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健康体育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战略方针_体质论文

论“发展健康体育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战略方针_体质论文

谈“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战略方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身体素质论文,方针论文,国民论文,体育事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党和国家从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观战略全局审视,把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指导方针定为:“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方针。这个方针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口号》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来的,这显示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决策层对体育工作本质功能的认识深化,也表示党和国家决策层在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对体育在整个战略格局中的正确位置的科学认定。体育与卫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战略任务,对我们久已习惯了搞竞技的体育工作者来说,的确还是一个新问题,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新问题,也是一个根本观念转变的大问题。中央领导一再强调体育工作要讲政治,我看首先就是要讲坚决贯彻中央战略意图的政治,要讲体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服务的政治,要讲不能脱离战略定位另稿一套的政治。

体育同卫生结合,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这是一个尚待深刻理解的新课题。卫生和体育是两种社会事业,又要完成同一的战略任务,这就需要科学地分工、协作,如何分工,如何协作,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本文注重从宏观角度叙述这个重大方针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认识过程,叙述这个方针的理论依据,阐明贯彻这个方针在体育界的关键所在,以及体育工作需要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可能对认识中央的决策能有所补益。

1 关于“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指导方针的形成

我国党政最高决策层,早就认识到卫生和体育,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的生命体,即身心统一的系统结构,两者的任务都是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进行维护健康、增强体质,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可以说,它们在本质功能上具有同一性,因此在重要决策中,自然就把它们联系在一起。1982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21条,就把两者列入一条之内,各自加以表述,先讲国家发展卫生事业如何如何,接着讲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如何如何,已经肯定了两者任务的内在联系性。在1994年,国务院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将两者联结为一体。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发表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Sustdindble development)从理论推向行动,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同。有学者把可持续发展搞成一个体系,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主要指人们自身的素质,如个人的教育、卫生健康等,它同高科技或知识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决策层即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指导,对我国的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作了宏观研究,于1994年3月,国务院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中,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举措。关于“人口素质”的内涵,1994年11月,邹家华副总理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一文中说:“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提高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这里正式提出“身体素质”这个概念,它是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共同构成国民素质的三大要素。1995年6月,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在一次讲话中,加以发挥,说“在人的三大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身体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基础。”1999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更指出“第一,要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身体素质。我们一直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当然包括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从大的方面看,我们要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取胜,经济实力是基础,还需要一定的军事实力以及强大的精神实力。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最后离不开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也离不开人的体质。不仅要有好的体质,而且要有很好的脑力,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江总书记还特别指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工作,要从中小学学生,从青少年抓起。这个时期,对一个人的体力和脑力发育关系很大,将影响他一生的成长。”[1]因之,在国家重要决策中对卫生和体育的战略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1995年3月,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这就确认了卫生、体育战略功能的共同性或同一性,确认了两者的根本职能或本质功能都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

到1996年3月5日,李鹏总理就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向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作了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方针,去掉了卫生体育之间的那个“、”号,更紧密地把两者联系在一起。3月17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纲要》和关于《纲要》报告的《决议》,决议以法规权威肯定了“要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这就成为我国卫生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当然也就成为国庆五十年大庆的口号。

2000年3月,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题目内,提出要“进一步作好卫生、体育工作,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十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题目内,提出“全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加强预防保健。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这是一个独立的段落,讲的就是卫生、体育的共同任务。

从如上的简要过程叙述来看,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战略任务的认识,是在逐渐加深和提高的,已经形成了肯定的共识,就是必须由卫生和体育两项事业,共同来完成这项战略任务,以卫生为主,体育为辅,各司其责,分工协作,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自从自己的事业出发,共同向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方向努力,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实现共同目标的战略性的联盟,从而也就明确规定了体育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宏观战略中的定位。

