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中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_企业经济论文

名牌:中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_企业经济论文

名牌强国: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强国论文,课题论文,跨世纪论文,名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两个转变”、两个世纪的历史性交汇呈现中国一方何等的景观?这取决于中国企业以一种什么样的竞争力和中国以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实力跻身于世界舞台。

纵观改革开放17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目前世界上唯有中国经济以近两位数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实力跃上一个台阶,这一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预示中国正在初步迈向现代化起飞阶段。忧的是,起飞初期的高速低效日益凸现的矛盾与国企效益普遍不佳正在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并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参与世界市场的有效竞争力。

因此,面向世界的中国经济所面临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以名牌战略为龙头去走活关系中国经济大局的国有企业这盘棋?如何以名牌战略为支撑去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如何以名牌战略为杠杆去加快“两个转变”的实现?

抉择在世纪之交,试想一下,在下个世纪世界经济格局中,如果中国没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以名牌产品为纽带组建的企业集团及支柱产业、先导产业,中国经济鼎立世界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以名牌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实现经济的规模联动

现代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名牌”经济。名牌对市场占有的必然趋向又是名牌与规模的相互联动。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名牌与规模联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以名牌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尤其是在与世界市场接轨过程中,中国经济能否在发达国家已经占领大部分世界市场的不利条件下后发制人,后来居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的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跻身世界市场的主导力量。

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已率先实现现代化。可以这样说,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批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的规模联动来对市场进行覆盖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对市场的辐射,不仅可以以其自身的优势促动产业的优化组合,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还能有效带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占市场份额越大的国家,也就是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越多的国家。经济强国之所以能在世界市场中处主导地位,从名牌与规模联动这个方面分析,就在于他们拥有一大批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支撑了其强大的竞争力。美国有“通用”、“微软”、“洛克菲勒”、“IBM”、“可口可乐”、“万宝路”;日本有“丰田”、“索尼”、“日立”、“松下”;德国有“奔驰”、“西门子”;法国有“标志”、“皮尔·卡丹”;荷兰有“菲力浦”……

名牌产品对市场的占有,通常是依靠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的强大竞争力去实现的。世界上按商标价值在前50位的国际名牌产品,大都是企业集团和巨型工业公司生产的。如年销售额达650亿美元的美国IBM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制造企业和分支机构。就连迅速崛起的韩国,在其现代化起飞中,“现代”、“三星”、“大宇”是起到了龙头腾飞的关键作用的。60年代末,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过87美元,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但经过70年代的奋起直追,80年代韩国经济便后来居上。以韩国“现代”集团为例,它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名牌发展战略是极具启迪意义的。80年代韩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是以韩国汽车工业的异军突起为标志的,1994年韩国生产汽车231.6万辆,出口73.79万辆,位居美、日、德、法之后,列位世界第五。其中韩国汽车产量一半出自“现代”集团。1971年中国汽车年产量是11万多辆,同年韩国汽车产量只有2.3万辆。但到1994年,中国大小一百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共生产汽车140多万辆,而“现代”集团一家就生产汽车115万辆,出口35万辆,销售额达130亿美元。这个巨大反差说明行业经济乃至一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取决于主导产品与主导产业的规模联动。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中国企业将不可避免走到国际经营和竞争的第一线。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市场在行政干预下条块分割,企业规模一般偏小,企业生产与销售由“计划”分工,企业产品普遍单调。体制转轨中,原有的“计划”分工逐渐为市场竞争所替代,企业会在残酷的市场角逐中接受筛选或淘汰。市场竞争适者生存的“马太效应”呈现无遗。

名牌是企业经济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的鲜明体现;名牌与规模联动是行业经济、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通过市场窗口的集中凸现。当前,在国际名牌纷纷进军中国市场的开放背景下,创中国名牌、创世界名牌是中国企业争胜国内市场、角逐国际市场的当务之急。事实也证明,企业经济、地域经济、行业经济、民族经济的振兴与腾飞,离不开一批名牌产品的创立和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的企业集团的有力支撑。企业离开名牌就无法领取市场通行证,名牌离开规模也就不能扩大对市场的占有率。名牌与规模联动,能最大限度将产品的“优”转化为市场的“优”,形成对市场的覆盖率,提高市场占有率。象广东经济的超常发展,就在于一批名牌产品的创立和企业集团的崛起。“康佳”、“中华”、“美的”、“健力宝”等名牌企业集团的规模联动,不但鼎立中国市场,而且初具实力与外国名牌相抗衡。

