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思想引领高三化学复习——以“运用矛盾论指导化学复习”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论论文,化学论文,为例论文,一课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3月10日至11日,浙江宁波、金华、衢州、丽水四市“2009年高考化学复习研讨会”在宁波举行。会上我(廖旭杲)开设了一节高三复习课“运用矛盾论指导化学复习”。本文拟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反思得失,探研新课标下的高考复习课堂设计思路及启示。
一、设计起因
每年高考尘埃落定后,相伴三年的学生纷纷前来告别,令为师者顿生无限惆怅:亲爱的同学们,我拿什么馈赠与你?为师的所教所学若能帮助你奠定科学的思维方法基础,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则功莫大焉!由此,我想到了哲学,特别是其中的辩证法,给人以智慧和力量。于是数年以前,我(廖旭杲)便有意识地朝这一方向努力,“从哲学的角度看……”,“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度成为学生间的笑谈。这些年笔者先后尝试着给学生做过《化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指导化学学习》《自然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运用因果观看待化学问题》《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品读古诗蕴含哲理漫谈化学思维策略》等专题讲座,颇受学生欢迎。
公开课需要面对众多骨干教师,如何才能不落窠臼?我想到原来曾思考过的问题:化学与辩证法,是不是可以借此机会尝试一下这块内容,上一堂与此相关的高三复习课?
二、构思过程
1.教学内容选择与重组
辩证法内容丰富,有①矛盾观,②量变质变观,③因果观,④否定之否定观等等。这节课只打算讲矛盾律,重点讲化学变化中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主与次及其转化,其他的内容仅作展示。
2.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确立
学生虽然在高二学过哲学,但到了高三,大多数理科班学生只记得一些皮毛了。以矛盾论为例,我在高三下学期随机访问了十余位同学,他们大多仅限于听说过“矛盾论”这个名词,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斗争性与同一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等只是略知一二。鉴于此,课堂教学设计不能从政治课上哲学基础知识出发,而应一开始就打上化学的烙印,采用“例题展示→分析归纳→迁移应用→总结升华”的教学流程,用矛盾论来点拨解决问题的思路,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哲学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学化学规律的把握和认识,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三、教学实录
释题:此处矛盾并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自相矛盾,而是指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
1.认识化学变化的复杂性,抛弃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
[思考与探索]相反相存的事例,在化学中你能举出哪些具体的事例?
、能否共存于同一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师生对话与交流]水溶液中均存在和,它俩既是一对孪生兄弟,又是一对冤家对头,相反相成,同生同灭,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酸性溶液中含有,碱性溶液中含有,只是两者的相对含量不同,通过水的电离平衡式调节着相对量,。
化学中,类似的概念还有:溶解与结晶,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中和与水解,加成与消去,正反应与逆反应(可逆反应),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这些概念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矛盾在化学中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时时可见,处处可用。
[猜想与验证]
图1 示意图
总结1:事物的复杂性,远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模式,我们要逐渐养成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化学研究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和极其复杂的,实际的化学反应,有主要反应,也伴随着复杂的次要反应或副反应。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化学家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不得不舍弃次要的,抓住主要的。
再如,①有机反应很复杂,有很多副产物,所以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时只用箭头表示主要产物。②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弱电解质、难溶电解质等为什么要保留化学式形式?如,醋酸溶液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写作,这是因为溶液中既有,又有等,但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居大多数,抓住主要的,忽略次要的,所以保留分子式形式。
2.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的化学变化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或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例2 (2004年天津理综9)仅用一种试剂鉴别
同样是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反应,为什么有的发生离子互换反应,有的发生双水解反应呢?
[师生对话与交流]这要看反应体系中可能生成的难溶物质的溶度积大小而定。
若难溶碱的溶度积小于难溶盐的溶度积,则主要发生水解反应;若难溶盐的溶度积小于难溶碱的溶度积,则主要发生直接的复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说明:因为学生有了溶度积概念,所以这里采用半定量化说明。进一步说明化学处处有辩证法。)
【预留学生练习】
一者温度升高,有利于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二者温度升高,水分蒸发,使得水解平衡向左移动;三者水解产物中有无比水更易挥发的物质(如HCl)。三种因素比较,第三种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若有易挥发的物质,则导致水解能彻底而完全,否则,第二种因素主导平衡向左移动而得到原溶质。
总结2:一个复杂的事物是由两个以上矛盾构成的,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的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预留学生练习]
⑥你所熟悉的歧化与归中反应有哪些?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发?
