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性论文,主体性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21世纪,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严重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其结果是使学生个体和群体本应表现出的高度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全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的发展因而受到严重影响。正是以主体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围绕主体教育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当前,主体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基于教学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渠道,我们认为,体现主体教育观的教学,应该是发展性教学。
一、什么是发展性教学
发展性教学,顾名思义,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他们的主体性发展,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1.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是现代教学观念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观,现代教学从主体教育论出发,要求确立整体综合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结构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活动和实践的观点、教学认识的社会性观点,正是这些构成了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
2.发展性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品格,有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有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会创造、会做人。主体性的高度发展是这样的人的主要特征。
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的内容。自主性,是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不断完善。在人的日常行为中,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决、自强等自我意识,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的适应的能动性。主动性主要表现在:有高的成就动机,强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以及强的社会适应性。这里所谓社会适应性系指个体学习和接受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能力和水平。社会适应性强的人,表现为好的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交能力。而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主体性强的人在创造性方面,不仅表现为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正是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性不可缺少的特征,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良好个性,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正是发展性教学的目标定位。
3.发展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
发展性教学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弊端而提出的。传统教学的这一弊端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的整齐划一、刻板和自我封闭性;以培养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多而杂、又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只面向少数学生、以记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分数的过分关注。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激烈竞争,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个性,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之教师和家长的过分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代替,养成学生的高依赖性,自理、自立能力差,毅力差,缺乏自我教育能力,社会适应性差。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这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发展性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发展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形态,是比学习方式更深刻地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研究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形态,目的在于揭示在发展性教学中教与学活动方式所具有的特点。
从总体上分析,教学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掌握”。但多年来,由于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不少人对“掌握”这一认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误解,将“传授—接受”这种教学形态等同于“掌握”。同时又将“接受”这种方式扭曲为单纯的知识的灌注,将学生作为机械、被动地学习的“知识的容器”,因而导致了注入式教学的偏差。
实施发展性教学,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在丰富多样的认识活动方式中存在着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主要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所谓“接受”的方式,另一种是借助教师提供的结构化材料,自行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所谓“探究”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前者比喻为“阶梯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经历“目标—策略—评价”这一教师精心设计的过程,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后者为“问题解决式”,围绕解决问题的主题,教师指导学生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情况的策略。这里所设问题好比放置山顶的目标,尽管有的学生最终可能到达不了山顶,解决不了问题,但同样能够从“攀登”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正是由以上两种基本形态有机结合而形成合理的教学认识活动。
与传统教学相区别,现代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认识的接受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2)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4)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只有当学生具有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
现代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认识的探究方式,其基本特点是:(1 )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3)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指导性;(4)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在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方式正是由于接受与探究二者相辅相成,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认识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发展性教学的基本特点
发展性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它必将体现主体教育思想,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1.主动参与
发展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力。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的过程。学生在摆弄、操作客体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客体的特征和关系,并借助语词把它们加以区分和概括,从而获得理性认识。正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发展性教学的主体参与,核心问题是学生主体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问题。也就是说,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判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具有高的参与度: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有效参与还是无效参与,是全面参与、全过程参与还是局部参与、阶段性参与。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而且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整体把握,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2.合作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学过程既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才得到发展的。
发展性教学将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且承认教学认识活动的社会性,将师生间的社会交往纳入认识活动过程,使教学认识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成为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展性教学,关注教学活动中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积极建立群体合作学习关系。这就是:使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的选择中,使学生在“竞争、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形成师生之间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真正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则不仅有利于使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沟通,同时也将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生都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3.尊重差异
与以往教学注重共性、忽视个性相比较,发展性教学强调要尊重差异。尊重差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追求平均发展,不搞“填平补齐”,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性与灵活性、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关系,区别指导,分层教学,而不要按统一模式去“加工”学生。
4.体验成功
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养成乐观向上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成功的体验,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提供了强的动机,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稳定的情绪情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养成他们健康的人格。“作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可是以往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及其情感体验。频繁的考试压力,使不少学生从小积累的是学业失败的体验,这种“失败者”的心态导致他们的厌学或弃学。
发展性教学,让每个学生——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尤其是对那些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对那些受到训斥和被群体冷落的学生,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条件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理想的发展。教师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学生由被动体验转变为主动体验,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正是发展性教学,为教师和学生双方提供了共同创造成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教学是生动丰富的,发展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教师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