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后续研究对课程改革的思考_数学论文

三次后续研究对课程改革的思考_数学论文

三次跟踪调研带来的课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十年了,新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对学生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哪些促进作用呢?笔者选择小学使用新课程教材和旧课程教材(以下分别简称为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学生进行跟踪对比测试,试图从数据中看出点什么.

一、三次调研的结论呈现

2006年,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结构出发,我们结合自编的《小学生数学能力测验》一书命制了数学能力测试题,并对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使用新课程和旧课程的不同类型学校的47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新课程能非常明显地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水平的提高,使用新课程培养的小学生在数学能力得分上均极其显著地优于使用旧课程培养的小学生.第二,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各分维度,新课程对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统计推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思维维度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尤为突出.第三,新旧课程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各分维度的影响存在学校类型间的差异.第四,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新课程对于男生的影响更显著.[1]

2008年对同一批使用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小学生进行了跟踪测试,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新课程极大地促进了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数学能力的发展上,使用新旧课程的学生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并且统计推断显示两者之间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第二,对于优秀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新课程的学生在数学能力的发展方面极其显著地优于使用旧课程的学生,并且两者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对于普通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问题解决能力使用新旧课程的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数学能力方面,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极其显著地优于使用旧课程的学生,并且这种差异进一步扩大.第三,对于男女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是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极其显著地优于使用旧课程的学生,并且两者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2]

2008年9月,采用太原市统一编制的《初一新生综合素质测试卷》对上述这批使用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小学毕业生进行了跟踪测试,得出如下结论: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减小学生问的差异.第一,从两种不同类型学校毕业的初一新生总体情况看,新课程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使用新旧课程的学生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两者之间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第二,从前两次调研的不同类型学校的跟踪对象看,使用新课程的学生学业成就明显地优于使用旧课程的学生,成绩更趋于集中,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第三,对于学生学业成就的发展,新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3]

二、理性分析

从上述三次测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课程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学业成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具有延迟效应.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应该发现在课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我们积极应对,使课程改革得到长足的发展.

根据第一次测试的研究结果,总体上使用新课程培养的小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高于使用旧课程培养的学生.但相比旧课程,新课程对于普通学校小学生的统计推断能力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新课程并没有对优秀学校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数学运算能力,在两类学校内部新旧课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运算能力略低于旧课程.

从第二次测试结果看,对于普通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数学能力及其分维度上,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极其显著地优于使用旧课程的学生,并且这种差异进一步扩大,只是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使用新旧课程的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仍然处于劣势.

从第三次测试结果看,数学学科使用新课程的学生,其学业成就明显地优于使用旧课程的学生,成绩更趋于集中.因没有进行题目的分项统计,所以看不出各能力维度的情况.但是在和初一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学生计算不过关、解决问题方法欠缺是影响初中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

这几次测试的结论与对很多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反映的结论基本相同,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比如,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再如,对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存在孤立割裂的现象;评价多元只注重形式,而没有关注学生真正的发展等.

2.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课程理念在付诸实施时比较艰难[4],教师理解了新理念,但在实施中往往会走样.比如,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的目标比较明确,也知道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关注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解,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以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再比如,教师知道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但在教学中存在机械化的现象,而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出发,灵活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3.教材编排中的问题.新课程教材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两个领域融入了新课改的思想,与旧教材相比变化较大,编排方式新颖,所以学生在这几方面的能力比较强,明显地优于旧课程.而在“数与代数”方面,存在弱化计算、缺少系统性、分割太细等问题,还存在过于情境化、数学本质的提升不足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教材创新性地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有的教材还专门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将应用题安排在计算后面,只作为计算的强化训练,而忽视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提炼;有些过于情境化,忽视了模型的建立、数学化的提升;强调策略,但只是适用于部分问题的解决,普适性不足.

4.教学实施中的问题.比如,课改初期,片面强调算法多样化而忽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片面强调生活化而忽视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统计,只关注统计过程而忽视了统计意识和分析推断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中引导学生简单模仿的现象较多,忽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课堂缺少思维的灵动.

三、几点思考

课程改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推动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

1.深刻领悟课改理念,加快行为转化.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构建新体系,使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尽快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领悟.

2.对教材进行优化重组.比如,在计算方面,要考虑不同学生心理逻辑结构的差异性,对于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学生,应该加强有效认知策略的训练;而对于优秀的学生,应加强更高级认知能力——思维操作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设计中,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吸引不同类型的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对于螺旋式提升的教学内容,在年级分层上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编排,不要出现断层.

3.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思维的灵动,领悟数学的真谛,经历探究的过程,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品质,不断探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之路.

4.让课改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探寻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下工夫.

跟踪调研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我们将跟踪这批学生,对他们在初中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从多个层面分析促进学生发展的因素,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标签:;  ;  ;  ;  

三次后续研究对课程改革的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