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7)01-0001-04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发(2004)16号文件的有关精神,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深入研究和分清面临的种种思想理论界限,不但是工作所需,也是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党中央就意识形态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做了重要部署并颁发中发(2004)16号文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形势进入了最好的时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紧密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发展,在指导思想和某些教育理念以及具体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日趋科学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某些重要的发展和转变。例如:重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辩证地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等等。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进一步科学地概括、凝炼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可操作性更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轨迹发生了变化。明显可见的特点是,按班级建制组成的集体越来越松散,自发形成的多样性群体越来越活跃,学习、生活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和直接,社交对象与场所越来越广泛和随意,等等。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开拓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几经改革,不断地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践相结合、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体系,直至形成最新课程设置方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作用。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标志。
建设和发展了与广大学生加强联系和沟通的渠道,以及向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的开放性实体。如学生活动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服务中心等,将学生社团、群体、个体广泛地吸引和聚集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中来;加强学生社区工作体制的建设。高校学生宿舍公寓化、社区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已日益明朗。随着生活服务、管理体制的社区化,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特别是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传媒手段,构建校园网络环境,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建立校园网,开设丰富多彩的网站,既保证学生客观地了解社会信息,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又提供积极健康的引导,并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增强趋利避害的分辨、选择能力。学校网络建设与管理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等。
可喜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独立学科的地位重新被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更新,人民生活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举世瞩目。这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鼓舞。今天,尽管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对的客观形势仍然是复杂的。既有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对人们的鼓舞,又有这一进程中孕育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带来的困扰,加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和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渗透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勿庸讳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还是不少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有些思想理论界限不清,困扰着大家的思想,抑制着我们的工作。中央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任务、要求都是明确的。为什么还会有许多问题在思想理论上界限不清呢?
一方面,是由于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种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干扰,社会舆论的某些误导以及社会现实中的某些阴暗面,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研究不够深入,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揭示和必要的观念转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不利因素的敏锐性、警觉性不够。尽管在指导思想和某些教育理念以及具体内容、方法、途径方面,均有十分宝贵的开拓创新,但在工作实践和学术研究中面临的思想理论问题上,仍有某些思想混乱和界限不清的困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念、信心和实践不无消极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政治性很强的社会实践,它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如果有一些问题思想理论界限不清,就不可能准确地分析、判断情况,把握正确的方向,发挥应有的功能,不能很好地为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区分思想理论界限,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客观、全面、本质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指导行动。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各种专门人才素质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向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向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健康成长。二是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大背景下来探索研究。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思想观念的某些转变,也是新形势所要求的。究竟哪些是应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发展的、哪些是应该转变的,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分析。
当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论界限问题,至少有几个方面需要着重思考:
1.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要作实事求是的调研和分析,不能停留在一般现象的描述上,要透过现象进行本质的分析,准确地把握
不能将优良传统的继承或者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表现,当成消极面讥讽和贬斥;也不能将错误思潮或者低俗风尚对学生的影响,当成积极进步的因素讴歌和推崇。不能完全以过去历史时期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当代大学生;也不能以吸纳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贻误当代年轻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某些思想观点和倾向性问题,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深入地剖析、正确地回答。
青年时代是人生最纯真、最幸福的时期。青年人渴求文化科技知识、陶冶品德情操、体味人生价值、憧憬美好未来。他们受到社会的关爱、家庭的抚育、学校的培养,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青年时代也是人生最宝贵、最重要的时期。青年人面对现实社会,思考人生志向、抱负自我理想、探寻生活道路、追求自身价值。他们面对社会的积极面与阴暗面、家庭的美好和不幸、个人的顺利与挫折,有喜、有忧、有困惑,经受着生活的磨练与考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观念的巨大变化,青年人的成熟期明显趋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生走向,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高知识层,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更替的动态群体。在不同时期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成长规律,都会呈现具有不同特点的一面。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大学生,必须不断地进行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
人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特定历史条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任何人的素质与才能都不可能不具有历史局限性。上世纪50~60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专业能力。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使自己具备新时期要求的素质,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上世纪80~90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是受当代历史条件制约的,只能要求他们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多年间,一批批大学生的成长历程都是不平静的。首先是经受了西方思潮的冲击,主要是哲学思想,也有文化方面的冲击。这些思潮在社会上动摇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不能不反映到学校里,影响一代大学生一度陷入迷惘;接着又经受了自由化思潮的冲击,主要是政治上的,为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自由、三权分立”等政治制度所困惑,在社会上动摇了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也是为什么1989年能在大学生中造成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再往后,又经受了经济大潮的冲击,利益机制的驱动、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社会分配的某些不公,以及不正之风的盛行等,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影响到大学生趋向功利、实惠、个人眼前利益。可以说,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从政治思想到生活方式、从道德风尚到审美情趣等等,无不是社会现象在学校的反映。根源不在学生自身,而应从社会生活中寻找。