2 体育配合卫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战略家,他总是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来确定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战略规划,从战略视界来审视和安排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的任务和位置。他在领导从解放区政权到人民共和国的数十年时间里,一直关注和重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始终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目标。他十分清楚,在当代社会结构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产的主力和主体是卫生工作,体育只能配合卫生,从另一方面努力,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凡是关于解放区发展和建设的大政方针中,总是把关于人民健康的卫生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在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第15条,就是“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药服务”[2],1944年《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第四项就是“关于卫生”,提出“医药卫生应该放进我们的计划里,和生产计划同时并进。”[3]由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原因,那个时代的农村,还没有形成体育工作,也不能列入政府工作日程。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毛泽东在一件为中共中央制定的《必须重视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中央认为各级党委对于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缺乏注意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重大缺点,必须加以改正。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4]这都说明在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工作中,毛泽东一直是以卫生为主导的,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育工作在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方面的战略定位,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在城市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之中形成的。首先在1952年,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毛泽东确定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把体育工作定位于“增强人民体质”的战略任务之上。1954年,在一件经他审阅的中共中央关于体育工作的批示中,指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特别是当前国家已进入有计划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人民有健康的身体,但现在人民健康状况还远不能适应各项工作的需要。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卫生工作和改善劳动、学习等条件外,开展体育运动确是一种最积极的有效方法。”这里清楚地规定了:1.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2.完成这项任务的主要工作是卫生工作和改善劳动、学习条件的社会发展;3.体育运动是一项最积极的有效方法。这就把我国的体育工作定位在共同完成增强人民体质的政治任务中,作为配合卫生和社会条件改善的一项工作,而且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

毛泽东关于卫生体育相结合,共同增强人民体质的思想是一贯的,最明白表现这个思想的是,1960年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把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发展起来》的党内指示。指示要求“各省、市、区党委迅即作出自己的指示,重新恢复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发动群众,配合生产运动,大搞卫生工作。”“一切卫生医药人员都要振作起来,与党委、群众组成三结合,显示自己的能力”,“环境卫生极为重要,一定要使居民养成卫生习惯,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下面就提到了体育工作,就是那一段被孤立地引用了多少年的“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并指出“把卫生工作看成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使身体康强……。”[5]我们完整地理解毛泽东的这个批示,主要有这样几点:其一,在党的工作中,卫生是一项有利于生产、工作和学习,有利于改造人民体质的重要工作;其二,卫生工作不是孤立的,必须同社会有关方面互相配合;其三,卫生工作是主导,体育是卫生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内容,总体上服从卫生战略,以自己特定的工作范围和特有的工作方式,配合卫生工作,为实现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努力。总的来看,毛泽东一直是把体育工作的根本职能或本质功能定位在改造或增强人民体质的战略任务上,视之为卫生工作的辅助性工作,应当说,这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当然,关于毛泽东体育思想的这个核心并不是十分容易地被接受的,这里既有思想认识的原因也有社会利益的原因。比如我们的体育行政决策者,在讲毛泽东体育思想或体育观时,讲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讲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讲体育的多元功能等等,但就是没有讲体育与卫生工作相结合,没有讲体育是卫生工作的辅助性工作,当然在工作中也很少去研究怎样与卫生工作相配合去增强人民体质,反而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为一种社会特殊事业,扭曲了自己的战略定位。这说明,我们在宣传、理解毛泽东的体育思想时,还存在着误区,应当加以改正。因为,如果这样脱开卫生工作的关系,孤立地理解体育工作,是很难去贯彻党和政府的“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方针的,也不能理解和认识这个根本方针是毛泽东体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必然发展,不能正确理解这个方针同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正确关系,也就不能树立自己的正确体育观,必然要在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这是我们应当引为警戒的。

3 体育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增强12亿人民的体质上来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指导方针,是毛泽东关于人民健康思想的发展,也是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工作自然应当同卫生事业协调配合,共同实现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战略目标,就应当把体育工作的重点或重心放到增强人民体质的全民健身工作上来。但,现实情况却复杂得多,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还有一个认识转变的过程。

