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彦钧[1]2008年在《WCDMA基站测量管理模块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关于第叁代移动通信,其中目前商用比较广泛,技术比较成熟的当属WCDMA。WCDMA技术拥有众多的优点,但同时存在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及角效应等缺点。所以RNC的无线资源管理十分重要。测量在WCDMA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为RNC的无线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没有测量就没有无线资源管理,就没有WCDMA移动通信系统。测量是无线资源管理的前提,如接入控制、拥塞控制、功率控制等无一能离开测量。论文就围绕WCDMA系统基站测量模块进行分析研究并完成相应的方案设计与工程实现。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接着分别介绍了当前叁种3G技术以及它们的区别,最后详细介绍了当前WCDMA技术中的几大关键技术以及WCDMA标准演进情况。第二章对于WCDMA系统基站作了理论的概述,其中包括WCDMA系统整体结构的介绍,UTRAN中RNC与NODEB的详细说明,UTRAN地面接口的通用协议模型的描述,以及RNC-NODEB接口和NBAP信令的详细介绍,打下了良好的理论技术背景。第叁章主要详细介绍了作者所在公司的商用WCDMA系统基站BPH单板软件系统总体框架,其中包括开发环境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的介绍,基站系统软件总体结构的概述和详细的设计原理。第四章首先讨论了测量与无线资源管理的关系以及具体介绍功率控制与测量的相互关系,接着详细的介绍了WCDMA系统基站测量管理模块实现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实现原理,进程设计,关键数据与算法设计,最后是模块中主要函数介绍。第五章是论文总结与展望,对课题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作了总结,并对第叁代移动通讯的商用前景作了美好愿望。
张自然[2]2002年在《WCDMA系统基站测量模块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已走过了两代,现在人们正把目光聚焦在第叁代移动通信上。第叁代移动通信是能提供高速数据传输以支持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漫游,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的通信。 第叁代移动通信几种主要的技术体制都采用CDMA技术。CDMA技术拥有众多的优点,但CDMA系统同时存在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及角效应。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功率控制技术,而功率控制技术的实现是需要测量来支持的。论文就围绕WCDMA系统基站测量模块进行分析研究并完成相应的方案设计。 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一下移动通信的发展,接着对当今主要的叁种第叁代移动通信技术体制WCDMA、cdma-2000、TD-SCDMA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比较,然后介绍第叁代移动通信在中国的研发现状,最后说明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第二章介绍WCDMA系统基站,主要简单介绍WCDMA系统,指出基站在WCDMA通信系统中的位置并对基站做了系统分析。第叁章介绍WCDMA系统开发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软件开发技术,主要是介绍用于协议软件开发的SDL及说明为什么用SDL进行开发,同时介绍软件开发及软件运行所依托的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最后探讨SDL与VxWorks的集成运用。第四章研究与分析WCDMA系统基站中的测量,先说明W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及测量与功率控制的关系,接着对测量的过程包括测量发起、测量响应、测量报告、测量失败、测量终止等过程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着重分析了各种不同测量报告类型的报告,最后说明在基站内部怎么处理这些消息流程和算法,这章是对测量模块的协议分析。第五章讨论WCDMA系统基站中测量实现的设计方案及相应的测试方案,先介绍方案所采用的设计思想,基站硬件、软件结构,接着介绍实现方案模块图,然后具体说明方案设计,包括所采用的任务调度机制、通信机制等操作系统方面的设计及SDL具体实现方案,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案。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对课题设计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做了总结,并对第叁代移动通信的前景做了美好展望。最后为致谢、附录和个人简历。
王东明[3]2011年在《WCDMA基站下行接收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很多WCDMA系统基站端的开发都是基于模块化的,其中基带模块是最复杂的模块之一,它负责产生基站下行基带信号。如何验证基带模块处理流程的正确性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的目标就是设计一个WCDMA基站下行接收测试系统,对基站基带模块产生的下行信号进行接收和测量,从而达到检验基带模块的目的。通过对3GPP-Release8版本协议的仔细研究,本文提出了WCDMA基站下行接收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并在MATLAB平台下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实现。接收测试系统支持Release8协议中规定的所有物理信道,并且支持多种业务速率和用户数。它包括两大模块:接收模块和EVM测量模块。接收模块对下行基带号的接收,包括匹配滤波、解扰、解扩、解调、解交织、解速率匹配、信道译码、CRC校验等操作。EVM测量模块主要完成对下行信号进行EVM指标测量,衡量接收信号的调制质量。为了保证接收测试系统本身的正确性,本文设计了众多测试例,对接收模块进行了完整性和一致性测试,并对接收性能做了仿真。此外,接收测试系统的EVM测量值还与商用测试仪表的EVM测量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接收测试系统能够对基站下行信号进行接收和测量,具备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且EVM测量值也比较准确。
