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尔克斯这样评价道:有两部书写完后使人像整个儿被掏空了一般,一是《百年孤独》,二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写尽了人生,爱情,死亡,回忆。马尔克斯在这条漫长永恒的爱情通道上,展示了各种爱情,本文试从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的基础上,探寻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时期中的乌托邦爱情。
关键词: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乌托邦
文献综述: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被誉为“继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天才们之后继巴布洛·聂鲁达之后最伟大的天才”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第一部作品。这本书被称为爱情百科全书,这本书讲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三角恋。笔者选定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因为它颠覆了单相思的固有剧情,脑洞大开地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却别有味道的结局。笔者查阅中国知网有关《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研究资料发现,截至2019年,有关《霍乱时期的爱情》的重要期刊有82篇,学术论文有10篇。虽然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研究较少,但是经过笔者分析查找,其研究主要以主题方面、人物分析和女性主义方面来写的,具体如下:
从主题方面看,爱情主题,这是一个长达半世纪的三角恋,书里面而且还涉及到了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还有柏拉图式的、放荡的,甚至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爱情。阿里萨和费尔米纳持续半世纪的爱情贯穿这部小说,并以其他多种爱情作为点缀配饰。马尔克斯企图网络世间种种爱情,乌尔比诺的爱情虽然隐蔽,却数次感受瞬间爆发的幸福;可以说这是一本爱情百科全书。华盛顿邮报曾经评价道“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小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阿里萨只因为在人群里多看了她一眼,从此便有了一生的停驻,在这里面以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之间的爱恨悲欢为主线,以阿里萨与其余622名女性形形色色的性欲与真情为副线,展现了宏伟壮阔的爱情蓝图。文中的开头在乌尔比诺医生死后,阿里萨对费尔明娜亲口说出了“我等了你51年9个月4天”而且之后又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出了“我为你保留了童身”。情场高手阅览无数爱情,但心中却只留一人。如在2018年文艺报纸上发表的《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世界尽头的永恒》,2014年才智期刊发表的《悲欢离合五十年——浅论<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2014年在名作欣赏期刊发表的《乱花丛中觅真爱——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爱与死主题探讨方面,马尔克斯本人是一位爱与死的思考者,《霍乱时期的爱情》呈现了一个爱与死交织的世界,作品中的每一个爱情故事都伴随着死亡的发生,死亡的悲剧由于爱的存在而圆满了生活。以死开头来写爱,以死结尾来写爱。面对费尔明娜父亲持枪阿里萨说出他父亲的遗言,“没有为爱而死是对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如在2016年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期刊发表的《西方文学中“爱与死”主题初探——以<美狄亚><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为例》。在2014年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马尔克斯爱与死主题研究——以<霍乱时期的爱情>为例》。
在人物分析方面,阿里萨被称为滥情中的痴情者,在文中他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为了初恋情人苦苦等待一生的是他,游荡在形形色色女人之间的男人也是他。他是一个痴情而又滥情的人,一方面是超我主宰下的半个世纪的忠诚,另一方面则是在本我驱使下的放纵。痴情与滥情两个极端在他身上碰撞。所以对阿里萨这一形象就有学者研究,如2018年在名作欣赏期刊发表的《一个痴情而又滥情的人——从精神角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阿里萨情感特征》。2015年在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中发表的《“滥情”的痴情者——论<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阿里萨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女性主义方面,余华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他眼里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两个女性形象是安娜·卡列琳娜和包法利夫人,“她们都是男作家塑造的”。马尔克斯作为一个男性,也创造了一个费尔明娜。马尔克斯充分挖掘了拉美女性固有的人性弱点,即为了轻而易举得到的优越地位而一直忍受。还有阿里萨纵情纵欲与622名女性发生关系,女性的悲剧性也展露无疑。很明显,这也是女性妥协性的表现之一。如2013年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发表的《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霍乱时期的爱情>》其中就剖析了文中的女性主义。
以上是笔者翻阅知网而总结出的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研究主题的几个方向,此外还有文学伦理学方面,如2016年信阳农林学院学报期刊发表的《从文学伦理学来看<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对于文中文学伦理进行了分析。经笔者的总结发现《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乌托邦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笔者想分析费尔明娜与阿里萨的乌托邦爱情。
一、私定终身的初恋
只因为在人群里多看了一眼,从此阿里萨与费尔明娜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之后他们通过书信的往来持续了2年之久,而且在书信中给定情信物私定终身,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富家女孩。一个是与母亲相依为命,贫穷落魄的私生子,到之后见到阿里萨时,费尔明娜:“今天,见到你时,我发现我们之间不过是一场幻觉”。从此阿里萨游戏人间。但心中却一直有费尔明娜,纵使遭到抛弃,但他也等了53年之久。
二、爱是等待
作为主人公的阿里萨,在文中的形象与众不同,痴情而又滥情,一方面纵情纵欲,另一方面而又在等他的初恋情人。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所以在文中他时刻保养自己,戴假牙,植发等等。
三、爱情乌托邦
马尔克斯是魔幻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也都有魔幻主义的色彩。小说末篇阿里萨和费尔米纳则以爱情来结束他们的生命形式。对于费尔米纳来说,回到旧生活才意味着死亡,和阿里萨一起在河上永远向前航行才是对死亡的超越和对生命、爱情的肯定。
结语: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被梁启超称为是“东方世界的乌托邦”。而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塑造了一种爱情乌托邦。一种霍乱叫爱情,可以超越生死,超越年龄,年老之时的爱情早就脱离了功名,门当户对,利益等外界干扰,给我们一种纯粹的,具有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爱情。
参考文献
[1]张国培.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资料[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64.
[2]徐兆正.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世界尽头的永恒[N]. 文艺报,2018-08-08(005).
[3]高小斐,孙世友.悲欢离合五十年——浅论《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J].才智,2014(16):288.
[4]孟夏韵.乱花丛中觅真爱——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J].名作欣赏,2014(15):97-101.
[5]魏辛.西方文学中“爱与死”主题初探——以《美狄亚》、《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为例[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6,34(03):97-102.
[6]麻英姬.马尔克斯爱与死主题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7]王晨旭.一个痴情而又滥情的人——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阿里萨情感特征[J].名作欣赏,2018(18):89-90.
[8]荣利.“滥情”的痴情者[D].浙江师范大学,2015.
[9]诸惜时,漆舒琴.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霍乱时期的爱情》[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04):90-92.
[10]曾欣.从文学伦理学看《霍乱时期的爱情》[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26(01):63-66.
论文作者:张万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霍乱论文; 马尔克斯论文; 爱情论文; 费尔论文; 时期论文; 阿里论文; 乌托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