工作,颁布了多项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如1987年发布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2008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2011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2013年颁布的《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这些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全国图书馆标准化委员会自2008年10月成立后,积极致力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图书馆古籍善本的定级与维修保护、图书馆环境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据全国图书馆标准化委员会2014年初所做的年度工作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10月,全国图书馆标准化委员会共归口管理国家标准制订项目14项,其中《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已发布实施,《图书馆文本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图书馆音频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图书馆图像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3项标准正在审查,另有9项标准正在制订过程中;全国图书馆标准化委员会还归口管理文化行业标准31项,其中11项已发布实施,6项已报批文化部,14项尚在制订过程之中。2014年5月,由国家文化部组织协调、国家图书馆具体牵头负责实施的《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研制项目开始启动,将深化公共图书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进程。 1.2 均等化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四大特征之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就包括“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特别强调了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求,即要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要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要覆盖城乡。[4]党的十八大则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的具体要求。[5]以上这些改革发展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均等化的角度着眼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与国际图联所倡导公共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社区所有成员都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的宗旨相对接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均等化的发展战略中要特别注重空间的正义,实现地区和空间布局的均等,体现面向所有公众的就近服务和便捷服务的均等化。 1.3 法制化 公共图书馆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并确保在政府机构中的地位,必须有法可依。公共图书馆法可以单列,也可以成为综合性的图书馆法中的一部分。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依据其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国家文化部自2001年开始启动的立法工作首先从公共图书馆入手,即针对公共图书馆作为首先立法的第一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11月形成《公共图书馆法》初稿,2010年3月形成《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2011年2月形成《公共图书馆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12月,文化部部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公共图书馆法(草案送审稿)》。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公共图书馆法的制订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理念的提出,要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要求,对公共文化领域的依法管理描绘了新蓝图,《公共图书馆法》的编制将注入新的内容。 1.4 社会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在如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从社会化的角度提出了多方位多层次的要求:一是要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二是要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包括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是要明确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四是要推动公共图书馆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五是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6]这些社会化的性质定位和要求,体现了作为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特性,深化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新追求。 1.5 智慧化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扎实推进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同样如此。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正呈现渗透汇聚、多点突破、群体跃进的态势,以互联、高效、便捷为主要特征的图书馆智慧化进程已经开启,对现在和未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形态、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正在起着颠覆性的革命变化,这些正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特点。[7]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在秉持公共图书馆的基础特点、传承积累的基础上,必须与时俱进,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创新转型和智能化的升级版,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给公共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和数字世界为公共图书馆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和更好服务提供新载体,创造新业态,形成新模式。 2 统筹兼顾的科学考量 公共图书馆的新一轮发展的规划制定适逢党的十八届三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8]这对公共图书馆新一轮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公共图书馆界,在制定新规划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如何处理新规划与老规划,新法律新标准与原有法律原有标准有机衔接的问题;也会遇到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相互关联和相互交融的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逻辑过程,制定规划不能总是丢弃前功,重起炉灶,一味着眼新一轮与新一届的创新变化,不注重承前,就难以启后,也将造成规划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能单兵突进,自说自话,互不配套,相互矛盾,聚合无度,从而形成计划推进的举步维艰,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加强规划的统筹兼顾和整体协调,以体现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2.1 宏观与中微观视野的全面考量 从宏观而言,未来五年和十年中的核心和聚焦点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重点。2012年2月公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五部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中包括了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即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现代”的新坐标和新内涵。上文所述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社会化和智慧化正是宏观视野下的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在公共图书馆地方治理中创造了诸多成功的经验,那么,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出,国家文化治理开始走向前台,通过公共文化权力的有效制约和公众文化权利的有效维护,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同时,从全球发展的总体态势观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为中国公共图书馆走向世界创新了新的环境和新的平台,我们应当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国际图书馆舞台上发挥更大的话语权和作用。