郑瑞明[4]2010年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将是由不同的接入制式、多样的网络部署方法以及混合异构网络的形式共同组成的,它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速便捷的服务。相对于现在的移动通信标准,它将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对于这样复杂的通信系统和网络场景,传统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管理手段可能不再适用。更为高效的无线资源管理机制引起了更多学者和工业界的关注。其中对于多种系统混合异构网络中的资源分配以及蜂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干扰抑制和干扰管理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论文以围绕传统无线资源管理方法中的资源调度机制和干扰管理两个方向为主线,展开研究进行论述。文章结合不同的多址接入方法、网络载波部署手段、混合异构网络以及不同制式系统间等多种场景,对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进行算法研究、理论分析和系统级仿真。从单一制式系统下的小区内资源分配(针对CDMA系统,对调度算法、功率控制算法和干扰删除技术的研究),到小区间的干扰管理和资源调度(针对OFDMA系统,对下行频率复用、上行功率控制和资源调度设计的研究);接着考虑多载波聚合系统的调度算法(对联合多载波系统下调度算法的研究);然后再从单一系统升级到考虑有家庭基站情况下的混合异构网络的干扰管理算法(对功率控制算法、干扰协调算法和动态频率复用的研究);最后对不同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间的干扰进行了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结论和贡献如下:(1)针对无线通信系统蜂窝网络中CDMA系统小区内的无线资源调度机制和干扰管理手段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在CDMA系统前向链路基于时延敏感业务的新型调度算法,该算法无论在系统丢帧率、控制业务队列时延或扇区吞吐量、公平性方面,都有很好的性能表现;针对CDMA系统反向链路对集中式调度和分布式速率控制进行了比较和研究,重点研究了一种分布式速率控制算法,并从系统稳定性、扇区吞吐量、公平性和时延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与集中式调度进行对比;提出了一种在CDMA系统级中反向链路应用干扰删除技术的方案,重点研究了基于RoT和Load不同控制方法下采用干扰删除技术后的系统性能。推导出了应用完全/不完全干扰删除技术在CDMA系统级的理论容量。(2)针对无线通信系统蜂窝网络中,OFDMA系统小区间的干扰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下行频率复用技术和上行功率控制算法。对于下行频率复用,介绍了软频率复用和部分频率复用方案及两种方案的特点。对于上行功率控制技术,介绍了LTE系统中已经采用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以一个普通的OFDMA系统为例,从上行基本开环功率控制技术到基于部分路损补偿和路损差补偿等技术进行研究。接着给出了基于小区间干扰指示(IoT)的功率控制方案。通过系统级仿真,比较了这几种算法的性能并进行分析。此外对OFDMA系统上行开环功率控制的收敛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讨论。这部分还对OFDMA系统下如何联合系统调度策略和小区间干扰管理进行系统设计给出自己的观点。在OFDMA系统中需要考虑对快速调度和慢速上行功率控制联合设计的思路。(3)研究了在多载波聚合系统下的两种调度算法,对两种调度算法在动态业务模型下进行了性能分析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多载波调度算法相对于独立载波调度算法在支持部分负载(Partial Load)情况下队列时延更小,用户体验更好。(4)研究了宏蜂窝和家庭基站混合异构网络下的干扰管理算法。这部分首先详细介绍了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的不同干扰场景的干扰路径和干扰模型,并给出了两种典型的家庭基站部署模型,即Suburban部署模型和密集家庭基站Dual Stripe部署模型。基于不同干扰场景,提出了叁个针对不同优化方向的家庭基站混合网络下的干扰管理算法。第一个算法是针对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的家庭基站下行功率控制算法。该算法降低了家庭基站对宏蜂窝用户的干扰。在保证家庭基站用户的性能损失不大的前提下,提高了宏蜂窝边缘用户的性能。第二个算法是针对家庭基站混合网络的联合动态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的特点在于通过宏蜂窝网络和家庭基站之间的联合动态频率划分,能够联合考虑两层网络(宏蜂窝网络和家庭基站网络)的吞吐量,使整体性能得到优化。第叁个算法是针对密集家庭基站场景下的干扰协调频率复用算法。该算法基于干扰图原理建模,分集中式干扰协调和分布式频率复用两个子算法。该算法能够同时提高家庭基站平均吞吐量以及边缘用户的吞吐量。(5)研究和分析3G/B3G移动通信系统邻频共存系统间干扰。研究以2500-2690MHz这一国内未分配的3G扩展频段为主要对象,给出了叁套不同移动通信系统间的共存干扰分析过程和结果。这叁个场景分别是WiMAX和WCDMA系统间共存干扰分析、LTE和WCDMA系统间共存干扰分析、以及两个LTE系统间的共存干扰分析。针对这叁套场景,分别给出了详细的系统模型假设和分析过程,并对多种系统网络参数组合和不同关键技术下得到的结果进行干扰分析。最后分别对这些场景给出量化的共存指标和网络部署上的建议。