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的心理战_德军论文

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的心理战_德军论文

二战盟军心理战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盟军论文,心理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战被人称之为海、陆、空战之外的“第四种战争”、“兵不血刃的战争”〔1〕。人类战争的主体是人,有人就有人的心理活动。 人类的心理活动对人类其它行为的制约和支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心理战的历史和人类战争史同样悠久,原因盖出于此。任何一场战争都是人和武器装备的较量,不仅靠武器装备优劣决定胜负,还较量着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战——心理较量必不可少。心理战有着其它兵器、武器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都把心理战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从中国的孙子、诸葛亮,到西方的亚历山大、克劳塞维茨,无一不重视心理战的作用。中国古代兵圣孙子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2〕在这里, 孙子把攻心斗智视为战争中的最高境界。

本世纪以前,虽然军事理论家、实践家都对心理战颇为重视,但心理战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心理战的应用与效应为自己赢得了价值和地位,心理战的研究与应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对心理战的重视程度也是以前各时代所不及的,心理战这一古老而又历史悠久的作战手段服务于现代化战争,成为名符其实的“第四种战争”。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在欧亚非三大洲战场上同德、意、日法西斯集团激烈角逐,除了在海陆空方面投入大量兵力,还在心理战方面不惜血本,为海陆空战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作用。盟军的心理战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战争手段也花样繁多,层出不穷。其主要手段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心理欺骗。心理欺骗是心理战乃至一般性常规战争中经常使用的战争手段。心理欺骗系指运用计谋和伪装技术手段对敌人进行心理欺骗,使敌人产生错觉,在心理上失去平衡,心理防线瓦解,进而造成决定和行动上的失误,达到控制、调动、战胜敌人之目的。心理欺骗古已有之,《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暗渡陈仓”、“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等都属于心理欺骗的实战战术原则。二战中,盟军意识到了心理欺骗的重要性,不止一次地使用该战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令敌人难辨真伪。在欧洲战场上,盟军采用心理欺骗战术比较典型的战例一是“马丁少校”事件,二是诺曼底登陆前的盟军佯攻欺骗战术。前者,盟军用一具廉价的男尸转移了德军的注意力,乘虚直捣西西里,大获成功。而后者则是在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之前,为隐蔽行动意图,大摆迷魂阵,制造种种假象,使希特勒误以为盟军将选择加莱为登陆点,因此严加设防。结果,盟军在佯攻掩护下,登陆地点选择了诺曼底,成功地开辟了“第二战场”。

美军在二战中甚至专门组建了一支用于心理欺骗战的特殊部队——第23特别大队。该部队人数不多,但却不断变换肩章,利用音响装置和大量的充气橡皮坦克、装甲车,蒙骗和迷惑德军。

这些看似简单的“把戏”,却体现了盟军指挥官们军事谋略上的深层内涵,要旨在于让敌人“信以为真”,而达到这一目的并非易事。由于盟军将领颇费苦心,首先在心理战上取得突破,然后再实施具体的军事行动,因而获得巨大成功。盟军心理欺骗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向敌人提供的假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以假乱真;其二是所提供的信息符合德军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德军不改变固有的、合乎常理的心理思维模式。而盟军的心理欺骗恰恰抓住了这一关键环节,利用德军这种心理和思维定势“声东击西”。从心理战意义上讲,西西里岛登陆战和诺曼底登陆战的成功,不仅是盟军军事上的成功,也是心理战的胜利。

2.心理宣传。心理宣传亦可称之为“攻心战”。心理宣传战旨在从理智和情感上说服敌方军民,瓦解敌军斗志,使敌人正常的心理状态发生紊乱。心理宣传战有特殊的攻击力和瓦解力,和血与火相交织的战场相比,宣传战没有枪炮声,没有弥漫的硝烟,但却在另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内进行着心理上的交锋。心理宣传战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孙膑就认为:“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战争史上,宣传战对战争获胜起重要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所谓“楚歌一首三百字,八千弟子归江东”即是一例。