正因为如此,就绝大多数人而言,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多、实践经历较多、经受的锻炼与考验也较多,对于他们较快地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生虽然经受了一些政治思潮的冲击,但在动荡中受到深刻教育、走向理智、增强识别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是在我国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完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就业竞争日趋剧烈的新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就大多数人而言,价值取向更趋于务实,较普遍地关注自身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现实,忧患个人的就业、前程、出路和种种切身利益。但要看到大多数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还是关注的,他们有爱国心、有正义感,憧憬美好前程。这也是年轻人最可贵的一面。只有深入到学生中,才能了解实际情况。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缺乏针对性。
我们还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客观需要。要将视野拓展开,不仅要研究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还要了解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愿望和需要。要研究如何将学校的期望、要求与学生的愿望、需要这两个方面,在教育教学内容上达到和谐统一。不关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观愿望和需求,不注重发挥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取得应有成效的。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科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明辨正误
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的某些情况及其影响也值得人们关注。特别是“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的学风,也就是去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党的党性原则,以西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加以取代。这种学风使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在一些领域逐步被淡化。某些现象在一些高校也有所反映。这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有某些消极影响的。近几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至学科理论研究中,也有值得注意的误区。
意识形态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政治和政治学范畴。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利益的观念表现,是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抹杀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企图建立一种超阶级的、脱离现实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意识形态,只能是一种幻想,或者是一种欺骗。
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否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企图降低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掩盖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对抗性,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形式,也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的思潮和倾向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
只要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存在,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只要世界上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和较量,“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就是不可能的。如果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必然受到资产阶级政治理想、价值准则、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蛊惑和诱导,陷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迷途,受尽西方国家极力宣扬、鼓吹的“新自由主义”的苦头,断送关系到民族振兴、国家兴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显而易见,鼓吹“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如果不是愚昧无知,就只能是一种政治谎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也难免会受到当前某些社会思潮有形、无形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实践,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阶级属性。任何国家为了维系它所实行的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培养青少年一代,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只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得到某些启示,结合我国的实际为我所用,是有益的。西方国家也有模仿社会主义国家某些成功经验的事例。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本质区别,两者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何况,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攻目标,就是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鼓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宣扬美国生活方式,疏离人们与本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联系。
我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某些现象正在向我们敲响警钟!
3.不加区分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不可取的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是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市场经济是手段,具有极大的自发性。两者之间有相适应的一面,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驱动人们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我国经济多年持续稳定地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但经济利益一旦成为人们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特别是成为人生价值取向,就会以谋取个人利益为人生目的;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导致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就会危害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为人民共享,就会拉大贫富差距,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等等,又与社会主义指向性要求有不相适应的一面。如何驾驭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的指向发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定目标,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两者协调一致?这是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中探索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决策,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的。
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加区别地强调一切都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就有片面性,难免陷入误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许多困扰。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不能理直气壮地向大学生进行有说服力的社会主义教育?能不能启迪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本质要求是什么?最基本的表现是什么?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能不能启迪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倡导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爱国最本质的界限是什么?最基本的表现是什么?等等。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德育要求,使当代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性课题,也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重任。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要正确地把握几个关系: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又不脱离初级阶段社会实际;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与时俱进拓展思路和眼光;三是坚持理论的原则性,又理解政策的灵活性,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四是既要作发展战略性思考,又要落到阶段性实践目标上。
思想政治教育是崇高的实践领域,也是博大的科学领域。有志于从事这一事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过不懈地努力,一定会在做出社会贡献的同时,也出色地造就自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受人们敬重的中坚力量和专家、学者。
希望寄托在现在的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身上!
标签: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