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审计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_内部控制论文

第四届审计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_内部控制论文

第四届审计理论创新发展论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四届论文,理论论文,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11月15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承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论坛》编辑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协办的第四届审计理论创新发展论坛在武汉成功召开。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报告论文28篇。论文主题涉及审计理论创新研究、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等方面。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交流。此次论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议题:

      一、关于审计理论创新研究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审计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背景下,如何开展审计理论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审计工作,是审计理论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与会专家就如何创新审计理论研究进行了讨论。

      与会专家就创新审计理论研究的要求进行了探讨。中国审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翟熙贵在论坛上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二要立足于我国实际;三要结合我国审计工作实践;四要遵循科学精神,开展全方位审计理论研究;五要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继承、扬弃、发展、完善,努力构建适应我国国情和当代审计发展规律的审计理论体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主任蔡春教授在题为《法治精神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报告中阐述了审计思想与法治精神的内在联系,指出现代审计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现代民主国家和民主社会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其制度体系会伴随审计准则和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发展并不断追求实现法治化,因而需秉承法治精神,推动审计理论创新发展。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杨肃昌教授在题为《审计研究的思维》的报告中提出,研究国家审计需以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为基础,并坚持定位、借鉴、整合、跨界、继承、结构、联系、长板、空白、差异等十大思维。

      部分与会专家者还阐述了相关审计理论创新成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张龙平教授在题为《中国环境审计体系研究:框架与要点》的报告中,阐述了国家利益保护导向的中国环境审计体系创新研究的背景、目标、框架和要点,强调要重构现代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框架,创新环境审计运行制度和保障机制,设计重大专项环境审计实务操作指南以及确定环境审计国际合作战略和路径。九江学院会计学院院长陈小林教授在题为《关于政府审计研究的几个问题》报告中,强调了分析框架在政府审计研究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指出要对政府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必须确定政府审计报告的类型,且由于政府审计中审计公告信息披露相对不足、价值倾向与理论不可能完全中立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定性研究在政府审计研究中的特殊地位,但需要结合定量研究才能更好地解读政府审计结果公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陈小敏博士报告了论文《低碳治理导向的碳审计机制设计SWOT启示》,详细阐述了低碳治理与碳审计的关系,强调碳审计在政府、市场、企业低碳治理系统中发挥着综合的高层次监督和评价功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博雅报告了论文《大同煤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应用》,就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关于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时期,如何发挥国家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是此次论坛重点关注的内容。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宏观问题进行了探讨。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汉文教授报告了论文《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基于国家建构理论的思考》,提出传统政府审计模式划分为立法、司法、独立以及行政模式存在简单化缺陷,应从现代国家预算制度视角分析国家审计。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永海教授报告了论文《论国家审计与国家公共利益》,从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视角探讨了国家审计理论的发展,从国家审计产生的基础、根本目标、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界定了国家公共利益的内涵,提出维护国家公共利益是国家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国家审计制度发展变迁的根本目标。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曾昌礼博士报告了论文《国家治理与工业企业绩效——基于地方政府审计的经验数据》,提出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手段和工具,通过审计执行与处理发挥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国家治理完善,进而改善企业外部制度环境,从而影响企业绩效。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江苏盐城市审计局陈献东同志报告了论文《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研究》,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责任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提升、作用强化、内容增加、类型拓展四个方面,应从审计目标定位、审计对象安排、审计内容确定、审计评价、审计结果的利用上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服务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郑小荣博士报告了论文《媒体关注、审计公开与政府治理》,对审计结果公开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审计结果及其公开的现状与特征、审计结果公开与媒体报道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政府审计结果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其公开必然会引起媒体关注,媒体关注的力量会促使政府加强治理。军事经济学院章腾博士报告了论文《基于文本和语义网络的审计公告制度分析》,以审计公告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挖掘和网络分析方法,对历年审计公告文本用词和用词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词汇和语义的变化来窥视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的变化,分析审计公告制度的演化趋势,以揭示中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演变的某些规律。

      三、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探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会计师事务所相关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汪玉兰副教授报告了论文《事务所声誉、法律环境和合约稳定性》,研究发现法律环境同时影响审计供求两个方面,事务所声誉与法律环境是相互促进关系,事务所声誉有助于增加审计合约的稳定性,法律环境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审计意见购买可能性。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李海燕副教授报告了论文《大数据条件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价值链升级研究》,针对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审计质量水平低、业务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等问题,从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了大数据条件下会计师事务所价值链的特点,提出了大数据条件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升级的纵向、横向及内部价值链,建立价值网络的对策建议。

      审计市场与审计收费的相关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陈波副教授报告了论文《论审计招标制的制度缺陷与改进》,强调了审计招标制是融合了审计师选聘权重新分配、监管权重新设置的重大制度变革,在理论上可以促进有效竞争、降低审计收费,但未必能够实现提高审计质量这一最为重要的政策目标。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王杏芬副教授报告了论文《审计市场格局:低价竞争抑或品牌竞争?》,基于匹配理论研究发现目前审计市场是品牌竞争与低价竞争、尤其是恶意低价竞争并存格局:国际“四大”、综合排名“四大”与规模大、绩效好的公司匹配;本土“四大”与规模大的公司一定程度匹配,但与公司业绩匹配不显著;国际“四大”的审计收费存在显著品牌溢价;中小事务所与规模小、业绩差的公司匹配,存在显著恶意低价竞争。西南财经大学谢柳芳博士报告了论文《高管审计背景、盈余管理与异常审计收费》,研究发现高管具有审计背景的公司,有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倾向,而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的异常审计收费却显著减少,从而导致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下降、审计风险上升,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也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对高管审计背景公司的监管及完善审计师跳槽的“冷却期”政策提供经验依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巍报告了论文《企业管理者能力与审计收费》,研究发现管理者对审计收费有着经济和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能力强的管理者将会支付较低的审计费用。