二战期间,盟军依靠广播、无线电台、报刊杂志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展开了规模巨大的心理宣传战,英、美和盟军最高指挥机关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心理战部门,负责各种各样的心理宣传。和心理欺骗、心理威慑相比,心理宣传对敌方的“软化”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对敌方斗志的瓦解作用也正是盟军所看重的,盟军认识到攻心战和军事打击是战胜敌人的“双刃剑”,因此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进行卓有成效的“攻心战”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现代战争所特有的规律。

盟军进攻西西里时,没有向守军一味地炮击枪打,而是向敌军阵地发射了大批塞满传单的宣传弹,并告之敌军可以将传单作为向美军投降的凭证。果然第二天大批意军向美军投降〔3〕。 西西里传单攻心的巨大成功扭转了人们对攻心战的偏见,进一步认清了“战场上无声杀手”的厉害之处。盟军对德军的心理宣传攻势可谓日甚一日,到战争结束时,盟军总共向敌方散发各类宣传品达15亿份〔4〕。 这在今天看来也可称得上天文数字。此外,盟军还绞尽脑汁,开动各种宣传机器,加大心理宣传攻势的力度。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之音、 盟总之声等广播电台也各显身手,在心理宣传战中均有上乘表现。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兰西也设立电台,揭露德军暴行,号召人民反抗纳粹统治。在战场上,盟军经常因地制宜,出动一些小型流动广播电台,对敌喊话宣传,开展直接的攻心战。

心理宣传战方面,作为盟军主要成员的英美两国又各具千秋。英国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敌心理宣传战的优良传统,从广播到文字宣传都十分出色,能够根据敌国军民的心理特征,主要针对敌国民众进行宣传,以争取民众、民心为主,讲求宣传实效,注重理智和情感宣传,把问题留给接受宣传的军民自己去独立思考。英国的心理宣传表面上看平静缓和,但实质上“循循善诱”,“暗藏杀机”,灌输的是瓦解敌方斗志的“药剂”。除了类似正统的心理宣传战外,英军也采取其它手段对敌军展开攻心战,如散布流言蜚语,无中生有地制造谣言,挑拨敌军官兵之间关系等。军事心理宣传战中的“情感法”、“理智法”、“诱惑法”、“谣言法”等战法被英国夹杂交替使用,使敌方军民的心理完全适从于英国的宣传,其效果可想而知。

和英军的心理宣传战相比,美军的宣传战规模大、力度大,但战术并不比英军高明。美军的心理宣传善于恫吓、欺骗,“美国之音”24小时不停地连续广播。美军在心理宣传时也注意使用“诱惑法”、“谣言法”、“同情法”等手段来达到目的。美国海军情报局专设的一个名曰“诺顿”的广播电台即是采用了“诱惑法”心理宣传战术,进而赢得了德国海军官兵的欢心,获得了巨大成功。连德国海军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诺顿”电台对德国海军士兵有“摧毁性影响”。“心理作战部的电台用意大利文、德文和法文向德寇广播,起了攻城重炮的作用。 ”〔5〕

盟军心理宣传战获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宣传手法灵活多变,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正面鼓吹和灌输,不采取生硬的手段进行宣传,而是紧紧抓住德军的心理需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讲求技巧,以巧取胜。诸如军事心理宣传战的“诱惑法”、“谣言法”、“情感法”等技法盟军运用自如。比如,盟军的“黑色电台”〔6〕善于挑拨离间, 造谣中伤,时而利用德军官兵之间的矛盾,时而又为受害者鸣冤叫屈。美国学者拉·法拉戈在《斗智》一书中评价“黑色宣传”时说:“黑色宣传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不少严重地违反了国际法,但却能使敌人陷入无休止的混乱。……如果没有其它收获,它至少使敌人的行政机构工作紧张,使秘密警察手忙脚乱。其目的和其他一切黑色宣传一样,是为了扰乱敌人治安。”当然,除了“黑色宣传”以外,盟军的正面宣传也有独到之处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当时一位心理战官员声称:“反映真实的宣传几乎象轰炸机一样有致命的打击力量”〔7〕。 这种认识完全可被视为盟军心理宣传战的真实写照。

