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试论论文,态度论文,目标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并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将科学素养具体界定为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构建三维目标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这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注: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基础教育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前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仍处于被普遍忽视的状况。
一、目前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传统教学一再强调的,教师对这一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显得比较驾轻就熟,目标的设置能够具体、明确;随着课改的深入,探究性学习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常投入很大精力去设计探究活动,从而使得“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也得到了重视;唯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到无从着手,久而久之就被忽视了。具体表现在:
第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比较空洞模糊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规定只是一个大的框架,至于这些目标的行为表现是什么?学习水平应该怎样划分?分别通过哪些教学主题去实现?并没有明确的阐述。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课标中的几条规定,那么情感目标的设置就必然是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和适切性。
另一方面,作为自然学科,化学体现的是化学事实、概念、原理之间的因果联系,反映的是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因此,“知识与技能”有较强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检测性。但化学学科中的情感因素常隐含在教学内容之中,缺乏显性的表现,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和提炼;同一个教学内容,其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究竟是什么?每位教师又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理解。这就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和修养。至于渗透了多少,其达成度如何更是难以检测。情感目标本身的这些特点,无疑为教师制定和实施目标增添了难度。
第二,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缺乏有效性
由于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对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缺乏清晰的认识和预期,也就很难发挥对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作用。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常成为课堂教学的附属品,缺少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和环节。教学的过程很大程度还停留在资料的罗列、空洞的说教上,没有使之融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游离于其他教学过程之外,学生缺乏深层的体验,难以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学缺乏有效性。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第一,研究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则
从上文的阐述可知,要解决目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研究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则,直至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目标框架,将其进一步分解细化,并界定出目标层次。再梳理出教材内容与情感目标的结合点,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如下表所示(其中A、B、C、D为目标层次)(注:王后雄、唐丽玲:《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科书态度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化学教育》,2007年第8期。)。
人教版高中新教科书《化学1(必修)》态度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细目表(节选)
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它更多的是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渗透,让学生去体验,通过学生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注:阮庚梅:《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行动与思考》,《山西教育》,2005年第10期。)。因此,在目标的制定上应该进行总体的统筹安排。
再次,目标的制定还要研究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现状和规律。例如,从初中到高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不知不觉地从初学化学时强烈的兴趣演变成了“化学即污染,化学即危险”的观念,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普遍在减弱。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
第二,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独立的三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载体,而“过程与方法”则是达成的媒介。也就是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实现,而是伴随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注:刘敬华、张飒:《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化学教育》,2006年第6期。)。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注:刘一兵:《化学教学内容情感性艺术处理的策略》,《化学教育》,2007年第6期。),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情感教育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渗透进学生的心田。
例如,有教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中“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节内容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含硫物质在自然界、工业生产中的转化,欣赏化学之美、感受化学变化的奇妙。
【教学实录】
引入:冰岛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象(录像)。
教师: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和大量有毒气体给附近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有用的资源,例如硫就是其中一种(火山口附近硫的照片)。你们知道硫为什么会在火山口附近产生吗?
学生:分析产生原因,并分析反应中硫元素价态的变化。
教师:介绍硫元素在自然界的其他存在形式:石膏矿、芒硝、硫铁矿等(一一展示实物或照片)。硫铁矿的外观非常美丽,有金子一样的光泽。你们知道硫铁矿在工业上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吗?
学生:从硫酸的制备过程分析含硫物质的转化以及硫元素价态的变化。
教师:我在一本科普书中还看到了一段有关硫铁矿的描述,也很有趣。
《趣味地球化学》
阿·费尔斯曼
……我们在卡拉一库姆沙漠工作的时候,……选好硫铁矿的样品,整整齐齐地包在纸里,岂知到了列宁格勒,纸包都破烂了,纸包上贴的标签都成了碎片,连装样品的箱子也有些地方被腐蚀。
……矿工的工作服很快就烂成一个个大窟窿……
你们知道这种腐蚀性的物质是什么吗?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讨论天然硫酸是怎样产生的,分析硫元素价态的转化。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含硫物质的每一种转化都设计了一个真实的场景:自然界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象、亮黄纯净的火山硫的产生、晶莹剔透的矿石、工业制硫酸的流程、地质学家的发现、矿工的生活,学生在学习讨论这些反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打开了眼界,看到了真实世界中的化学变化,感受到奇妙的化学变化创造了世界的美,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化学之美的赞叹。通过这些生动的情境,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情感性处理,创设了情知交融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知识”被赋予了“情感”,而“情感”也伴随着“知识”的落实传递给了学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策略二,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的体验,获得感悟。
例如,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中,一般教师会给学生讲述门捷列夫的事迹,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对学生而言,那只不过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故事,并不能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于是,有教师改变了做法,根据门捷列夫的事迹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据说,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纸牌上,每天带在身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现在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给每个小组10张纸牌,代表了10种元素,上面写有每种元素的原子量和主要性质,请同学们将这些纸牌进行排列,尽可能多地反应元素之间的联系。
这个活动让学生们兴致盎然,他们花费了相当一段时间(课余时间),排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课堂上,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交流讨论中,学生们总结出应该依据原子量的大小排列,同时要考虑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但每个小组的方案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始终找不到一种最完美的排列让所有的学生都满意。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初步理解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方法,同时也体会到门捷列夫面对六十多种元素浩瀚如烟的资料时的困惑,感受到科学发现背后科学家艰辛的工作,并叹服于门捷列夫超人的智慧。
总之,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在亲历探究过程之后,才会有真正的情感发生。有了真实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可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