      审计师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关于审计师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张筱博士报告了论文《非标意见足以保护审计师吗?——基于证券执法的证据》,发现审计师越出具非标意见,受到惩戒的可能和程度越大,且因存在审计意见变通现象,审计师只有有效披露公司的重大错报及出具正确恰当的非标审计意见才可以保护自身免于惩戒。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崔云博士报告了论文《审计师风险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指出了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跨境上市、每股息税前利润、事务所声誉、行业专长、客户重要性、审计师性别、审计师学历及审计师执业经验是具体影响审计师风险态度作用的重要因素,且在不同的背景下,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蔡利博士报告了论文《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师认知》,审计师能够识别真实盈余管理,将真实盈余管理作为风险因素在审计定价决策中加以考虑;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对真实盈余管理带来的风险整体可控,因此事务所倾向于采取客户保留决策;事务所主要通过审计师付出额外的努力和更换审计团队两种策略来降低审计风险。南京大学商学院杨鑫报告了论文《审计师质量对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股权融资,而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的小规模公司中,审计师质量对权益融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王瑜博士报告了论文《审计师政治关联的价值:声誉昭示抑或寻租工具》,提出声誉昭示假说和寻租工具假说,审计师的政治关联能够提高其议价能力,获取更高的收费溢价,同时具有政治关联的审计师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更高,盈余反应系数更大,违规概率更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郑伟宏博士报告了论文《风险导向审计下经营风险对审计师行为的影响研究》,从审计意见和审计费用两个维度,考察了在风险导向审计下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如何影响审计师行为,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

      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关系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彭俊伟报告了论文《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的倒U形关系:估计方法和统计意义》,在以往文献使用基于二次估值模型捕获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倒U形关系,并使用二次模型参数OLS估值来确定审计质量的代表性转折点的基础上,证明了这个转折点收敛或近似收敛于样本中所有个体的转折点的中位数,论证了估算最优轮换年限的方法和现实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陈丽红副教授报告了论文《会计信息会影响捐赠者的决策吗?》,强调高质量审计能够显著增强综合运营效率会计信息与捐赠决策之间的关系,但高质量审计治理效应的发挥需要依赖国内机构捐赠者成熟和理性的决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敬静报告了论文《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的政策研究》,关注了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受到事务所规模因素的影响,可区别实施不同的强制轮换政策。

      四、关于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和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以及实现经营目标的基础,与外部审计相辅相成。此次论坛对此也进行了探讨。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会计系系主任刘启亮教授报告了论文《关于内部控制与公司腐败》,指出上市公司如果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可降低公司腐败的风险,有助于抑制公司腐败。尤其对国有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对抑制企业腐败的行为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明显。厦门大学刘思义博士报告了论文《QFII持股偏好与内部控制质量》,高内控质量公司的QFII持股比例显著更高,且在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之间差异显著,QFII对内控的关注主要针对具备估值优势的公司。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李越冬博士报告了论文《内部缺陷、内部审计费用与内控审计报告时滞性》发现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具有相互补充作用;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时滞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披露内部控制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的公司,相对于披露一般缺陷的公司,其审计费用更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时滞性更短。同时发现整合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时滞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鼓励上市公司进行整合审计有利于节约审计成本、提高效率,促进财务信息及时报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龚珏报告了论文《混合所有制改革、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内部控制变革》,探讨了混合所有制变革、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内部控制变革之间的关系,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注意“度”,内部控制变革要引入国家审计,国家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审计大系统协调有效运转的必然选择。厦门大学的屈依娜博士报告了论文《内部控制质量与现金股利政策》,从内部控制角度研究其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发现内部控制在股利倾向分配上具有促进作用,而在股利分配力度上具有阻碍作用,同时进一步结合我国半强制分红的特殊背景,检验政策实施前后的差异。

      关于内部审计的研究。南京大学王兵副教授报告了论文《中国内部审计需求调查与发展方略》,行政权力推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未来内部审计发展的方略包括促进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规章,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认识,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增强审计能力,推动内部审计机构为组织价值增值服务。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杜海涛报告了论文《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运作模式研究》,对内部环境审计的需求、目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定位方面的分析,提出了风险导向型内部环境审计模式,并从风险导向内部环境审计的理念和具体原则的理解入手,探索了其可行的运行模式,同时对实施风险导向内部环境审计的障碍进行了探讨。

      审计理论研究事关审计事业发展战略全局,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此次论坛为广大审计学者提供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未来合作的机会和平台,通过与会学者的学术交流,有助于推动中国审计理论尤其是政府审计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有助于推进审计事业发展。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将不断完善论坛举办和运行机制,立足审计领域,面向经管法学科,走向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为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工作发展做出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第四届审计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_内部控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