3.心理袭扰。人类保持心理上的平稳与有序是从事任何活动的基本心理要求。战时,军队官兵心理的有序与平稳至关重要,如果心理活动失常,就很难打胜仗。因此,对敌人进行心理袭扰,是心理战中必不可少的作法。心理袭扰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敌方官兵心理活动失调,使其战斗力被内耗,从而达到“兵不血刃”之目的。盟军在欧洲战场上曾大搞心理袭扰,使德军正常心理活动失调,从精神上削弱德军斗志,瓦解德军士气。盟军的心理袭扰既在前线应用,又在敌人后方实施;既有宣传鼓动,也派出人员进行一些精心策划过的破坏活动,使德军昼夜无宁,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使德军在无休止的袭扰中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动摇、悲观、厌战情绪。

当时著名的“V”字运动便是特殊心理袭扰战的代表。鉴于“V”字的特殊含义〔8〕,英国BBC电台于1941年1月14日正式发动了“V”字战役。欧洲各被占领国人民积极响应,并且不断深入人心,斗争手段不断变换花样。人民群众在“V”字的特殊魅力吸引下,或积极投身斗争, 或消极怠工,从事各种破坏活动。“V ”字运动引起了德军极大惶恐和不安。德军先是严厉镇压,血腥手段不灵后,又绞尽脑汁想出别的办法,宣扬“V”字代表着拉丁文中用德语拼写的“胜利”——Victoria。 但德军这一手段并不高明,没有收到任何成效,“V”字运动规模扩大,显示出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德军防不胜防。

“V”字战役在人类心理战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与此同时, 盟军还想方设法对德军进行心理干扰,重点打击德军心理防线,发动心理袭扰,通过这种特殊的攻心战,使德军官兵产生恐惶、困惑、紧张,乃至魂不守舍,度日如年,精神防线彻底崩溃。盟军在进行心理干扰过程中,比较著名的行动是1945年5月向德军展开的“复仇”行动。 盟军派出大批特工,在敌占区开展袭扰活动,搅乱德军高层指挥机关的决策和安排,动摇官兵的信心和意志。盟军特工神出鬼没,在德军占领区大肆破坏、绑架、暗杀、爆炸。这些活动一方面破坏了德军正常的军事活动,另一方面则因为无休止袭扰活动使德军穷于应付,首尾难顾,日夜无宁。结合当时战场上急转直下的形势,德军官兵心理上遭到严重创伤,在草木皆兵环境中,悲观失望情绪大增,大有末日降临之感觉。所以,盟军的“复仇”行动首先取得的重大战果是摧毁了德军的心理防线。

战争中,交战双方心理上的优劣高下,常常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破坏对方心理防线有多种手段,心理袭扰在诸多手段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二战期间,盟军在欧洲战场上常常把战术干扰和心理干扰结合使用,效果更佳。例如,诺曼底登陆开始后,盟军利用广播电台向德占区的法国和比利时境内的抵抗运动发出了一系列希奇古怪、令人捉摸不透的指令。这些指令真假参半,抵抗运动收到指令后掀起了新一轮的破坏、袭扰的高潮,以配合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德军也收到了这些指令,但难辨真伪,确信在占领区内存在着强大的抵抗力量,并由此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盟军的心理袭扰有力地支持了盟军战场行动,事实证明,心理袭扰已成为盟军获得战争胜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4.心理威慑和心理恐吓。心理威慑和心理恐吓是心理战中最常用的心理战术。顾名思义,心理威慑和心理恐吓,宗旨在于通过威慑和恐吓,使敌方的心理防线动摇,因慑于对方的强大力量,在心理上不战自溃,或丧失斗志和勇气。二战中,盟军虽然变换花样地使用多种心理战术,但始终没有放弃心理威慑和心理恐吓。盟军常借助武器装备的奇形怪状制造出种种恐怖现象,对敌人威慑和恐吓。有时,盟军还在无线电广播中播放一些令人生畏的嚎叫和儿童妇女绝望哭叫声、送葬时的哀乐,令敌人心理上产生因惧怕而导致的厌战情绪,由此而造成的临阵脱逃者更是不乏其人。

