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解放与技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解放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3)03-0031-05
技术创新是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的标志,思想解放是先进文化形成和理论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带来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推动技术创新。探讨思想解放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规律,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解放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先导
1.思想解放是技术进步的内在要求。技术作为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反映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技术进步包含了对认识主体不断思想解放的要求。波普尔曾说:“技术的目的是控制和掌握世界,技术过程是人的意志向世界转移的过程。”海德格尔也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技术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技术不仅仅表现为手段和工具,而且是一种展现的方式,这里的展现指的是真理,即思想的正确性。从技术体系来看,技术的核心是技术软件,包括掌握了专门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的技能、技巧和经验以及根据科学原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切方法,表现为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各种劳动资料的方法体系、生产工艺方法,根据科学原理有效地使用资源等,这种技术的知识系统是以人为核心的,是人根据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研究和设计出各种技术规范、工艺程序,再根据这些软件要求制造出各种设备等硬件,并在设备的运转过程中,不断地使软件和硬件的匹配趋于协调。这些软件的形成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埃吕尔在《技术的社会》中,曾把技术定义为“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就特定发展状况来说)具有绝对有效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这里的理性指的就是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思想认识。从技术的智能要素来看,人的认识和知识在技术中起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理性知识,还是经验知识,均要通过人脑的活动作用于技术活动,都要受到思想的支配。因此,从辩证哲学的观点看,人类从事的技术活动中的认识是一个由较低的阶段上升到较高的阶段但却永远不能达到发现绝对真理的过程。恩格斯说:“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就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这就必然要求认识主体要随着技术实践的变化不断地解放思想,形成新的技术理论和成果。
2.思想解放是技术创新主体必须保持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方法。美国学者迈乐斯和马奎斯认为,技术创新是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的,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是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的复杂过程。缪尔塞把技术创新看做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技术创新是一种破旧立新的过程,其前提就是创新主体不断地冲破落后的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束缚,从客观实际变化的要求出发,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工艺,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要看到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综合化、一体化和知识高度密集化的新特点使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思想解放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仅表现为从科学理论到现实技术转化的线性特点,而且表现为对技术创新每一个环节同时起作用的复杂的非线性的特点,有渐变也有突变。如创新主体具有的崭新的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人才意识,技术工作者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掌握先进的思想方法都会影响技术创新的决策、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企业实现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也需要思想解放。特别是在迅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中,任何理论和技术都处在不断产生、发展和过时的变化当中,技术创新主体必须保持一种思想解放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3.思想解放为技术系统自组织演化提供创新的社会环境。技术的本质还反映在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技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从当代自组织理论和技术的自主性来看,技术系统的演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其在自组织进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社会环境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技术系统正是在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相应地改变自身结构的某些功能,提高自身的自适应能力,从而实现自组织进化的。技术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技术发展的外部环境因子,一个思想解放的社会通过以下因素影响技术系统的演化。一是思想解放的社会政治环境。统治阶级必定制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各种开明的政策,包括尊重人才的政策,从整体上影响技术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向。在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当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和人才保护政策,对科技人才表现出格外的宽容和爱戴,促进了法国科技的发展。此外,一个思想解放、政治民主的政治气氛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争鸣的氛围,有利于技术人才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英国的凯文迪许实验室曾出过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该实验室破除论资排辈、注重培养年轻的创新人才的民主氛围有关。二是制度创新。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深刻地影响技术的发展。过去我国在经济体制问题上思想不解放,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被严格控制,技术创新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技术系统失去了竞争与协同的自组织动力。在思想解放的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建立,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拥有创新的自主权,技术系统也从“被组织”变成“自组织”,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了技术进步。三是思想解放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技术创新者的科学认识模式,同时技术创新中理性知识的发展和创新思想的观念也进一步丰富社会的文化,技术系统的文化和社会系统的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推动了彼此的共同演化。
二、人类科技创新的历史也是思想解放的历史
纵观人类科技创新的历史,每一次大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之前都有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14-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摧枯拉朽之势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引发了科技革命的火花。这场运动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的观念,提倡人性、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为科学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可以说,没有这次思想解放,就没有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推翻被基督教会奉为经典的“地球中心说”。这次思想解放使人类的认识从神学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为近代自然科学得以产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之后英国成为以牛顿的三定律、法拉第的电磁理论和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理论为标志的科学中心。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一场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在这次启蒙运动中,伏尔泰作为思想解放的先驱人物,写下了著名的《哲学通信》,使牛顿力学很快在法国获得承认,诞生了一批卓越的分析力学家。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冲破了欧洲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并迅速发展,为近代科学的文明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革命顺应了那个时代日益深入人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力图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时代要求,使德国教士路德的新教学说倡导的人们心中的自由、平等观念和人文主义精神得以传播,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为以后的德国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美国成为科学技术中心也与美国革命首先获得了人的思想解放有关。这场革命打破了对英王的迷信,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束缚,开始了真正的社会革命,美国从此开始了成为经济和技术强国的历程,而思想解放运动则始终贯穿在这个历史进程当中。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家成为技术先进国家,与明治维新开始的接受外来文明的思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科学民主的思想观念得以强化,延安整风使人们从对教条主义和共产国际的迷信状态中解放出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此可见,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科技创新。相反,从“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来看,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产生,也是与封建制度长期统治下创新文化的缺乏有关。