该章的部分结果已被中国通信标准协会(CCSA)接受做为中国2.6GHz频段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林俊龙[5]2007年在《WCDMA基站布局和网络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CDMA作为第叁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一,是GSM网络的自然演进,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及可扩展性,因此受到广大运营商的青睐和使用。WCDMA系统所提供的可变速率、多业务能力,为运营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为网络规划及优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由于频谱等无线资源日益紧缺和无线网络建设的巨大花费,合理精确的网络规划和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通常WCDMA网络规划可以分为叁部分,初始网络的基站布局,详细的网络仿真和运营时的网络优化。基站布局是网络规划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根据规划场景覆盖、容量和质量需求,结合传播环境,业务分布和用户特性等模型,使用自动布局算法进行覆盖规划,容量规划和干扰分析;从基站位置、天线配置和功率配置等候选网络配置选项中,选择确定网络配置,并且统计出网络的服务性能和建设成本。更进一步,干扰导致容量受限的WCDMA网络需要有效使用无线资源,应用先进的管理算法。例如,软切换由于能够实现信号平稳传输,减少“乒乓”效应,避免同频在重迭覆盖区的强干扰,提高网络覆盖和容量,而成为WCDMA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基站布局和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配置和使用之后,详细的网络仿真能够全面准确地统计出网络覆盖、吞吐量和时延等参数,用于验证基站布局配置的有效性,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合理性,并指出网络规划的优
杨洪生[6]2003年在《3G WCDMA无线资源管理与业务质量保证问题及WCDMA基站实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记述了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其一来自于作者对3G WCDMA移动通信系统无线资源管理(RRM)与业务质量保证(QoS)问题的跟踪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对3G WCDMA系统QoS保证体系结构和RRM实现机制的概况分析,RRM实施的数学基础描述,面向工程应用的RRM算法研究与改进以及RRM实施的协议模型与规程分析;另一部分来自作者参加国家863第叁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C3G)的工作成果,主要内容包括WCDMA基站子系统(BTS)的实现结构分析与BTS主控单元的设计方案的研究,BTS基带发送单元实现方案的研究,其中代表性工作是提出了“基于MPC8260通信协议处理器的基站主控单元设计方案”和一种“WCDMA基站下行专用信道基带处理模块前向叁阶段流水式实现方案”。本论文主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 概要性地讨论了UMTS系统服务质量分类要求、QoS保障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UMTS无线接入段上无线资源管理的实现策略、模型、功能分布等有关RRM的全局性问题。 第二章 分析UTRA FDD模式下求解系统功率分配问题的功率分配方程,作为本文RRM策略实施的数学基础。 第叁章 参阅相关研究报告,给出了UTRA FDD模式下工程实用的RRM策略和算法的定义、描述和部分仿真,并对其中个别的数学描述及若干算法进行了修正和改进。这些算法建立在3G协议模型基础之上,覆盖了接入控制、传输参数管理、移动性管理和拥塞控制等RRM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真正面向工程应用的WCDMA RRM管理问题的算法架构。 第四章 对UTRAN的协议结构和相关规程进行概括性总结,对无线承载体配置的重要信息元进行展开分析,并重点讨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协议规程。 第五章 讨论了BTS子系统的功能分布、系统结构和其中主控单元的实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PC8260为主控处理器的基站主控单元设计方案,并给出依据此方案的6扇区BTS主控单元处理能力分析,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第六章 对BTS下行专用信道基带处理模块的数据处理过程及影响基带处理模块实现的关键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种采用多DSP处理器结合大规介息工程大学博_【学位论文模FPGA的“叁阶段前向流水式”实现方案。
黄萍[7]2005年在《TD-SCDMA和WCDMA共存干扰分析和仿真》文中研究指明干扰一直是移动通讯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干扰的种类很多,比如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等等。系统共存的邻道干扰分析方法也很多,大体上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确定性分析方法和仿真模拟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确定性计算方法对TD-SCDMA系统和WCDMA系统基站间干扰的最坏情况进行研究。根据基站的各种收发特性和无线性能指标,采用干扰分析的确定性分析得到额外需要的隔离度,解决TD-SCDMA和WCDMA的基站共站址、共存问题。 本文重点介绍了利用经典的Monte Carlo系统仿真的方法,构造TD-SCDMA单系统仿真平台的过程。接着利用搭建的仿真环境,对TD-SCDMA和WCDMA系统共存干扰的课题详细研究。文中对语音业务在1920MHz频段两系统宏小区基站的共站址、共存干扰进行了仿真,给出了一些曲线和结论。