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析论文_肖银莲

肖银莲

湖南旺旺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方法:将在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106例按照双盲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辩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半年的跟踪随访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23%(51/53),较比对照组79.25%(42/53)的情况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3/53),较比对照组16.98%(9/53)的不良发生情况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的患者复发率为5.88%,较比对照组19.05%的复发率比较有持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值得肯定,且临床不良反应少,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半年随访,复发率低,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功能性消化不良;效率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近几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人们现代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胀,腹痛,胀气,食欲不振等,餐后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临床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增加胃动力的药物及进行治疗,但是长期使用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停止用药后容易复发。我国中医在胃肠疾病治疗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特别针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改变经络的疏通,调节脏腑。本文主要研究分析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方法:将在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106例按照双盲法分成两组,现将研究资料整理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在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106例按照双盲法分成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岁到78岁,平均年龄(58.19±4.28)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24例;病程1个月到5年,平均病程(2.13±0.28)年。观察组患者年龄21岁到76岁,平均年龄(57.78±4.55)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25例;病程2个月到5年,平均病程(2.44±0.11)年。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临床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患者经胃镜等相关检查无器质性胃肠病变;患者肝功能,肾功能无障碍;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前半个月接受对研究结果有影响的药物;患者伴有严重性器质性病变;患者为妊娠期女性;患者伴有精神类疾病,无法正常交流沟通。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采用胃动力药物,口服西药吗丁啉,每天3次,每次10mg。连续使用药物治疗14天。

观察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首先对患者辨证分型:肝郁化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不同分型临床表现不同,肝郁化热型:患者临床表现为舌红苔黄,口苦咽喉干、脉弦数,胸满胀痛,胸中烦热,胃脘泛酸,小便黄赤,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脾胃虚寒型:患者临床表现为舌苔白滑,舌质淡红,脉细弱,胃脘隐痛,纳差,遇热则减,按压痛减,手足发凉,疲倦无力,泛吐清水或酸水,大便溏;肝胃不和型:患者临床表现舌苔薄黄、脉弦、胃部胀满疼痛、嗳气,烦躁易怒,情志不舒,大便不爽。

针灸取穴:主穴取:足三里、天枢、中脘,肝郁化热型增加穴位太冲、外关、阳陵泉、期门,用泻法,毫针直刺,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肝胃不和型增加穴位内关、太冲、阳陵泉,用泻法,毫针直刺,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脾胃虚寒型增加穴位内关、三阴交、脾俞、胃俞,用补法,采用提插捻转手法,行针较轻,同时取艾条寸许置针柄固定后点燃。各型均留针半小时,患者每日针灸1 次,同样连续治疗2 周。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半年的跟踪随访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的患者的复发情况。

1.5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为判定标准,患者治疗前积分减去治疗后积分,比上治疗前积分,超过90%则判定治愈;60%-90%则判定为显效;30%-59%则判定为有效;低于30%则无效。

1.6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实施t 检验;将所有数据带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23%(51/53),较比对照组79.25%(42/53)的情况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近几年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率逐年上升的趋势与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 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也被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患者胃肠脏腑经胃镜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如溃疡,糜烂等发生,但是患者出现反复且呈持续性发作的上腹疼痛、早饱、餐食后饱胀、胀气,厌食恶心、纳差、便秘或便溏等症状的症候群。

下转第156页目前临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西药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为主,例如吗丁啉、西沙比利等。此次研究中使用的吗丁啉是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主要作用胃肠壁,增加胃动力,促进胃排空,但是西药对患者有一定的副作用,不适于长期使用,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为“嘈杂”、“脘痞”、“胃痛”等范畴,是由于胃肠失和,脾胃虚弱,临床治疗应以固本培元,调节阴阳,调理脏腑功能为治疗目标。本次研究中主穴足三里属胃经下合穴,可以调理脾胃,通经活络、扶正固本;天枢是分布在胃经的大肠募穴,对肠道有止痛的效果。再通过对患者辨证分型,分为肝郁化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对于不同辩证型再加穴施针,对患者起到针对性的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值得肯定,且临床不良反应少,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半年随访,复发率低,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岩岩.中院穴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机理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3):22-23.

[2]刘巧媚,周利,胡哗等.针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65-68.

[3]陈履埠,陈恩平,孙德芝等.针刺足三里、内关穴联合兰索拉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12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2;24(3):545一546.

[4]王德军等.针刺足阳明胃经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

[5]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59

论文作者:肖银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析论文_肖银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