可见,是思想解放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理论的束缚,带来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思想解放使库恩所说的旧的科学范式瓦解,使科学共同体内部思想混乱,出现“危机”,带来人们科学认识模式的更新;是思想解放使人们建立一种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拓宽了视野;是思想解放带来多斯所提出的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模式的变化;是思想解放使民主开放的学术环境吸引了创新人才的聚集。可以说,思想解放到哪里,科技中心就转移到哪里。
三、建立思想解放推动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考
1.要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在当前,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决定了创新的主体虽然是企业,但竞争的层次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层次,竞争的焦点也由过去的技术产品前移到理论创新前沿,竞争的形式由过去某一系统转变为整个国家创新系统。弗里曼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是制度、组织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他对政府政策的作用、企业及其研究开发能力的作用、教育和培训的作用及产业结构的作用给予特别的关注。纳尔逊1993年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提出了“技术的多元结构”,指出创新系统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和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的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强调以赢利为目的的厂商是创新系统的核心。佩特尔和帕维蒂强调的国家创新系统则包括企业、大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公共和私有部门、促进技术进步的政府、金融等部门。但是,这些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都没有单独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关节点。随着文化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崭新趋势,因此由综合国力竞争决定的国家创新系统应当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纳入建设的内容。当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全民族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要把先进的社会科学成果作为先进文化来看待,而且要看到它在先进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看到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科学成果在地区发展战略、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指导作用,而且要看到思想家们倡导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精神在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中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上首先解放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地做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2.要在建立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机制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一是要把培养有科技素养的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人才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人们关于社会科学不是科学的旧的思想观念。美国当代科学社会学家科尔指出:“科学知识并不单纯是个人或个人组成的群体的智力产品的堆积。”他认为,科学公共性的知识,必须融入知识体系中,这种知识体系是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财产。人类社会思想解放推动技术创新的历程表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有卓越的思想家的引领,而这些思想家之所以能够成为思想解放的先驱,取得前人没有取得的成果,与他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研究分不开。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既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也是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自然科学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也表明,社会科学思想家在理论创新方面的贡献,不仅影响科学技术创新,而且能够改变一国的制度建设和发展道路,影响整个世界,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在科技发展日益综合化、交叉化的今天,要把培养勇于思想解放又关注科学技术的思想家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前提。建设学习型政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政府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科学活动、新闻出版、经费投入、精品工程、媒体宣传等方面为思想理论界多出精通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人才提供支持。科学技术大会应当有社会科学工作者参加,社会科学院也应当有院士。鼓励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像当年法国的伏尔泰和狄德罗那样进行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研究和宣传,形成全社会鼓励创新、提倡思想解放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建设一支具有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素养的科研工作者队伍。随着社会实践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和制约日益加大,自然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创新人才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掌握社会科学知识、借鉴社会科学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解放思想的精神状态,是技术创新工作者取得成果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大学和各类学校要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放到教育的首位。三是鼓励企业的研究部门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合作。目前两方面的研究机构都有力量分散的问题,为此要改变两套研究机构“两层皮”的问题,要在学科交叉地带鼓励合作和联姻,改变过去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只能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合作,技术创新主体只能和自然科学研究机构联姻的局面。
3.要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创新文化的物质层面,要加大有利于创新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把创新文化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划,在地区文化标识性建筑等方面形成引导全社会崇尚科学、敬仰创新的合理导向。在创新文化的制度层面,要加快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目前我国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全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其销售额的0.39%,高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也只占其销售额的0.6%,不及发达国家的1/10。另外,从全国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来源来看,50%来自政府,只有35%来自企业。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更多的是与我们鼓励企业家和创新者避免短期行为的制度不完善有关。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会抑制企业家和技术创造者创新的积极性,要在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进行技术创新。在创新文化的精神层面,要在全社会破除中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求进取的思想观念和“出头的椽子先烂”等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树立创新为荣、不怕失败、敢冒风险的思想观念;破除“学而优则仕”等旧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形成鼓励技术创新、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新的价值观念;破除论资排辈、迷信权威的旧的学术环境,形成平等交流、民主自由、有利于年轻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
〔收稿日期〕200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