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应用对大学生健康锻炼的启示_约运动论文

运动类APP:运动新模式对大学生健康运动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模式论文,启示论文,大学生论文,健康论文,AP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注重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人会进行身体锻炼,这使得运动成为时尚,健身成为习惯,成为都市人的“刚需”。然而,都市人往往面临着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锻炼的问题,或人们有运动的想法,却找不到适合的场地、跑友、球友、走友等,想坚持运动健身也成为一件难事。

      随着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已成为帮助人们健身的好帮手,多个智能手机平台均推出了健身系列软件—运动类APP,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也就是应用软件的意思,通常是指iPhone、安卓等手机应用,现在的APP多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1]。APP基于手机的随时、随身、互动性特点,容易通过微博、微信、SNS等方式分享和传播,实现裂变式增长。有统计数据显示,至少已有20%的智能手机用户下载了健康运动应用软件。

      移动互联网的线下运动、线上分享的运动社交产品应时而生,其打破传统从娱乐和社交的角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运动健身新模式。这给平时苦于没有时间锻炼、不知如何锻炼、没有合适地方锻炼的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运动方式,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为数不多的运动类APP能够吸引并留住大量的用户,自有其成功之道。

      1 运动类APP的特点

      1.1 运动类APP颠覆了传统健身锻炼方式

      传统都市人的日常锻炼不外乎是老年人早晨跑跑步、打打太极拳、跳跳广场舞,年轻人则随大流的办张健身场所会员卡,跟着健身教练按部就班的锻炼,或者找个场地打羽毛球。老年人的作息规律已渐成习惯,可许多年轻人开始还能坚持,但没有人督促,没过几天就懈怠了,特别是对于健身场馆的锻炼,价格不菲的会员卡最终大多成了摆设。

      然而,运动类APP通过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装备,记录每日的运动量,实时监测运动速度,让你在运动时能明确地了解自己消耗的热量、跑过的距离、运动积累的天数,有些运动类APP对锻炼达到一定阶段、里程累积至一定数量的人还设置了奖励。这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达到鼓励人锻炼身体参加运动的措施是前所未有的,给人以新鲜感、成就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这大大改善了运动的枯燥,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了用户黏性,使得锻炼者运动的热度持续得更久。

      1.2 不同的运动类APP基于互联网技术定位鲜明

      虽然都是参与运动,不同的人群有各自所需的关注点,有的人为了减肥、有的人为了康复、有的人为了健身、有的人为了交友。不同的人群选择参与运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跑步、有的人喜欢骑车、有的人喜欢打球……不同的运动类APP,产品功能虽互有重合但却又有各自适合不同人群的侧重点,如“咕咚”、“悦跑圈”、“乐动力”、“约运动”……有的专用于跑步计数,有的侧重于互动交友,有的专注于健身指导。不同的APP市场占有率及用户活跃度也有较大差异,特别是那些含工具属性功能的,比如运动轨迹监测的APP,日均的活跃用户可达200多万,而那些专注于运动社交的APP,下载量及活跃度虽不及它们,但用户活跃度也正在逐步提升。

      1.3 运动类APP使个人的运动行为转化为社交化行为

      随着运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科技的发展使得运动与健身越来越具备趣味性,锻炼也能“约友”了。有些运动类APP增加了社交功能,如设置了“约动友”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有共同爱好的运动发烧友,让你不再一个人孤单运动。它还可以帮你找到和你在同一片区域运动的人群,让你随时随地和别人约跑。“跑社区”分有不同的板块,针对运动装备、训练、比赛等进行讨论。不仅普及了各种必备的专业运动科学知识,用户还可以互相支持、鼓励、交流,增加运动的趣味性。“运动汇”是运动爱好者的“朋友圈”,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运动数据发布到“运动汇”,再配上想说的话,这时候伙伴们就可以来点赞、评论。大多数使用运动类APP的用户,往往会由个人的运动行为,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转化为社交化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为一个人运动转变到社交型运动搭建了桥梁。

      2 运动类APP的主要功能

      2.1 运动类APP的记录功能

      使用运动类APP用户的最初目的是想记录自己的运动情况,这也决定运动类APP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记录(见表1)。

      2.2 运动类APP的社交互动功能

      没有一种交友方式,比运动这种形式更加动机纯粹、目的健康,一起运动相互间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兴趣,这使得线上关系有很好的线下支撑。此外,人类的自我内心都有一种想要“炫耀”的本性,这种驱动力使得我们想要与他人分享运动的成就感,运动类APP的社交互动功能就很好地满足用户的这种情感诉求,同时,社交分享,也让运动变得更有意思(见表2)。

      

      3 运动类APP主要功能的交互

      众所周知,很多人都喜欢运动喜欢健身,但很少有人能每天坚持,这除了工作、学习、繁忙应酬外,还有运动本身的枯燥性。因此,对于开始参与运动锻炼的人群来说,接下来都会面临两个潜在需求:一是如何坚持锻炼产生效果,二是如何改善锻炼方法强化效果。