被誉为“中国第一县”的江苏省锡山市,1995年经济总量突破800亿元。其迅猛发展的奥秘之一,是他们走出了以名牌为龙头的集团化规模效益之路。其中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集团91家,省级集团81家,国家级集团23家。这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共联合企业2971家。他们以资产、产品为纽带,组成“联合舰队”,发挥名牌优势,实行多元化经营,极大拓展了市场占有率。象他们生产的名牌产品“红豆”、“飞达”等6大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达20%。名牌与规模的联动,如虎添翼,八面威风。

名牌战略的实质就是构建以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体系为基础的产业链,以名牌的规模效益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二、以名牌为杠杆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推行名牌战略,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增长问题,促进中国经济走向质量效益型的健康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由于经济改革和体制转变而解放出的惊人的增长能量,促使中国经济以较高的增长率快速发展,促使中国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迅速迈进。在前一战略期内的高速发展,表现为以高速为主效益为辅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这种以外延式投资去累积经济总量的规模,对奠定工业基础是必要的,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必然过程。事实上,经济高速增长在量上的扩张,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综合国力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以基础产业来看,1995年,中国钢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12.9%,煤炭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24.5%,水泥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27%……许多产业的产品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增长的标志,不仅仅是量的扩张,而且还是质的提高。从有效性增长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必须是量与质的同步增长。有许多专家分析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概念上能满足经济增长的一般含义,即具有可观的总量增长率。但实际增长的非有效性因素又严重影响了增长的质量。象产业质量、产品质量、投入产出比、能耗比等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从产业结构看,工业产业结构趋同是影响经济有效增长的因素之一。比如家电行业早几年的风扇大战、冰箱大战,近年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重复投入,生产过剩,耗费大量宝贵的资源。就说彩电,年产量最高可达3600万台,超过市场需求50%以上,说明我们产业结构的整体规划性差。

从产业质量看,“散乱差”普遍存在于中国工业产业结构之中。有人形容汽车行业是“百家厂造百万辆车”,机械行业是“满天星斗,不见月亮”。据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500强中,机械汽车企业75家,销售额折合约220亿美元,仅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1/7。由于经济规模、技术手段、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整个机械行业的固定资产产值率只有日本的1/3,美国的1/2,劳动生产率也只是发达国家的1/30到1/50。分散的产业结构,导致原本有限的资金投入更显分散,单兵散兵作战,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

工业产业质量不高的直接因素是产品质量的低劣。综合有关资料,中国产品抽检合格率长期徘徊在55%至75%之间。这就意味着至少有25%至45%的不合格产品在实际销售中取得了与合格产品相同的市场价值。在粗放式的生产高增长期,产品合格率往往更低。大量低次产品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不但没有退出生产领域,反而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支撑着高增长。据有关资料,1992年下半年商业部会同国家工商局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250家企业生产的350个品种的13类商品进行质量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只有59.1%。1993年第二季度,国家技术监督局对2701种国内销售产品进行抽检,合格率也只有67%。从这些统计数字分析,经济高速增长创造的GNP增量,有相当一部分为不合格产品所构成的帐面数字。由于粗放式增长方式单纯注重对生产产品量的追求,一方面是不合格产品对市场价值的扭曲,另一方面又导致销不对路的产品的大量积压。据中国工商银行对全国4万家工业企业的调查,1992年新增贷款约有46%变成积压在仓库中的产品。据统计,1994年全国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产品库存为1757.5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342.8亿元,上升24.2%。产品结构、产品质量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是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直接原因。

以名牌为支撑去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说是经济有效增长的一个动力点。对于名牌而言,它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集中体现。名牌产品是技术效率、质量效率、品牌效率、配置效率、规模效率与市场占有率等经济效率构成要素的综合体。因此名牌战略的实施,能从以下几方面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一是有利于工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经济有效增长最基本的标志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产品、一个企业立足国际市场,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对国际市场的积极参与。只有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支柱产业对国际市场的稳定参与,才能显示国民经济的活力。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的产业面临一个最严峻挑战:即以“复关”为标志、与世界市场接轨的全面竞争,但现有产业结构“散乱全”,产品质量不稳定、经济规模偏小、开发能力较低,一直是产业发展的三大薄弱环节,特别是组织结构“大而全”、“小而全”、存量资产固化、设备构成落后、技术含量过低、行业生产效率和运行效益普遍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与先进国家产业水平的差距明显。如不适时调整,差距还会扩大,这将直接影响到产业生存与发展,还将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因此,中国产业对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主动参与,就必须予以调整,实行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突出名牌产品,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推动企业资产合理流动,特别是促进资产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把一大批小而专的专业化生产企业作为名牌大企业的支撑,形成一批结构优化、名牌突出、规模经营、效益明显的企业集团,提高行业生产的集中度,强化行业经营的竞争力。

