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西柳州545000)
【摘要】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35例,采取短时多次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对照组为91.43%(32/35),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d后、治疗3d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7/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43%(25/35),P<0.05。结论 间歇性与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均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但间歇性照射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持续性蓝光照射;间歇性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2-0274-02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是由于新生儿每日的红细胞代偿性增加及过多的红细胞破坏、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肝肠循环排泄胆红素能力弱等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并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与巩膜等器官和组织的黄染,若治疗不及时,会使新生儿大脑产生神经毒性,造成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引发新生儿死亡[1-2]。临床上主要采用蓝光照射、药物和换血等治疗方法,蓝光照射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血液中未结合的胆红素水平,不同照射方法疗效会有一定的差别[3]。本研究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探讨不同蓝光照射治疗方法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皮测胆红素值、肝功能检测血清胆红素值、临床表现诊断为新生儿黄疸,Apgar评分≥8分;排除标准:遗传性或阻塞性黄疸,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者,胎膜早破、严重新生儿溶血者,有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男19例,女16例,日龄1-17d,平均(6.15±3.49)d,体重2.41-3.62kg,平均(3.21±1.39)kg,孕周36-41周,平均(39.58±2.43)周;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日龄1-18d,平均(6.22±3.37)d,体重2.42-3.65kg,平均(3.23±1.41)kg,孕周36-41周,平均(39.65±2.51)周;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营养支持、补液、保温、纠正酸中毒、口服益生菌等常规治疗,有感染症状的患儿给予抗感染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患儿裸体后置入蓝光箱中,温度保持在30-33℃,湿度控制在55-65%,蓝光波长425-475nm。患儿眼睛戴黑色眼罩,会阴部位用黑色棉尿布保护,确保蓝光均匀照射患儿全身,灯光距离患儿控制在20-25cm内,照射时间持续20h,停止4h后继续照射,持续照射治疗3d。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短时多次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每日照射2次,每次8h,2次照射之间暂停8h,连续照射治疗3d,其余照射参数设置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儿皮肤及黏膜黄疸褪去,症状全部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有效:患儿全身皮肤及黏膜黄染程度降低,仅有轻微黄染现象,症状明显减轻,血清但红素水平有大幅下降,但仍未恢复正常;无效:患儿黄疸、症状、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无改善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显效17例(48.56%),有效17例(48.56%),无效1例(2.86%),对照组为91.43%(32/35),显效15例(42.86%),有效17例(48.56%),无效3例(8.57%),无明显差异(=1.001,P=0.317)。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d后、治疗3d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7/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43%(25/3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数可以自然消退,但由于新生儿各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病理性黄疸时血清胆红素过高,可能会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性损伤,进而引发核黄疸,严重时会导致新生儿死亡[4]。因此,新生儿出现黄疸相关的临床表现时,要及时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在确诊为病理性黄疸时,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黄疸患儿体内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肝脏内Y蛋白含量较低,因此,新生儿结合性胆红素排泄能力不足,胆红素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仅为成从的1-2%[5]。蓝光照射是新生儿黄疸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蓝光会对未结合的脂溶性胆红素IXaZ产生作用,使其快速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IXaE,经由胆汁排入肠道中,或经尿、汗水排出体外,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避免黄疸可能会引发的各种并发症[6]。持续性蓝光照射是传统的蓝光照射方法,本研究表明,持续性、间歇性蓝光照射均对新生儿黄疸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也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效果上相似。但持续性蓝光照射能够引发71.43%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间歇性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0%,差异明显,P<0.05,孟娥等[7]认为该原因可能在蓝光治疗时的光疗反应会随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可能存在一个阈值,超过这一阈值后,再延长照射时间,不仅不会提高光疗反应,可能还会增强光疗对患儿DNA的损害,进而引发更多的不不良反应。刘翼昌等[1]认为,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中,蓝光直接作用于皮肤浅表组织后,分解体表组织中的胆红素,降低胆红素水平,因此,在照射10-12h后就能够发现患儿黄疸症状出现明显的减轻,但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不会有明显的降低,间隔12-14h后,深部胆红素就会向体表组织转移,之后再给予蓝光照射,继续降低体表组织胆红素水平,循环、间歇给予照射,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更高,不仅能够降低持续照射对患儿体温波动、生活环境、生理节奏的长时间干扰与破坏可能所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同时还能够起到治疗黄疸的作用。
综上分析,间歇性与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均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但间歇性照射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刘翼昌,邱文,黄彬,等.探究不同方式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7,23(18):21-23.
[2]韩宇枫.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5):509-511.
[3]付明利,李宏伟.不同蓝光照射方法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6):874-875.
[4]刘伟,辛云.不同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对比[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7):64-65.
[5]韩宇枫.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5):509-511.
[6]谭慧卿,舒蕾,王怡,等.不同方式蓝光治疗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3):19-21.
[7]孟娥,朱彦.不同蓝光照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7):2857-2859.
论文作者:韦廖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黄疸论文; 胆红素论文; 蓝光论文; 新生儿论文; 患儿论文; 血清论文; 水平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