思路点拨:上述数例中,条件改变,运用焓变与熵变调节反应的方向,矛盾的主与次依据条件而转化。
总结4:矛盾的主次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学习化学知识时需强化条件意识,浓度、压强、温度、酸度等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使矛盾的主次发生转化。
5.课堂小结(如图2所示)
图2 课堂小结
四、课堂教学启示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徐瑞泰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和分类实验,初步概括和提炼出一节好课应该具备的动态生成结构,即,①经互动后生成清晰流畅的主题或专题线索(教与学的思路);②紧扣能够体现教与学之间本质联系的关键性教学细节;③形成融会贯通、和谐自然、科学而又艺术的信息同构。我(包朝龙)听了廖旭杲老师的高三复习课“运用矛盾论指导化学复习”,颇有感触,耐人寻味。这是一节难得的好课,是一节值得欣赏且有一定深度的课,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
1.选材朴素,立序清晰
关于课堂教学艺术,无非是八个字:“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实质上讲,也就是只有“材”和“序”两个字而已。廖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选择了高中化学中的主干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盐的水解、化学基础实验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以哲学中的矛盾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立“序”的主要依据,按“例题展示→分析归纳→迁移应用→总结升华”的教学序,一目了然,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与整合,充分体现了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取材料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2.目标明确,渗透思想
虽然课堂教学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答案”(布卢姆),但绝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所以教师特别要清晰把握教学中的确定因素,做到目标明确。本节课廖老师教学目标的定位能严格按照新课标的思想和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不仅注重了显性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落实,还能注意到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中学化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复杂性,抛弃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的化学变化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或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若主次矛盾难以确定,要善于运用守恒关系;矛盾的主次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等。廖老师能以哲学思想指导化学复习,让人进一步地领会到,教学不仅教知识、教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思想、教人生,其意义是深远的。
高三复习不是“炒冷饭”式的对知识重复性的归结,讲授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而应是对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以及对知识的融合和提升的过程。从“实验入手”开展对知识的整合和提升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有很多教师认为高三复习时间紧,主要精力应放在学生的习题训练和评析上,特别在复习后期为了让学生多练一份综合卷,放弃了需要一定时间的实验过程。而这节课,廖老师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高强度的训练,而是以实验为诱导,由实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给生生、师生间提供对话的资源,重新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解答问题“仅用一种试剂鉴别如下物质:,充分说明当两者混合时,主要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而不是水解反应。这一实验的魅力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不仅在兴奋中掌握了知识,同时也体会到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的化学变化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或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哲学思想。
3.问题引领,激发思维
教师要开发课堂,并陪伴学生生活在课堂中。廖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组织严密有序,“知识序,认知序,教学序”的三序合一得到了充分体现,并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课题引入,激发兴趣。能从学生学习中一个非常普通的问题“、能否共存于同一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入手,既吊起了学生的学习胃口,同时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与新知的建构之间搭起了桥梁,为后面学生的探究学习拉开成功的序幕。无需多言,我们从学生兴奋、喜悦的表情中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活动开展,多元学习。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整节课既有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讲解,又有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有教师的提问,也有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教学始终紧扣教学重点和热点问题,并能通过多媒体化解难点,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教师能充分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得以真正落到实处。
设计问题,激发思维。教师应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内需的高手。一个好的问题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教师在备课中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激发学生想象、情感等兴奋点的内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学生,促使学生的参与。如课堂中教师提出了“pH均为3的硫酸与醋酸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液的pH仍然为3吗?”“为什么铝条与饱和溶液反应会有气泡逸出,并在一段时间内气泡越来越快?”“溶液加热蒸干得到的固体成分是什么?,溶液呢?溶液呢?”等一系列问题,既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且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教学再次达到了高潮。
四、结语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心灵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应拥有展现情智、志趣和多彩生命的机会,而教师也可以放飞轻松活泼、机敏诙谐的生活情趣和人格本真。这节课之所以犹如山间泉水,自然、随意、洒脱,除了教师的朴素选材和清晰立序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廖老师以其扎实的化学功底和诙谐幽默的表达,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特别在课堂上用善意和真诚的鼓励给学生以信心和支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廖老师能较好地处理好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有效落实,整堂课自始至终充溢着师生间心路的沟通,视界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教学的相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在新课程实验中,演绎出更多精彩、互动、有效的课堂,它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的广延,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之目的,从而落实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