由于诸多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已经形成了为政治服务的所谓“举国体制”,争光竞技(Honour Contets)成了整个体育的主导。在指导方针上,虽然提出了两个战略(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实际上奥运金牌(省里全运金牌)是硬任务硬指标,必然成为以奥运金牌为中心的体育运作机制,其他工作向这个中心“协调”;在组织结构上,从国家体委到县体委,几乎是一种变相的“奥委会”体系;在政绩考评上,国家以奥运金牌为准,省市以全运金牌为准,金牌成为衡量砝码;在体育观念上,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体育的本质特征是竞赛”、“竞技就是体育”、“竞技体育是当代世界体育潮流”,贬抑“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是“生理体育”、“生物性体育”、“古典体育”、“已经过时”,从根本上扭曲着党和政府的体育方针和政策,造成了人们体育思想的错乱,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方针政策,当然是十分困难的。

这就必须在体育方面进行一种扭转性的工作。199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听取了体育工作的汇报后,指出要把群众体育工作放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根据这个精神,1995年3月,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体育工作的重点问题。即“体育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这就确定了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主要工作是“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可以说这是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到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工作推向了人民群众,推向了组织实施的社会实践阶段,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可以说,这是全国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体育行政机构当然应当大力投入工作,如果各级领导和体育行政部门能够正确认识并认真执行《全民健身计划》,把主要注意力放到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中去,工作重点自然就会发展变化。

1995年8月,全国人大八届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通过法律程序,把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规定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这也是党和国家体育工作方针的法律体现。尽管党和政府一再申明,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必须转向增强全体人民体质的方面来,但由于种种认识的、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尚未看出决心转变的迹象。

199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研究了体育工作,明确提出,体育工作必须以增强12亿人民的体质为根本宗旨,必须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工作重点,并实施重点转移。1996年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主动接见了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与会人员,传达了政治局常委对于体育工作的决策,他说:“关于体育政策,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地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我们的体育工作,应该以增强人民体质,增强12亿人民的体质,作为最根本的宗旨。”“应该自始至终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放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我借此机会就讲一个意思,就是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到增强人民体质,以及实施最近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上面来。”

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他主管体育)也在这次会议的讲话中,指明“今天,李鹏同志在接见大家时又强调了体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也是最近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研究体育工作中形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把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加以贯彻落实,以群众体育为重点。”他还特别提出“有些体委的一把手还是只顾抓训练、抓金牌、抓成绩,还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上来。”

1996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哈尔滨两次接见了第二届亚冬会的有关领导成员,讲话指示“中国有12亿人口,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毛泽东的方针和小平同志的指示是一致的。”“体育工作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标志。”“必须把12亿人民的体质搞上去,我看这是我们体育界很大的事情。”

这些讲话、指示十分明白,指出体育事业的最根本宗旨、工作重点、中心任务或很大的事情,不是别的,就是增强12亿人民的体质;指示体育工作的重点必须真正地转移到这方面来。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在新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党对发展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是党的一项重要决策。我们的体育行政方面,应当认真地研究、领会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认真思考和研究党中央为什么提出“重点”问题,“重点”在体育发展中如何落实、如何根据“重点”来全面规划体育的深化改革,是不是应当建立一种抓重点带其它的新的体育体制;认真思考和研究,为什么提出“重点转移”,过去的“重点”放置的是否正确,是否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是否存在着问题,又如何实施转移等等,这是给体育决策提出的历史性的问题,当然应当十分认真地去对待,这才是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正确态度。

