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岷县中医医院 748400
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15年10月~2016年3月前来我院诊治的88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疾病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为95.6%,对照组7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疾病治疗方面上的应用,疗效是极为可观的,这一治疗方法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
关键词: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温针灸治疗;效果评估
周围性面瘫又叫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以下简称为面瘫),发病原理为面神经管中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此时患者内囊受损,临床症状多为口眼歪斜,额纹与鼻唇沟变浅,无法进行挑眉与合眼等动作。面瘫为一类常见病,病发率较高,在性别上没有差异性,临床常见的是单侧面瘫,双侧者极为少见。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面瘫成因是多样化的,例如受凉受潮、病毒感染(如带状疤疹、单纯疤疹、流行性腮腺炎、巨细胞病毒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以引起部分神经营养血管挛缩,致使面神经缺血肿胀。因为面神经管是骨性腔隙,容积带有局限性,所以若面神经水肿过于显著,那么面神经就会受到巨大挤压,轴突形态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干扰神经递质传导效率,部分患者就难以实现快速恢复的目标。现代医学中,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规则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一是缓解面神经炎症肿胀现象;二是调整局部血液循环;三是防治他类并发症。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补充B族维生素,抗病毒治疗。在茎乳孔周边进行超短波温热理疗、红外线照射或局部位置热敷治疗,有助于调整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或消除神经水肿。早期加速炎性渗出物和水肿的吸收,是治疗的关键,直接影响面瘫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重点分析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3月前来我院诊治的88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疾病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强的松药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另加用温针灸治疗[1]。对照组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为21~64岁,平均(31.3±5.1)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为19~71岁,平均(34.2±5.4)岁。两组患者在行呗、年龄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内容:突然发病,有吹风史或面部受寒史,单侧面神经痉挛。耳后乳突位置存有疼痛感,面部表情肌麻木、软瘫,额皱纹变浅或消失。活动面肌过程中上述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在进餐过程中患侧齿颊缝隙有食物碎渣残留,刷牙或喝水期间水由口角处漏出。做吹口哨或鼓腮动作时患侧口角“跑风”。部分患者伴有听觉障碍以及舌前2/3味觉减弱等临床症状。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强的松进行口服治疗,10mg/次,3次/d;第7d起调整服药方法,即早晚口服,10mg/次;第8~9d为10mg/次,1次/d;第10d其为5mg/d,晨间饭后服用,10d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治疗模式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用温针灸疗法,取穴包括患侧颊车、阳白、下关、太阳、地仓及颧骼穴,健侧取用合谷穴。利用0.35mmx40 mm针灸针,艾灸1段长度为20 mm,1壮为燃烧1段。急性期发作7d中轻缓刺激,行针以后不再应用药剂、刮痧等手法;7d后加大刺激强度,进针后确保补泻手法应用的平缓性,获得血气为佳气为宜[2]。温灸针每次用在下关穴,2壮/次,1次/d,6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d后再开展下一个疗程,连续进行4个疗程。
1.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诊断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基本治愈:面部表情自然,眼裂闭合彻底,鼻唇沟两侧对称,口角器官均处于正中线位置,额纹恢复正常,HBm量表为Ⅰ级,FDI(面部残疾指数)评分大于20分,社会功能评分低于10分;显效:面部表情几乎无异样,眼裂可闭合但是存有一定缝隙,鼻唇沟稍变浅,口角倾斜角度微小,额纹有一定改善,HBm量表为Ⅱ级,FDI评分15~19分,社会功能评分低于15分;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只有健侧眼裂可不完全闭合,鼻唇变浅甚至消失,口角歪斜与额纹有一定改善,HBm量表为Ⅲ级,FDI(面部残疾指数)评分在10~14分,社会功能评分低于20分;无效:患者各项指标均不予上述标准相一致[3]。
1.4统计学方法
借用IBM SPSS17.0软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产生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n,%)与()分别表示计量资料(t),当P<0.05时,表明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为95.6%与对照组78.5%相比较,差异性显著,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发病原因进行总结,多数是由于病毒感染或风寒等导致局部神经血管挛缩,神经肿胀后缺血后髓鞘脱落,治疗的侧重点在于及时把受损神经修复,抗炎、消肿及规避神经出现病理性改变等方面上[4]。我国医学把周围性面瘫整合进“口眼歪斜”领域,临床症状多为口眼歪斜,额纹与鼻唇沟变浅,无法挑眉与合眼等动作。
在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方法研究过程中,在对温针灸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进行解析之时,本次研究应用了HBm量与FDI(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方法。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与先药后针方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疾病的治疗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均有治疗效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为95.6%(42)与对照组78.5%(33)相比较,差异性显著,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面瘫疾病临床治疗之时,传统医学肩负的使命是重大的,温针灸治疗方法的研制与应用,为面瘫疾病最佳治疗效果的取得创新了方法。
通过对本次研究中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解析,发现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及时的行针灸治疗措施,与常规西药治疗方法相比较急诊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为患者预后提供优势条件,促进其治疗恢复的效果,温针灸治疗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应用价值很大。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确保针灸参与的时效性是关键,及时治疗,及时康复,协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山.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23:189-190.
[2]程小丽,丁文静,朱亚玲,姜涛,王静.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评估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1:174-175.
[3]郭洪香.穴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5,09:44-45.
[4]姜铭.周围性面瘫患者经温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5:112-113.
论文作者:贺彦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面瘫论文; 针灸论文; 患者论文; 急性期论文; 面神经论文; 对照组论文; 面部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