同时,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两个重要特征。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应该顺应这一发展态势,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包括:服务形态的多样化、服务模式的多样化、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活动样式的多样化、文化展示的多样化、服务语言的多样化、分众服务的多样化、共享协同的多样化、对外开放的多样化等,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业界共识变为广大图书馆员的自觉实践;同时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等信息技术导入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让公共图书馆在新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动力和活力。 从中观而言,应当导入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扬互联网精神。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了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愿景。我们应当在公共图书馆界导入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和具体措施落实到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管理服务之中,摈弃贪大求多的传统发展理念,将合适合度的发展理念、提高效能的服务创新、节能低碳的生态举措、生态文明的普及教育融入未来的发展计划和任务之中。同时,随着网络空间的形成和不断扩大,网络空间已经从数量的发展进一步形成了质的变化和飞跃,形成了数据过半现象,网络空间的各项数据指标正在逐步超过现实空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于2014年4月发布,其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2.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上升9.8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数据首次超过纸本阅读,而这样的发展趋势还在继续,这将倒逼公共图书馆的创新转型。[9]在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中,我们应当运用互联网的平等、开放、互动、分享、融合的人本理念和创新精神,培育公共图书馆不断生长有机体的健康发展,并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于一体,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从微观而言,应当在独体图书馆和服务共同体中通过点、面、圈、线、网的发展思路进行统筹谋划,创新互联互通的服务资源的整合术、引流术和搭桥术,包括:就近一体的服务点,这是将读者服务在图书馆空间的某一个点上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整合模式;主题聚焦的服务面,这是将馆中馆和主题服务的内容在打破以往服务层的基础上按照读者服务的新需求进行空间创新布局的新形态;动态灵活的服务圈,这是按照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和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将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形成自由组配的服务新形态;内外结合的服务线,这是将图书馆的服务拓展至图书馆物理空间之外形成内外互联互通并融入社会的服务新模式;互联共享的服务网,这是通过泛在网络载体实现境内外和国内外书书相连、书人相连、人人相连的网络空间服务新形态……从而在未来规划中创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新形态和新模式。 2.2 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的上下衔接 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既要发挥国家规划的指导统领的总体作用,也要发挥地方省市地县规划因地制宜的个性特点。中国是一个东中西部区域和南北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不仅经济是如此,文化同样是如此。以标准化而言,在迈向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既需要东南西北中各地区的全面发展,也需要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还要鼓励中西部地区在智慧化方面进行弯道超越。既要考虑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文献信息资源总库、国家书目数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全国图书馆发展研究中心的职能定位所应发挥的核心统筹作用,也要考虑省市图书馆作为地区文献资源和书目数据中心、地区古籍保护中心、地区信息网络中心、地区图书馆发展研究中心等的职能定位所应发挥的协同作用,同时要考虑地区县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共同发展、互联互通的整体作用,以体现十八大所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所应达到的各项具体要求。 2.3 综合规划与专门规划的互联互通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涉及面很广,在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综合规划下,还将有文化惠民项目的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标准化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法制化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规划,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科技发展规划,少年儿童图书馆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规划,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规划,公共图书馆国际化发展规划(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此等等。各项规划的制定要互相配合配套,形成分合有度、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果说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当代社会正在迈入“万物互联”的时代,那么,公共图书馆规划的制定就应当在综合规划与专门规划之间、专门规划与专门规划之间形成关联性和系统性,克服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规划编制“孤岛”现象,在各规划之间架设起互联互通的桥梁和通道。 2.4 五年规划与长远规划的统筹协调 未来的五年(2016~2020)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中国现代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年则是在全面小康社会基础上进一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期,也是现代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的重要时期,“十三五”规划和未来十年规划将成为未来五年和十年公共图书馆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是提高公民文化和信息素养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未来五年和十年规划,将会有助于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努力走出一条读者为本、均等规范、智能互联、绿色环保、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在未来五年和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中,应当形成阶梯式递进发展的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并形成展望未来三十年乃至五十年发展的远期原景。五年规划的近期目标应当抓落实抓具体,十年规划应当抓基础抓战略,三十年规划应当抓趋势抓宏观,形成五年规划与未来十年、三十年规划的内在逻辑的环环相扣。尽管未来十年、三十年变化难以预测,但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的发展的重要内容自然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牢牢把握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普遍发展大势,同时又注重公共图书馆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古训对于我们认识未来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不无益处。 3 规划编制的几个基本原则 3.1 创新驱动原则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关系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也是公共图书馆以全球视野、融合眼光、面向未来而必须采用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发展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公共图书馆事业作为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深化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独善其身,要跳出公共图书馆看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当前,各领域新一轮的创新和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图书馆事业在也积极探索创新的路径与方法,这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创新转型形成了历史性交汇。