对今后异系统的混合组网及网络优化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姚乐平[8]2004年在《WCDMA定位技术与算法的研究和基站侧信令系统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定位业务的快速发展,移动台的定位已成为第叁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WCDMA作为第叁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标准,对其系统中移动台定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WCDMA系统的定位服务架构进行了讨论,对WCDMA系统中的各种定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WCDMA系统中移动台的定位方案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定位解决方案。接着,我们重点讨论了TDOA定位算法。分析和比较了目前存在的各种TDOA定位算法,对其中的部分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特定环境的有效算法,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比较了这些算法的性能,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了配合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WCDMA手机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我们进行了基站侧仿真信令软件的研发工作。本文介绍了WCDMA无线接口的协议结构和各协议层的功能,给出了基站侧信令系统的设计方案,重点讨论了基站侧RRC协议层的设计,并介绍了该信令系统的实现过程和实现结果。
严剑锋[9]2008年在《应急通信多接入技术并存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应急通信系统是城市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重要赛事、突发事件、大型活动时,应急通信系统经常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拟在讨论目前各种适应于应急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方式,如WIFI,WIMAX,卫星,GSM/CDMA/WCDMA等;基于应急通信车的主要工作方式,系统地总结了此类通信环境的工作特点,重点分析了应急通信在固定与移动环境中的不同侧重点。同时论文基于接收机和发射机的规范,提出了一种计算隔离度方法,指出各工程设备在实现时均可以根据实际性能参数进行详细计算,从而取得隔离要求更佳的工程结果。论文还基于几种主流通信系统,如GSM、WCDMA、TDSCDMA、WIMAX等系统共址的应用环境,定量讨论了共址所存在的问题,仿真研究了WCDMA与WIMAX,WCDMA与PHS系统,WCDMA与TD-SCDMA等系统的共址共存的干扰影响。并指出如何通过引入可控的系统插损,提高系统整体增益的问题。另外本论文对目前的UMTS和WLAN异构网络融合和无缝切换技术的实现过程做了简单阐述和分析讨论。
李成坤[10]2008年在《WCDMA系统基站信干比测量研究及实现》文中认为信干比测量是WCDMA系统基站内部物理层众多测量项目中的一种重要测量,在系统中地位举足轻重。它的测量结果是系统实施功率控制等无线资源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该测量值获取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WCDMA系统的功控效果,并最终影响到系统的容量和性能。本文主要讨论了WCDMA系统基站中信干比测量的原理和设计实现。论文按照3GPP协议规定的物理层测量相关标准,结合基站内部结构以及测量流程,对基站内部的信干比SIR测量进行了开发实现。具体内容有:基带DSP测量模块中UE实例、测量实例、状态机等设计以及SIR估计算法、物理层滤波、多用户测量调度算法实现方案;基带CPU单元测量模块中测量报告特性分析、测量实例、定时器、测量事件迟滞状态机设计以及RRC层滤波实现算法等。最后通过测量模块C程序的编写与调试、系统的联调和测试最终将信干比测量在基站中成功实现。系统能够按照预定设计要求:高效地计算出SIR并实时上报测量值,系统运行稳定。
参考文献:
[1]. WCDMA基站测量管理模块研究与实现[D]. 贺彦钧. 电子科技大学. 2008
[2]. WCDMA系统基站测量模块分析与设计[D]. 张自然. 电子科技大学. 2002
[3]. WCDMA基站下行接收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东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1
[4]. 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的研究[D]. 郑瑞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5]. WCDMA基站布局和网络仿真研究[D]. 林俊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6]. 3G WCDMA无线资源管理与业务质量保证问题及WCDMA基站实现技术研究[D]. 杨洪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3
[7]. TD-SCDMA和WCDMA共存干扰分析和仿真[D]. 黄萍. 南京理工大学. 2005
[8]. WCDMA定位技术与算法的研究和基站侧信令系统的实现[D]. 姚乐平. 东南大学. 2004
[9]. 应急通信多接入技术并存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严剑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10]. WCDMA系统基站信干比测量研究及实现[D]. 李成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
标签:电信技术论文; 中国移动论文; 通信论文; 基站论文; 家庭基站论文; 功率控制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手机基带论文; 家庭网络论文; 技术协议论文; 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