      而运动类APP正是建立在给予受众成就感和建立用户黏性方面来促使用户坚持锻炼。运动类APP帮助用户设定计划,通过测定、记录锻炼者自身最近的运动状况,用于备忘、用于分享,向好友秀出自己,给锻炼者一种完成计划的成就感;同时,通过他人传授经验或教程参考,带来的方法改善也会使得健身效果增强而让锻炼者获得成就感。所谓的用户黏性,是借以研究APP本身具备的吸引用户和保留用户的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去延长用户的使用时间,或者增加用户的使用频率方面的能力[2]。

      对于运动类APP基于个人数据和社交功能的交互(如下图)[3],通过数据的积累、各类鼓励勋章、好友关系的沉淀及用户运动量等级都能很好地强化锻炼者的两个需求,吸引锻炼者的健身兴趣,这使得锻炼者运动的频率得到保证,也就间接保证了APP的使用频率。

      

      运动类APP主要功能的交互图

      

      4 对大学生健康运动的启示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各项数字指标显示大学生越来越弱不禁风,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有许多大学生体测引体向上都在3个以下,这可能令他们没有足够的体力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而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更关系到未来我国人口的总体身体素质。

      尽管对运动APP的功能也有许多人提出异议,但是不难发现,这些运动APP正凭借着如今社交媒体覆盖广泛的优势,拉开了全民运动社交的序幕。通过交流和分享来提高运动质量,选择运动环境,这无疑值得大学生健康运动借鉴。

      4.1 打造适合大学生的体育社交APP

      大学生有别于普通民众,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可能穿戴价格不菲的运动装备、智能手环等。大学生健康运动APP要能应用于普通智能手机,除了具备基本的追踪运动距离、监测运动速度、计算卡路里燃烧、支持音乐播放功能,应着重打造交流、分享、约运动的互动功能,适应大学生喜欢交友、急于炫耀的心理。有必要自建一个大学生交流平台,方便大家分享与吐槽自己的健身故事,也可以将自己运动消耗的热量、跑过的距离、得到的成果与伙伴们分享,以及对体验过的健身方法发表评论等,相信大学生更想用这种线下运动、线上分享与“志同道合”者讨论的交流渠道。

      大学生健康运动APP要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基本型需求的群体要给予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运动,做怎样的运动计划;对于期望型需求的群体要突出定制化的指导与答疑,通过期待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长等个性化参数定制适合他们的计划;对于兴奋型需求的群体要设法维系其自身的健身热情,要为其提供自主设置运动计划的空间。

      4.2 通过社团约运动

      现今许多大学校园社团在开始交了一定会费后,后期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活动,一些社团也已名存实亡。然而,在经过大一、大二四个学期体育与健康运动选项课的系统学习后,大学生对一些喜爱的运动项目在体能与技能上都有了相应的贮备,可高校大三、大四不再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了相应的练习环境以及感兴趣的练习人群,使得许多处于运动练习边缘的人群渐渐疏远了运动锻炼。

      可以在校园建立与学生运动选项课相应的运动社团,无须缴纳会费,通过运动APP“约”对应的人群,它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有共同爱好的运动发烧友,让你不再一个人孤单运动。它还可以帮你找到和你在同一片区域运动的人群,让你随时随地和别人约运动。如在校园内“约太极拳”练习,只需安排好时间、地点,所有在校学习过太极拳的人都可以参与交流、练习。而学校的相关部门只要调整好场地资源设施,管理好各社团负责群体,持之以恒、届届相传。通过整合社交元素,形成细分“运动”朋友圈,供人们分享和交流,约运动的人群会越来越多。

      4.3 与大学生体育课平时成绩相结合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运动成绩的评定有“平时成绩”一项,此项成绩的评定很难量化,只能根据其上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及考核结果来判定,因为学生平时的运动锻炼教师根本无从知晓。然而,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运动APP,布置课外练习,要求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展示其APP上的跑步里程数、约运动的记录、课外约练习的视频等等,使得学生课外的自觉运动与课内的成绩相衔接。让学生在课外真正的动起来,真正的想练、愿练,通过运动社交让运动爱好者以群体的形式相互交流,通过运动结识朋友,这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否则,一周一次的体育课很难让学生真正地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4.4 通过体育节对运动达人进行表彰

      人类的自我内心都有一种想要“炫耀”的本性,及对“成就感”的满足,而炫耀本身就是一种驱动力。这种驱动力通过内在激励,运动APP在用户添加记录后可以向用户提示鼓励语句,比如“你这周比上周多运动了3小时,有很大的进步”、“再运动2小时,你将创造自己的运动时间记录”等来激励用户,并结合外在的激励,学校通过各相关部门如学生处、大体部等在校体育节等场合对每学期、每学年的运动达人给予表彰,满足用户的情感诉求,让运动变得更有荣誉感。

      5 结语

      现在的体育参与往往不单纯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体育的功能也不仅仅是在健身,还有一项“健群”的功能。体育社交的概念现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尤其随着微信、微博、运动类APP等的出现,“体育社交圈”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然而,现今国内高校还是通过强制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测试方式来被动的要求学生锻炼身体,结果可想而知。运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锻炼,还在于分享,我们应该充分的运用移动互联技术,“线上互动,线下运动”,让五花八门的健身“圈子”、丰富、充实大学生的健身方式和日常生活,真正地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标签:;  ;  ;  ;  

体育新应用对大学生健康锻炼的启示_约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