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进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推进信息公开的民主制度建设新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城镇化建设升级版的新规划,都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有关。公共图书馆事业服务与管理的未来发展,关键在创新能力。在未来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能够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与时俱进带来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源泉,也能够让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学习借鉴和世界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经验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强社会公益技术研究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推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努力扩大跨界与跨域的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形成适应读者所需的新形态、新模式和新服务,不断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新路。 3.2 开放透明原则 民主与汇智是规划编制坚持开放透明原则的路线图,体现了人本理念。民主方法就是要在政府负责的基础上,在规划编制中十分注重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这就需要在规划编制之前、编制之中和编制之后将开放透明的原则贯彻始终。要将以往规划编制局限在业界少数人闭门造车的局面改变为业界馆员、广大读者、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的新局面。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服务空间,这一性质决定了其发展的规划必须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这是保障公众文化权益的具体体现。汇智的方法就是要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将广大公众与社会各方面国内外专家的智慧汇聚起来,把他们好的思路和建议采纳入规划之中。集中民智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可以采用访谈会、座谈会、研讨会、审议会、头脑风暴会、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新闻采访、献计献策活动等各类形式和方法,也可以运用网络空间和社交媒体的通道,让规划的编制与广大公众形成互动交流,从而丰富民主编制规划的形式,拓宽民主编制规划的渠道。通过开放透明的规划编制,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进程中的多元主体实现良性互动,使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规律,更加反映广大公众的意愿。 3.3 动态递进原则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和21世纪上半期的数十年中,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中国的整体文化事业,无论是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还是全球一体化、多极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种因素交叉汇聚,已经出现并将继续出现许多错综复杂和难以预料的情况,这一文化事业发展和国内外大环境的特点,提醒我们在编制规划时需要运用动态递进的原则,在总体思路和路线图、时间表的安排上,需要留有一定的弹性、宽度和灵活性,以便规划尽可能适应近年和未来多少年中可能发生的变化。通过形象、具体、清晰、简洁、数据化、路线图、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成果,形成层层推进、动态递进的规划编制内容形式。 3.4 文化安全原则 文化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15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0]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图书馆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将文化安全纳入总体思路之中,成为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添砖加瓦。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将公共图书馆事业所涉及的文化安全纳入非传统安全之中,将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一起,构建一体化的全新国家安全体系。在文化安全的原则下,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问题与文化安全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馆藏文献的整理中、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在人才培养的政策中,将文化安全的考量融入其中,在积极发展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走出去中进一步提高文化安全的意识,进一步夯实文化安全的基础,进一步加强文化安全的保障。 3.5 适合有度原则 不可持续的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的好大喜功、没有依据的发展定位,这些都是规划编制中不科学的具体体现。如同中国的城市发展中,有众多城市不切实际地将发展定位“国际大都市”一样,中国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定位也或有这样的盲目焦躁的疾病现象。国家层面的图书馆、省市级图书馆、地县级图书馆、乡镇街道图书馆应根据各自发展的基础、环境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确定适合有度的发展目标,既不能脱离实际地好高骛远,也不能不思进取地无所作为。在中国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进程中,每个馆都应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秉持适合有度的原则制定发展规划,将创新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有机结合起来。适合有度就是科学定位,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馆制宜,就是可持续发展。 3.6 中国特色原则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主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证。[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需要通过新一轮的规划编制将诸多有益经验固化下来形成制度并描绘进一步推进的路线图,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架构中不断有新追求和新发展,将实现路径、重要任务、保障措施统一于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的实践之中;将精彩纷呈的公共图书馆实践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比较研究,并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实践进行引领引导和解释解读,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的公共图书馆理论研究成果;在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程中,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共图书馆制度体系,在顶层的制度建设中形成《公共文化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并在其指导下使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和更加定型。同时,需要深入分析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道路上已经和将可能出现的各类制约因素和需要破解的各类难题,做好资源特点分析、阶段任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路径方法分析,在规划中以创新的精神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要树立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的理念,将“十三五”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好,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勾画出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愿景和新格局。标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图书馆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公共空间论文; 十三五规划论文; 安全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