实际上,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1996年6月,体委主要领导发表了长篇讲话,认真地讲了“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从五个层面进行了深入讲解;还讲了基本方针、基本思路和基本依据,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地对待党中央的决策,没有讲清体育工作为什么要有“重点”,如何保证“重点”以及为什么要实行“重点转移”等等根本问题,甚至不敢涉及“重点转移”这个敏感的问题。尤其是对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的指示采取了不能理解的态度,说“前面引用了一段李鹏总理在今年一月接见参加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代表时的讲话(按:前面只引用了一句,就是“李鹏总理也指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增强群众体魄。”),如果引用得更完整一些就是:‘我们的体育工作,应该以增强人民体质,增强12亿人的体质,作为最根本的宗旨。所以,就要正确处理好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与竞技运动的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发展竞技运动,希望你们在国内的和国际上的重要竞争活动中,创造出更多的新纪录,多拿金牌,为祖国争光。因为这不但能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图强,拼搏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体育比赛,能够反过来带动全民的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能够促进各项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增强人民体质。’这个指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讲了两点论,又讲了重点论。”[6]这里,我们经过查对,所谓“更完整引用”的李鹏总理的一段话,并不是李鹏讲的原话,所谓“这个指示”也并不是李鹏总理的指示。而且,其精神也同李鹏总理相差甚远。我们始终不理解,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态度和手法去领会和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这说明,在体育工作的重点认识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只说是认识问题吧。

1997年8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为体育工作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重申了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可以说是在1952年毛泽东题词之后的又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题词,这更明确地指示了我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的根本性质、功能和任务。接着又在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八届全运会前夕,会见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代表,讲话指示:“从毛主席开始,我们党和政府一直讲开展体育活动,就是要增强全体人民的体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为人民服务,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体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是我们体育工作的重点。”这再一次申明了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以及体育工作的重点问题。

一直到2000年的全国体工会议。这个“重点”问题,开始解决。正如《体育文史》说的“在新旧世纪之交,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在新的世纪,要‘切实将体育工作重点放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这项基本任务上’,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也是这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7]这次体育工作会议,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书面讲话中批示:“我国的体育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仍然是需要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是体育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会议报告的第一个大项就是“切实地将体育工作重点放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这项基本任务上”,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体育行政部门,在这个问题上要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不能舍本逐末,任何时候都不能游离这个基本任务。”为保证这个重点工作,提出从完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效能、提供科学健身方法、发挥竞技体育的示范作用、完善体育立法等方面狠抓落实。可以说,经过几年的思考,关于体育工作的重点这个问题,终于在认识上有了提高,党中央的决策得到了贯彻与落实。

4 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在体育方面的现实任务就是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人类长期生命活动的实践和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人体自身的运动和调节确实是维护、强化和优化人体系统结构和功能,亦即提高人的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或手段。许多国家都注意社会成员的体育活动的开展,作为卫生活动的重要辅助。199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和国际奥委会主席在瑞士签署了双方会议备忘录。备忘录提出:通过国际间的各种会议和努力,全民的身心健康可以实现;双方合作的核心目标为全民体育和全民健康;双方将把各自在体育和健康领域的成绩及时通知对方。全世界的人们此时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身体受到了关怀和保障。奥林匹克精神开始回归到一个古老的主题:健康。接着在1994年3月,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奥委会共同主办了第五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主题就是群众体育与健康,会议联合公报指出,两个国际组织一致认为。要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增进健康,而身心的健康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说明,卫生和体育的联合和协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需求,也是一种世界发展趋势。

我们党政决策层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在1995年由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从此,国家就把推行这项计划确定为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199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体育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1996年李鹏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到增强人民体质,以及实施最近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上面来。1997年江泽民同志为体育工作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些说明: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社会工程中,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工作重点的转变,转到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为目标的方面,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变,卫生和体育才能在共同任务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做为体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求:第一、树立体育工作为12亿人民增强体质服务的战略观念;第二、在体育工作安排中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一把手主抓,做为工作考绩的主要标准;第三、要研究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任务落实到人;第四,要转变工作作风,干部要深入到人民群众活动中去,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晨练等活动中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群众的身体锻炼活动。但是,从现实的工作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各级体委实际上并没有把推行全民健身列入主要议程,从全国主要城市看,几乎看不到那里有体委干部深入到晨练的群众活动中去组织指导,把群众体育活动的领导权让给了江湖骗子、政治扒手和邪教头头,酿出了“法轮邪教”这样的社会恶果,值得我们深思。

