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颈动脉狭窄出现的原因较多,不同病因导致的颈动脉狭窄疾病,病症特点各不相同。一旦发现颈动脉狭窄疾病,我们需要积极听取医生的建议,及时开展治疗,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
颈动脉狭窄定义及病因
定义:颈动脉本身属于机体大血管,主要是将血液从心脏传输到面部、头部、颈部,属于脑供血血管之一。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可得知,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便是选择有效的药物治疗,2年内出现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为26.0%,造成脑梗塞几率为60.0%,若出现严重脑梗塞,还会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是导致患者死亡。在当前社会,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疾病。
病因:导致颈动脉狭窄出现的原因较多,不同病因导致的颈动脉狭窄疾病,病症特点各不相同。常见的包括:1、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患者与中年患者群体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颈动脉狭窄出现的主要原因。患者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肥胖等,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因为脂质堆积在血管壁上,受到巨噬细胞的影响,使得脂质池形成,进而导致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的变化,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将会出现脑缺血事件。
2、颈动脉夹层。颈动脉一般是由膜、平滑肌层及外膜层构成,正常情况下,各层是相互连接,进而组成一个整体,血液在血管壁内持续流动。颈动脉夹层与炎症血管病变、自身免疫血管病变或其他病变有密切关系,但导致颈动脉夹层发生的几率较小。部分年轻患者出现颈动脉夹层,考虑与大动脉炎、纤维肌发育不良、烟雾病等因素有关。
颈动脉狭窄常见病症
部分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对于临床出现与狭窄相关的症状者,称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我们通常认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血管狭窄倒是的脑缺血有密切关系,参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发病时间特点,一般划分为短暂性脑缺血、短暂性脑卒中。就两者的区别,一般观察患者是否能够在24h内缓解缺血症状,若完全缓解,则为短暂性脑缺血,若无法缓解,则为卒中。
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症状,主要包括:头晕、记忆力、定向力减退、意识障碍、黑朦、偏侧面部和/或肢体麻木和/或无力、伸舌偏向、言语不利、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颈动脉狭窄疾病诊断
疾病诊断:颈动脉狭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患者疾病情况,临床特征、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确定颈动脉狭窄类型及形态。一般应用的影响学检查主要包括:血管形态学检查、脑组织检查。就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颈动脉狭窄斑块血流变化影像学诊断,还需要各方进行深入研究。
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颈动脉狭窄血管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DSA、颈动脉超声、CTA、经颅彩色多普勒,DSA属于诊断金标准。
脑组织影像学检查:颈动脉狭窄病症会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性病变,目前应用的检查方式主要包括:CT、DWI、MRI。
不仅如此,目前就颈动脉狭窄性质学检查,也逐步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借助多序列核磁显像结束,使用不同扫描序列,以此检测不同组织的敏感性,判定颈动脉狭窄斑块成分、颈动脉狭窄斑块特点,但在临床中这类技术未能得到普及,仅少部分医院在使用。
鉴别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诊断或鉴别,一般是鉴别症状或鉴别部位。颈动脉狭窄病变与脑内病变基本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占位、癫痫发作以及其他脑血管病等。部位鉴别指的是,鉴别颈动脉狭窄合并其他血管疾病,需要先判定颈动脉狭窄是否是造成颈动脉狭窄的原因,是否是颈动脉责任血管出现问题。
颈动脉狭窄治疗措施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
控制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症属于全身血管病变,通过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危险因素,可保障颈动脉狭窄治疗效果。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戒烟戒酒,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控制。
药物治疗:主要是稳定斑块或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一般包括:他汀类调脂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药物等,药物治疗还包含危险因素治疗。就实际情况而言,药物治疗能够稳定斑块、减少血栓的形成,以此缓解病程进展,降低脑缺血事件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无法实现斑块的彻底去除,无法促使脑组织血流恢复。
手术治疗: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简称CEA),这类治疗方式,可去除斑块,重建血腔、维持血流稳定。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结果表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就重度颈动脉狭窄、中度颈动脉狭窄治疗有显著效果,是颈段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
论文作者:凌鸿基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狭窄论文; 颈动脉论文; 血管论文; 症状论文; 患者论文; 病症论文; 药物治疗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