二是有利于产品的“优”转化为市场的“优”。名牌是质量的象征。中国经济的有效增长的基本方向也是量的增长与质的增长的协调发展。因此,以名牌产品为纽带去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实际上就是从产品环节上去解决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问题。

由于名牌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资本利润率高,所以发展名牌产品是优化产品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途径。现代市场效益原则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资金和资源向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流动,以高效生产和规模经营取得竞争优势,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反映在市场,就是名牌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从经济全局来看,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产品质量不高、档次较低,无法以产品的“优”去实现市场“优”。中国经济只有走出低档次、低质量产品的重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怪圈,只有通过名牌开发的“优”中去实现市场占有的“优”,唯有如此,才谈得上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实际价值。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有效率生产的最终表现,而名牌产品正是有效率生产的最终结果。有效率生产的前提,是资源在物以“稀”和“好”的价格信号下的最佳配置。如果价格不反映商品和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市场运行机制就无法作用于生产的效率上,最终也无法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程度。因此,名牌的市场意义就是对以自由价格为基础的市场竞争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和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是有利于提高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金量”。改善增长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现实之路就是加大高新技术对产品的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突出产品和产业的科技“含金量”。在现代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名牌产品的开发意味着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名牌产品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保证。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商品质量竞争,是技术水平的竞争。名牌发展战略,就是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有效增长。前一战略目标期内,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和资金高投入来推动的,对于人均资源很少、工业化水平不高的中国来说,这种高投入低产出只能维持一段粗放式生产的超常发展的需要,以便迅速推动国民经济走出计划性的“短缺”,但无法实现市场经济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有效增长,就必须合理地、充分有效地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而提高产品与产业的科技含量,以新技术开发名牌产品、充实名牌企业,能有效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做到少消费资源,创造更高的价值。

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支柱产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能否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最终将取决高新技术与名牌产品的比翼齐飞。因此,对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而言,如何解决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解决名牌开发与技术创新,使重点产业的重点产品走向以高新技术为内涵的名牌效益型发展之路,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三、以名牌为支撑提高企业竞争力,走名牌强国之路

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最终结果是名牌对世界市场的瓜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强国就是名牌强国。名牌强国,首先要从名牌兴业开始。企业不兴,何以强国?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莫不是名牌支撑的经济强国。1995年全球500家最大公司中,美国占151家,日本占148家。支撑这些巨型公司的则是对世界市场占有份额极大的名牌产品。世界综合国力排名第一的美国和位列第二的日本,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就在于他们有一批垄断市场的名牌产品。

世界名牌的强大竞争力,不仅凸现在有形资产的雄厚实力上,还集中显现于无形资产的含金量上。1994年世界名牌价值最高的商标排名前十位的有可口可乐(价值359.50亿美元)、万宝路(330.45亿美元)、雀巢(115.49亿美元)、柯达(100.20亿美元)等。对这些能够垄断市场的名牌产品而言,最有价值的不是它的有形资产,而是其无形资产。如万宝路的名牌效应,每年给生产商带来30亿美元的收入。名牌所扩张的附加值是十分惊人的。象目前世界品牌价值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品牌价值就占公司总资产的3/4;排名第二的万宝路,品牌价值是销售额的3.4倍。名牌带来的超越有形资产的巨额财富,是所有企业有效生产和所有国家经济有效增长所追逐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不创名牌,就无法取胜市场;中国不创世界名牌,就无法成其为经济强国。当然,创名牌非一朝一夕之功,创名牌又是一个动态过程和系统工程。在名牌不多尤其是世界名牌稀缺的现实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名牌正是打“中华牌”的当务之急。