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说得很好:“追求健康、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哪怕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人民群众也没有忘记追求崇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卫护自己的健康。为此,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创造了万万千千的娱乐和健身形式,源远流长地延续至今天。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力发扬这些传统。”“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关键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群众性’如何体现?就要看你的那些活动是不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热情参与、易于普及并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使广大群众有机会、有条件自觉自愿地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总的看群众性的文化体育事业依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许多过去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公益性体育活动日渐萎缩,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强身健体的需要。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全民健身,增强群众科学健身意识,抵制各种愚昧落后的健身观念和健身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8]这是对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十分正确的评析,点到了要害,指明了方向。我只想说这样几点:

第一,必须真正认识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是我们社会主义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或本质功能,这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大计。运动竞技当然也是需要的,绝不可低估其价值,还必需大力加强和发展。27届奥运会28枚金牌,对世界和国内都有重要的精神影响。但是,根据世界运动职业发展的规律,应当使运动行业逐渐向产业、职业性发展,变成一种社会性的常规职业活动,脱离政府机制,国家通过法规政策去指导,把政权机构同事业机构分开,不再具体过问训练和比赛事宜,把领导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群众体育,增强12亿人身的体质上。而且,竞技运动的本质功能在精神方面,同增强人民体质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应当认识到,我国现在着力推行的现代运动项目如田径、球戏、体操、游泳等等),大都是西方产物,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后在商品社会中发展形成的斯泡茨运动体系,是一种高度规范性的活动,在场地、器材、技术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这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还难以普遍推行,必须纠正那种只有按奥运项目发展的运动才是正宗现代体育的错误观念。

第三,应当认识,我国在引入西方斯泡茨运动体系之前,已经存在发展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卫生、娱乐和养生方面,形成了自己丰富的理论认识和方法体系,具有符合民族特性、简便易行、效果可证等特点,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应当是建设中国特色体育的主导部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加以弘扬和发展,绝不能一味依赖西方斯泡茨运动体系。

第四,应当纠正体育就是比赛的观念。开运动会,搞比赛是推行全民健身活动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主要的方式。因为,在我国现在的经济、生活形态中,能参加运动比赛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还是要靠自我运动锻炼,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健康状况自行选择运动方式,进行简易方便的锻炼活动,特别是跑步、散步、太极拳、气功、旅行等非比赛活动,以及近年兴起的室内运动器械活动,也可以是有指导的“运动处方”锻炼。应当说,群众自觉自愿参加的以增强身体功能为目的的非比赛活动,才是群众体育活动的主体或主流。

第五,体育锻炼必须受医学科学的指导。美国耶鲁大学一位学者说过:“由于体育运动能够使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从差变得比较好,所以它能够被看成是医学方面的一个学科。”这就说明卫生同体育在科学上同属于一个范畴,即医学范畴,它们共同的对象是人体,共同的任务是人的健康,共同的理论指导是医学科学,而且使用共同的医学检查测定器械和方法。因此,可以说体育学是医学的一个学科。这是体育和娱乐的重要分界,娱乐是人们比较自由的随机性活动,只受游戏规则的约束,不受医学规则的限制;体育锻炼活动则不同,它始终要处于医学的控制和指导之下。因此,我们推行全民健身,必须是符合医学的要求的健身活动,而不是去搞一些娱乐活动(适当搞一些,作为调节也是可以的)。

总之,党和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卫生和体育的战略任务,都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两者结成了战略联盟,这就为体育工作规定了战略定位,就要求体育工作重新认识自己的功能、任务和性质,重新研究自己的工作方法,这也是体育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研究我们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收稿日期:2001-06-12

标签:;  ;  ;  ;  ;  ;  ;  

论“发展健康体育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战略方针_体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