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青年道德培育之法
王宇航 王 西
【摘要】 新媒体时代,部分青年道德失范:漠视道德现象,道德情感趋于麻木;亲友关系疏离,与道德环境脱节;沉浸舆论“狂欢”,炮制和传播消极信息;思想功利,理想信念弱化。对此,要从舆论引导、资源挖掘、网络监管、文化治理入手,加强对青年的道德培育。
【关键词】 青年 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
与社交条件,增强了青年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然而新媒体的不断壮大也加速了社会道德伦理的变迁,使社会领域的复杂道德现象在微博、微信等平台集中涌现,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媒体对青年道德培育有着积极影响
丰富青年道德认知及体验。青年是新媒体平台中最为活跃的群体。青年的道德标准与认知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新媒体的话语交织中,青年迅速吸纳来自外部的知识文化及道德伦理信息,正向的道德引导对青年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媒体平台,大量社会道德现象得以在公开社交媒体中进行讨论,权威媒体对道德现象的理性分析及评价,有利于青年对道德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对道德争议加以自主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青年的道德体验,有利于塑造青年正确的道德观。
鼓励青年开展道德实践。道德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伦理标准,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得以体现。新媒体各大平台发起的道德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无疑为青年开展道德实践提供了良好机会。例如,人民网组织的以树立关爱好人、好人好报为价值导向的道德实践活动,吸引了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使青年获得了良好的道德熏陶,形成了对家庭道德、公共美德、职业道德及网络道德的深刻认识。与此同时,新媒体便捷的互动交流条件,也使青年通过评论、发帖等形式,更加直接地参与到道德问题的探讨中,以视频、音频及文字等形式,发表道德主张,提升了青年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热情。
强化青年的平等意识。平等意识是形成正确道德观的基础,正是在平等意识的引导下,青年才能从客观、公正的视角去审视道德问题。新媒体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青年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发表道德主张,展现个人智慧成果。青年通过参与社会道德调查、道德公益活动等,体现自我道德价值,有利于青年在具备平等意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历史文化名城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理条件、政治军事地位、经济发展。一定的历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上展开的,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地理条件,包括山川形胜、水陆交通、土壤气候等。政治军事地位影响城市的等级和规模,城市规模的大小往往同城市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政治地位的升降通常也意味着城市的盛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因素是内在的动力。文化昌明之区,必是繁荣富庶之地。历史文化名城尽管兴衰殊途,但都必然有过一时或数代之盛,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积累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新媒体时代,青年道德失范的具体表征
沉浸舆论“狂欢”,炮制和传播消极信息。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传播降低了人们信息获取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泛娱乐化”潮流下,部分人乐此不疲地传播“劲爆”言论,助推形成了舆论的新媒体“狂欢”。乐于追求新鲜事物的青年,容易陷入舆论漩涡。受不良网络行为的干扰,个别青年助推“网络暴力”,甚至歪曲道德事实,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推手,不仅不利于其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破坏了新媒体运行秩序。
亲友关系疏离,与现实道德环境脱节。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社会关系。在新媒体平台中,隐蔽的身份、虚拟的角色使青年的虚拟社交缺少现实道德责任的约束,网络游戏、购物及交友等丰富的活动耗费了青年大量的时间,个别青年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同时,由于受到网络负面道德言论的影响,部分青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社会求助往往选择避而远之、无动于衷,道德担当与实践能力弱化。
漠视道德现象,道德情感趋于麻木。新媒体作为一种开放平台,其中包含了复杂的“信息碎片”,而道德问题往往成为网络谣言炮制和传播的“重灾区”,可以引发不少消极舆论。部分自媒体及网络“红人”不惜跟风传播谣言、以“爆料”博人眼球,试图通过违背大众道德观的言论来实现自我宣传的目的。而青年社会阅历不足,道德判断能力偏弱,对道德现象缺乏成熟的思考,对真假难辨的网络谣言难以有效甄别。另外,部分消极道德现象,也使青年的道德情感受到了伤害,弱化了青年的道德信任,使部分青年的道德情感趋于冷漠麻木。
发挥媒体传播优势,加强道德舆论引导。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新媒体的灵活性逐步实现统一,为媒体引领道德舆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媒体人需坚持职业道德、严守职业操守,确保信息发布真实、准确。不一味以吸引“眼球”博关注为目的,拒绝采取“标题党”的方式进行文章采编撰写,坚持以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引导网络舆论。要加强对媒体从业者的道德教育,引导自媒体、网络达人、公众人物积极传播正确道德观念,共同净化新媒体道德环境,形成不传谣、不造谣、尊重事实、客观评判的良好道德舆论氛围。同时,媒体要自觉肩负起青年道德教育的社会责任,为青年参与道德实践提供机会,以健康积极的舆论导向,培育青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道德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道德哲学,其中关于家风文化、社会责任、道德伦理、理想信念等内容,是青年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道德元素,引导新时代青年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使青年体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情操,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接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熏陶。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释当下的道德现象,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融合发展,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道德情怀。
从舆论引导、资源挖掘、网络监管、文化治理入手,强化青年道德培育
思想功利,理想信念弱化。新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使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日益模糊。近年来,夹杂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思想的外来文化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使人们对道德的质朴认知出现了嬗变。在这些不良思想的干扰下,部分青年道德审美扭曲,理想信念弱化,价值观念错位。
在实际电路中,可配置缓冲器的数量是有限制的,为了实现一个合理的良率提升,插入延迟缓冲器的方法可以描述为:选择一定数量的触发器,在其周围插入尽可能少的可配置缓冲器以提高芯片的良率,并保证面积损耗最小.
图3和图4分别为冶金渣胶凝材料和水泥固铅试样的XRD图谱。其中A0和B0分别代表未掺入含铅溶液的试样。
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建立有害信息防控网。道德的发展要以制度约束为保障。需加强新媒体法律体系建设,为青年的网络言行提供具体的规范与参照,引导青年加强道德自律。要重点整治网络造谣、传谣,以健全的法律体系形成对新媒体造谣传谣行为的威慑力。加强新媒体信息监管技术创新,提高新媒体违法行为的监管效力。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舆情监控及舆情危机预警机制,将新媒体监管贯穿于道德舆情的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及平息期。加强互联网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多方协同、密切互动、高效交流的互联网监管体系,净化新媒体道德环境。
我国拥有广袤的农村区域,农村面积占据了国土的绝大多数。和城市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农村教育教学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到教学资源的配备,到教育教学的环境,到社会的关注程度,农村都远远不及城市。为了大力推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国家已经投入了更大力度,在农村幼儿园及中小学加大了投资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一名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应当不等不靠,积极创新,广泛利用农村极为普遍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材料,组织幼儿开展更加具有农村乡土特色的区域活动,降低材料的成本,提高区域活动的效率,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抢进的助推力量。
治理低俗文化,培育青年道德情操。近年来,新媒体环境得到了有效净化,然而仍有部分低俗内容变换形式向青年输出,对青年道德素养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需在源头上加强对文化出版物的审查,各大直播平台、视频平台及购物平台要坚持扮演好“把关者”的角色,加强对新媒体文化内容的审核。需高度强调新媒体的文化引导责任,以关心和爱护青年为出发点,以净化新媒体道德环境为己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文化的蓬勃发展。鼓励青年积极开展道德实践,使新时代青年成为新媒体道德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
【参考文献】
①高凤敏、沈大光:《青年道德榜样情结的养成》,《人民论坛》,2019年第13期。
②宋来:《当代青年网络文明素养的现状审视与提升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
(作者分别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域中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CKS053)和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课题“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9UIBE09)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祥峰
标签:青年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网络道德论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