此外,盟军在实施大规模军事行动时,也以心理上的威吓和恐吓与之配合,一方面壮自己的行色,另一方面给敌人造成恐怖。如美军在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空袭时,不仅考虑到要在物质上摧毁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机器,也考虑到了在空袭时给全体日本国民造成的威慑与恐吓。盟军在德黑兰会后对德国本土大规模空袭也带有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心理威慑和恐吓的动机和目的。

总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水平的提高,心理战的水平也在提高。盟军把各种心理战法交织使用,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使心理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盟军心理战所取得的预期成果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而盟军心理战方面的成功则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首先,盟军对心理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英、美为首的盟军为了进行心理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其中英国的政治战执行局直接隶属首相丘吉尔;美国也于1942年组建了心理战委员会,隶属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国陆军情报部也设有心理战处,专门从事宣传战。1942年,盟军为了协调统一心理战行动,专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盟军心理作战处。此后,盟军的心理战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因时因地因人而宜阶段。盟军的心理战组织较为严密科学,能够应付瞬息万变的战争,这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严密的心理战组织,自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心理战战果。

其次,二战盟军心理战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上的。这种前提条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心理战、心理宣传、心理攻势已被参战各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虽然规模与效应尚不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心理战却向人们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及巨大的应用价值,于是在二战中盟军自觉运用心理战尽在情理之中。更加之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于心理战研究的不断深入,使人们提高了对心理战的认识,心理战在二战中成为名符其实的“第四种战争”。英美为首的盟军心理战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而展开的。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心理战全面、高层次地进行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如果心理战的理论研究是二战心理战的“软件”基础的话,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则为盟军进行心理战创造了“硬件”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科学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人类进行心理战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前人望尘莫及的,“篝火狐鸣”、“四面楚歌”似的原始心理战手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既可使用杀伤力、破坏力极强的武器威慑敌方,施加心理压力,达到摧毁敌方精神防线的目的;也可利用广播、无线电等现代化传播媒介为手段,随心所欲地展开旷日持久的心理攻势。盟军的心理战正是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自觉运用心理战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并且达到了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三,心理战虽然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进行角逐,但也是实力的较量。换言之,离开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心理战也是很难进行的。盟军在二战中心理战获得的成功,除了艺术和技巧上的高超之处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实力的强大。心理战的专家们认为,最有效的宣传是胜利和力量的显示。并且强调,已取得的胜利要比口头上所说的胜利效果要大得多。在盟军逐步升级心理战时,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逐渐成为孤家寡人,无论在战场上,还是经济实力,都大大逊于盟军。同盟国强大的物质后盾使盟军可以得心应手地进行心理战,并为盟军提供了种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物质装备。因此,盟军心理战的成功首先应是战场上步步好转的局面,以及强大战争实力的有力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战争,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战争。心理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受到高度重视,所以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盟军在二战中心理战方面的成功,向人们揭示了“第四种战争”的重要性,并且向人们预示着在未来的战争中,心理战仍是不可或缺的战争手段及表现形式,而且越现代化的战争越离不开心理战。当然,我们向往和平,希望有一天能永远地结束人类自相残杀的战争,让心理战也成为历史的陈迹!

注释:

〔1〕关于心理战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 心理战是针对敌人的理智和情感的作战,是以特别信息媒介为武器进行的战争。

〔2〕《孙子·谋攻》。

〔3〕〔5〕〔7〕《秘密与间谍》,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67、270、271页。

〔4〕吴明杰《心理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6 〕美国学者拉·法拉戈在他的《斗智》一书中把战争中政治战的宣传分为白色、灰色和黑色宣传三种。白色和灰色宣传不掩盖自己的身份,而黑色宣传则掩盖自己的身份,并且在表面上靠近或站在敌人一方。

〔8〕在英文中V是胜利——Victory一词的字头,在德语中,“V”字可理解为“Vertraunensmann”,意为通敌的密探;“V”又是罗马数字五的书写体,由此英国电台在制作特别节目时又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为引导。

标签:;  ;  ;  ;  

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的心理战_德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