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入门教学的探讨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入门论文,高一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能否“修得正果”,“入门”是关键。高一化学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在高一时能否学好化学,对其在整个高中阶段乃至将来的化学学习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我曾在本校高一新生入学两个多月之后,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有30%的学生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有60%的学生感到高中化学的学习比初中吃力得多,这其中不乏一些初中时的优秀生。究其原因,我认为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真正入门,初三是化学的启蒙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门外看热闹”。因此,高一化学的入门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并逐步将学生引进化学宫殿之门。
一、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为“入门”铺路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是入门教学中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结构上以物质分类为主干,每部分知识只涉及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很少提及,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的结构、化学平衡、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理论为主干,从学生初中所学的知识点开始,逐步发展形成一个知识面,进一步通过知识面的应用和知识间的联系而构成知识网。现将初、高中教材知识体系的几个衔接点做如下分析,以便于入门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一、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点,初中只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并且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割裂开来分两次学习,将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作为阅读材料,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便很少而且不完整。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要使其概念完整,要求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去认识,进一步加深到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去认识,并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使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发展形成一个知识面。而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则安排在高二第一章的氮族元素部分,这样将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的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不断加深和拓展,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的衔接。初中的复分解反应知识虽是一个重点,但只是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形式上进行分类,没有揭示反应的本质。而高中是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教学的切入点是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同时引入电解质、电离以及强弱电解质等概念去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完成知识点的扩充,知识面的形成。并且通过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训练不断加深理解,最后通过离子共存问题、离子的鉴别或除杂等的应用,达到知识体系的形成——构建知识网。
第三、化学计算的衔接。初中化学计算的重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在高一化学中有一个过渡,即在第二章中出现两种混合组分而其中一种不反应的计算,这是初中的纯净物计算知识点的拓展,并为高中化学计算做个准备。高中化学计算的知识网是以“物质的量”为核心展开的,靠“物质的量”架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完成由初中的“质量计算”到高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过渡和衔接。
第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在初中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一般不考虑物质的结构。而在高中则以物质结构为主干,以元素族为板块,从结构开始,分析推理得出同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再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和规律,进而总结、应用、得出推论,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再通过具体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形成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路。
教师只有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变化情况,在高一教学中找到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为学生的顺利过渡铺路搭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引导学生入门。
二、介绍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指引“入门”之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既具有理科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特点,如摩尔概念、物质结构的分析推理等,又具有文科的生动形象性的特点,如实验现象、物质性质的描述等。在学习中既需要抽象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可是往往有许多学生认为:化学是理科;只要“理解”,不需要“记忆”,结果由于知识的库存量不够而影响学习进程。而有些学生则只凭“机械记忆”,结果在应用中“生搬硬套”。这些都是不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所致。因此,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有意识地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
化学知识结构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在高一化学教材中已明显体现。如第二、四、六、七章有关元素族的学习,总是以某一元素为代表,按“单质——氧化物或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或其他化合物”的线路,对这些物质的存在、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几方面展开研究与学习,尤其以“性质”为核心,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然后推广到同族其他元素的学习之中。在类推过程中总结出共性,区分出个性,归纳出递变规律。而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则以所学元素族为载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或验证。然后又用所学理论指导新的元素族的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与高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连,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完整体系与自身特点。这些知识体系和结构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自觉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掌握这些规律和特点,使学生认清“入门”之道,尽可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三、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入门”的欲望
很难设想一个对化学没有一点兴趣的学生能学好化学。兴趣是“入门”的前提,只有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逐步引导学生步入化学宫殿之门。
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最有效的是利用化学科的优势——化学实验。教师要舍得把实验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钠的性质”的教学中,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动用全部的感觉器官来捕捉所有的信息,然后通过分析讨论来研究和认识金属钠的性质。当学生初次做完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学习的情绪特别高涨,探索的欲望特别强烈,人人都能认真地对自己搜索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归纳抽象。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又层层设疑,步步追问。如:为什么钠块会变成小球?为什么小球会“亮”、会“动”、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有的同学会看到小球发火燃烧?火焰什么颜色?是钠、还是氢气在燃烧?或是二者兼有?为什么有“嘶嘶”的响声?为什么反应过程常看到白色“烟雾”?究竟是烟还是雾?或是二者皆有?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会变红?说明生成了什么物质?在这一连串的质疑和解疑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宏观现象转入微观思考。通过亲手实践,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尤其是巩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宫殿里藏满“奇珍异宝”,而且神秘莫测、变幻无穷,实在令人神往,从而产生“入门寻宝”的欲望。
在教学中还应尽可能联系实际,多列举与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例子,或者增设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感觉到身边处处皆化学。例如:“自制小冰袋”“检验发酵粉的成分”“自制发酵粉”“白纸显字”等,都是结合相关的课内知识而增设的家庭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社会性,需要学生自己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内在精神活动,个体身心被全面激活,饱尝体验学习的喜悦,这样还愁学生不愿意“入门”吗?
四、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入门”之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学生如果掌握了符合化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掌握了开启化学宫殿之门的金钥匙,那么,“入门”还有何难?
1.指导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高一新生来自各个不同层次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程度参差不齐,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阅读课文,怎样利用教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扶着他们慢慢走。如课内阅读的教材内容,先由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阅读指定内容,勾画重要词句和重点内容,提出疑点,写上旁摘,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题目,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课后阅读,可由教师引导学生编拟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当然,这些问题学生在阅读中并非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完整的答案。这样,在听课时,学生就能有所侧重,避免盲目性,提高了听课效率。当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可逐步放手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简单提示去阅读教材,自己编拟阅读提纲,领悟教材的要点、重点、难点,自行质疑解疑、归纳总结。
2.指导听课,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是听课。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以及后续学习的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这就是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时要做到眼、耳、口、脑、手“五到”的原因。然而,事实上,高一学生在听课时很难做到这些感官的协调配合,常常顾了“看”就忘了“听”,顾了“听”又忘了“记”,有时还会因某个疑难问题未解决,而使思维“停滞不前”,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尤其是来自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有的连烧瓶、酒精灯都没见过,这样,在观察实验时,常常会被一些新奇仪器所吸引,而影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凡此种种,都势必影响听课效果。因此,很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这也是入门教学的重要任务。
当然,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听课要求,指导听课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因材、因人、因地、适时地给予指导,使学生学会各种思维方法,掌握“入门”的技巧。
3.指导复习,培养归纳能力
进入高一的许多学生往往缺乏系统地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他们在复习时往往只注意到知识点,而不能把分散的点连成线,再织成网,找不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抓不住各部分知识的重点,感到纷乱无中心,复习时全无头绪。因此,教师在每章节教学之后要进行示范性的整理和归纳。归纳时可用简明的带有提示性的只言片语,也可用图表的形式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还可用关系式的串联方法构建知识网络等。在示范之后,要布置作业,要把知识的整理作为课堂或课后作业来完成,要督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不过,对这类作业,教师可只做点拨,不做统一规定,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思维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互相交流、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条理更清楚、理解更透彻。
例如:学完“硫和硫的化合物”一章后,可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整理。由于思维层次和审视角度的不同?有的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归纳,有的按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进行总结,有的通过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不论学生归纳的如何,都应给予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后通过相互交流、补充,使全章知识的条理更分明,在学生脑中的印象更深刻。
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持之以恒,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学会自学,“入门”便有了保证。
总之,高一化学入门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的学习之法,以便开启化学宫殿之门,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