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剑
四川省汉源县人民医院外科 625300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24例肠瘘患者应用肠外营养的疗效,总结相关经验,探讨肠外营养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诊治的肠瘘患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肠瘘,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观察所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选2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3例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肠外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瘘口缩小,肠瘘自行愈合;5例患者实施肠瘘堵塞后愈合;6例患者经过肠外营养治疗后整个病情好转,营养状态良好,后期行手术治疗肠瘘达到治愈。其中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以及钾离子浓度比较,显示治疗后各指标明显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瘘患者在进行引流、抑制腺体分泌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改善病情,促进瘘口缩小,逐步愈合。
关键词:肠瘘;肠外营养;治疗效果
肠瘘是普外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具体是指在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体外出现的一种病理学通道,经由此通道肠内容物会流出肠腔,体液丢失,更容易引起感染、器官功能障碍,此外肠道长期吸收不佳易出现营养不良等诸多病理生理改变[1]。其中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态的急剧恶化一般是导致肠瘘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肠瘘患者实施有效的营养支持是治疗中尤为重要的部分。肠瘘早期以及重症肠瘘合并腹腔感染时,肠外营养是唯一的营养支持手段,因此肠外营养在肠瘘治疗中的意义十分重大[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肠瘘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取得了较佳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诊治的24例肠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在29-68岁之间,病程均在术后2-14天。根据患者肠瘘的发病原因有胃十二指肠吻合口瘘8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4例,结核性肠梗阻术后2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口瘘2例,医源性结肠瘘4例[3]。所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肠瘘,排除有严重心肺肝肾等基础疾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病情监测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神志,有无水钠潴留以及脱水的临床表现,记录24小时出入量,密切注意尿路变化。
2.1.2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肠瘘患者肠内容物经瘘道流失,患者极易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应每天测定血清电解质,指导临床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与此同时加强引流,并适当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4]。
2.1.3营养支持
肠瘘一经确诊,在患者生命体征及内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应争取早期应用肠外营养,使用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生长抑素、质子泵抑制持续1-2周。当肠瘘处引流液每日不超过100ml时,即停用生长抑素,使用生长激素持续10天左右。随着评估患者的肠道情况,逐步过渡到场内营养。进行肠外营养的过程中需每周监测肝肾功能至少1次,每天测血糖4-6次,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测定,明天病情。
2.2肠外营养液的配制
肠外营养液配制前,应检查用药的合理性,核对好患者的药品类型、数量以及有效期等,确认后再行配制。由本科室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配制,具体步骤为:将胰岛素、微量元素、磷酸盐等加入葡萄糖或氨基酸液中,然后将混合了多种添加剂的氨基酸或葡萄糖液,通过三通路加入到3L静脉营养输液袋中。将其他安瓿的药液加入空瓶内,抽取脂溶性维生素、水溶生维生素加入脂肪乳剂中,最后将脂肪乳剂加入营养输液袋中,轻轻摇匀。配制完成后进行排气、封管,在输液袋上贴身表明有病区、床号、姓名以及营养液成分、配制日期的标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注意配制的过程要紧凑,配制完成后要观察是否有沉淀,并检查营养袋是否渗漏,并保证在室温下 24 h 内匀速输完[5]。
2.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测定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白蛋白水平以及钾离子水平,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的疗效。
3 结果
所选2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肠道引流液逐渐减少,瘘口逐渐缩小。患者逐步过渡到可以适量流质饮食。其中13例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肠外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瘘口缩小,肠瘘自行愈合;5例患者实施肠瘘堵塞后愈合;6例患者经过肠外营养治疗后整个病情好转,营养状态良好,后期行手术治疗肠瘘达到治愈。所有24例患者平均住院34体内,单纯应用肠外营养的平均时间为24天,随后实施肠内外营养联合应用给予营养支持。其中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以及钾离子浓度比较,显示治疗后各指标明显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血红蛋白(g/L) 78.3±14.2 98.1±16.1
血浆白蛋白(g/L)31.2±9.2 42.6±10.5
钾离子(mmol/L)2.60±0.823.86±1.25
4 讨论
肠瘘患者主要出现机体内环境失衡、感染、营养障碍、以及器官衰竭等病理生理改变。营养不良在肠瘘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55%-90%,主要是因为肠液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肠液经由肠瘘流失后可导致患者营养状态恶化,进而出现恶液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肠瘘患者的治愈与其营养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引流及控制感染的基础治疗上,重视营养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6]。
肠外营养适用于肠瘘的任何阶段,肠瘘患者早期及合并腹腔感染时,患者肠道功能极差,不能经肠道供给营养,肠外营养是唯一的营养手段,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愈率与生存率。肠外营养在肠瘘中的应用主要考虑以下优点:肠外营养补充水电解质较为方便,当内环境发生紊乱后容易纠正;肠外营养的实施,能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便于后续进行择期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肠外营养中营养物质通过静脉吸收,不经过胃肠道减少粘液的分泌,自然生成的肠液量减少,丢失量减少,亦易于控制感染,促进肠道瘘口愈合。肠外营养实施前,需明确用药的合理性,测量患者的具体能力消耗和营养底物氧化率。按1.1- 1.2能力消耗供给非蛋白质热量,按1.5- 2.5g/kg?d供给蛋白质或按1.2- 1.3 能力消耗及营养底物氧化率供给糖、脂肪和蛋白质。若患者能力消耗和营养底物氧化率无法具体测量,则按104.6-106.4 kJ/kg?d供给非蛋白质热量,糖脂比为6∶ 4至4∶6进行给予[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所选2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3例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肠外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瘘口缩小,肠瘘自行愈合;5例患者实施肠瘘堵塞后愈合;6例患者经过肠外营养治疗后整个病情好转,营养状态良好,后期行手术治疗肠瘘达到治愈。其中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以及钾离子浓度比较,显示治疗后各指标明显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提示肠外营养在肠瘘治疗中的有效性,可以使大部分肠瘘患者经非手术治疗疗效。
肠瘘是普外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在早期诊断后,经过引流、控制感染、稳定内环境后,加上适当的肠外营养能明显改善病情,积极防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较佳的疗效。大部分患者均能通过治疗慢慢自愈,少数患者需进一步行确定性手术。
参考文献
[1]高岩,徐淑云,李大艳.肠内外营养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1,07:52-53.
[2]陈存荣,邹志强,吴文伟,翁钦永.两种全肠外营养在重症肠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0,11:194-195.
[3]冯敏,张鹏,朱欢,顾平.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肠外营养液治疗重症肠瘘24例临床评价[J].中国药业,2015,07:36-37.
[4]徐方.针对胃肠瘘患者普外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31:115-116.
[5]唐夏玉.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肠外瘘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2,36:220-221.
[6]高超.腹部手术后肠外瘘25例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3.
[7]周鹏,耿小平,赵红川,赵义军,王国斌,张志功,谢坤,周大臣.早期肠内营养(<72h)与全肠外营养在SAP治疗中的价值评估:荟萃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3,01:34-39.
廖剑 男,四川汉源,汉 1978-10-29 大学本科 主治医师,外科ICU副主任 研究方向:胃肠
论文作者:廖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患者论文; 营养论文; 病情论文; 白蛋白论文; 肠道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疗效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