由于名牌具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或垄断性,创造名牌与保护名牌同样应予以高度重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在创名牌过程中,名牌的流失却又十分惊人。据报载,天津“狗不理”、北京“同仁堂”、山西“杏花村”、河南“杜康”等商标在日本被抢注,“牡丹”(电视机)在荷兰被抢注,“竹叶青”在韩国被抢注……。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企业不以高价将它“赎”回或买回暂时使用权,就将永远失去这个国家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国出口商品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共有200多件。这对中国知名品牌产生的损失是难以用数字统计的。目前我国在世界各国(地区)的有效注册商标只有8967件,这仅是美国在我国有效注册商标的1/2。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从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迅速向输出品牌过渡。仅仅十几年时间,外国的品牌战略就对中国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国内名牌产品在世界名牌的冲击下,有的萎缩、有的被挤掉、有的被迫合资、有的兼并收购。据悉,近10年间由于外国名牌对国内名牌的冲击,已使中国企业流失了数千亿元的有形资产,更有人估算,中国流失的属于无形资产的品牌价值,是有形资产的5倍。中国名牌要打出去,外国名牌要挤进来,这是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问题是在中国名牌打出去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名牌?这是发展名牌的当务之急。

名牌强国是通过名牌兴业实现的。名牌兴业,对当前国企改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国企是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和主导力量。国企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所以说国企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名牌强国的重点也在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权重大。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国工业企业资产总额69.5%。盘活国有资产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由于历史原因,国企包袱沉重,转轨中又机制不灵,企业效率低、竞争力差,国企的增长幅度和效益明显不如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近年来搞活搞好国企成了各级政府的一大难题。有资料统计,1995年全国近40万个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676.8亿元,其中亏损企业的亏损额883.1亿元,占盈利企业盈利额的34.5%。而在国有企业中,实现利润总额达691.7亿元,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达540.6亿元,占盈利企业盈利额的比率高达43.9%。这表明国有企业现状不容乐观。值得注意是,今年以来,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并没有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善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反而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年一季度,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14.1亿元,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负的34亿元,而去年同期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90多亿元。这一正一负的确让人忧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至4月,国有企业利润盈亏相抵后净亏损25亿元。这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

国企改革的出路何在?体制上的症结,结构上的矛盾,技术装备的落后等最终都要聚集在企业生产的产品上。产品成本高,质量低,上不了档次,企业就不可能生产出效益。因此,当前国企改革无论是“抓大放小”,还是改制转型等,但最终还是通过企业生产的产品体现出企业增长的效益,通过名牌的开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搞活国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是走名牌兴业之路。

名牌强国,不仅是创中国名牌,更重要的是创世界名牌。只有当中国经济拥有一批世界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支撑国民经济,中国才会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方面,日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强国的历史,也是日本名牌产品的成长史。众所周知,日本经济是在战后一片废墟上重建的,日本经济在恢复时期的商品不过是价低质劣的廉价商品的代名词,为挤开世界市场大门,以廉价商品倾销海外。当时日本厂商把“MADE IN JAPAN”印得很小,放在不显眼的地方。但日本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技术立国、名牌立国,从60年代经济起飞,用了不到20年时间便迅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以日本汽车为例,1955年日本汽车总产量不过20万辆,丰田汽车制造厂出口第一辆汽车到1980年日本便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占世界总需求的31%。连当年耻笑“MADE IN JAPAN”的美国人,也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日本车大举进军自称汽车王国的市场。不仅如此,日本人还从德国人手中夺走照相机和光学仪器的领先地位,从钟表王国瑞士手中拿下世界第一的桂冠,诸如炼钢、造船、摩托车、家电,甚至连日常生活用品都让一向以老大自居的美国人不得不另眼相看。日本崛起的原因很多,但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拥有一大批世界名牌产品,用名牌凸立出世界经济强国的形象。

虽说,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拥有了“长虹”彩电、“海尔”冰箱、“春兰”空调、“春花”吸尘器、“小天鹅”洗衣机、“双星”鞋等一批可与世界名牌相抗衡的中国名牌,但与先进国家名牌对世界市场的占有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离我们的名牌强国的目标,仅仅还是起步。因此,我们的企业不能满足于已得的成绩,而要向国际标准看齐。中国名牌的第二次创业,就是创出属于中国的世界名牌。

象中国一些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在经过第一阶段的创业立名之后,已从国内市场脱颖而出,现在所面对的竞争已从国内对手变成了实力雄厚的外国企业和品牌卓著的外国名牌产品。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和挑战是,中国企业已被推向国际竞争第一线,如果不利用经济转轨的有利时机,不抓紧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历史性机遇,迅速壮大我们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以名牌为纽带去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以名牌去支撑主导经济有效增长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名牌为杠杆有力撬动中国经济的腾飞,我们就难以在面向世界的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就难以在下个世纪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夺得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全方位推行名牌战略,筑起名牌强国的希望工程,才是中国企业第二次创业的有效途径,才是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有效选择!

主要资料来源:近年来各期《经济日报》

标签:;  ;  ;  ;  

名牌:中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