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创作中心理定势的积极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势论文,效应论文,心理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中的心理定势问题,我曾在以往的有关论述中从整体上作过纲要性的分析探讨①。但对其具体而微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以及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艺术家究竟如何对之进行扬弃,克服消极影响,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优化审美心理结构和思维创造功能,进入自由和畅的创作境界,以有力推动创作活动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尚没有作深入明确的论析。对此,笔者想以系列论文的形式作一探索②,在本文中,仅就其对创作活动的积极作用即正面效应作一论证,诚祈能成引玉之砖。
作家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运动、心理情感活动等,既受创作客体、审美对象的影响和制约,又最为内在深刻地受制于创作主体自身的多种主观因素,其中心理定势就是一个重要环节。心理定势作为建立在主体一定状态和模式基础之上,由一系列思维心理活动的反复作用所形成的思维倾向性和心理准备状态,是个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是创作主体整体心理结构、文化心理模式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对未来的心理思维活动虽带有一定的专注性和导向性,但其本身是一种中性状态的存在;只有参与渗入到创作主体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才能最终体现其价值走向,在现实的心理情境中规定其心理力度和思维导向,从而体现出正面效应或负面影响。从整体上看,它对文艺创作活动的作用呈两种走向。当对作家艺术家的心理活动起催发作用,对其灵感萌发、情感运动、创作冲动、表达欲望、语言运用、文本选择、思维过程等起顺向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时,表现为积极效应。其潜能一旦激发,蓄势一旦引爆,便会化作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能量,使创作主体在与创作对象的同构顺向运动中达到高度的契合共鸣;将适合于自己定势范围的审美信息尽快进行艺术加工和整理,形成审美表象,由此进行创造,通过一系列表象运动后组构成审美意象,从而营建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在这种审美选择和艺术加工过程中,其形象塑造、情节组接、主题提炼等,直接受主体心理定势的积极调控。反之,则不然。由于定势经过主体漫长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积累凝聚集储而成,是创作主体人生阅历、知识素养、创作体验、生活经历等各方面综合积淀作用的结果;由于受主体深层的思维方式等内在因素的影响,成之不易,改变更难,一旦形成,便在思维心理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自然选择的规律,其负面效应的顽固性也很强,将会对创作活动起消极的阻滞作用。因而创作主体必须对此不断进行扬弃,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比如,情感体验过程作为文艺创作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特征,它的长期累积和蕴藏,本身是形成心理定势的重要原因,因而对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但由于其情感经验长期囿拘在某一较为定向、固定的心理时空范围内,在其所外射的审美对象、选取的创作题材、包孕的主题旨意等方面,都有较为稳定的倾向性。依乎既定定势的导向作用而进行情感选择,对新的创作客体、审美对象、主题暗示及其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反映,又具有一种距离感、疏远感,一种本能式的拒斥心理,其求新求异的创造意识难占到支配地位。因而创作主体总是努力对之进行突破和超越,求得新的审美创造,在原有心理蓄积的基础上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创作具有新风格、新个性、新审美价值的作品。但往往需要作家艺术家付出更大的努力,作更为艰巨的精神探索,敢于和善于打破原有为心理定势所限框的情感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然而,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从文艺史的推进和文学创作规律的角度言,尽管作家艺术家突破定势的消极作用,引导其正面效应,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这种建立在由原有定势基础上向更高目标的发展,又是必然的,最终不能为主体心理定势所抗拒。因而作家艺术家几乎每部作品的完成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既累积着个人的乃至带人类普遍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又召唤着新的发展趋势;都意味着在承继先前心理素质和创作累积的基础上,对原有风格个性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迈入新的台阶。而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再积累后,又形成新的定势点,形成新的创作模式,力求新的突破。这种往复循环、循序渐进的发展变化过程,正标志着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发展和成熟。也正是通过这种反复的点滴积累,才支撑和推动着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因而说,定势的积极作用,又宛若那引导主体心理日渐发展、步步升迁的既定性阶梯,且随着创作的深化而日益丰富完善。创作主体应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尊重自己的心理定势,充分而恰当地、适度而灵活地发挥其正面效应。在不同的创作环境和主体条件下,对其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注意防止产生创作阻抗,造成片面化倾向。有时可暂将定势存放起来,予以限制。这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是创作主体心理运动变化的必然性阶段。可见,作家艺术家作为一个自我调控的小系统,定势运动与其作为整体存在的思维、情绪、情感、心智结构等各种因素紧相依存,包括多个侧面和层次。既有认识的固化,理性和逻辑的程序十分明显,也有审美想象、联想的既定规范;有社会生活、知识阅历的影响,也有既定的心智结构、心理因素的作用阈限。因而对创作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各种因素互相制约,彼此融合、交混,共同推动审美创造活动。作为全面调控创作主体心理活动的自制系统,主要从整体上表现为创作的自动化状态和超越性,就其积极影响即正面效应来说可作以下分析。
一、从作家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感知和选择看。定势既然是创作主体长期生活积累、知识蓄储和创作经验反复积淀和集聚的结果,一旦形成,便在创作的心理和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预备作用,直接地内在地影响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选择素材、确立创作范围的审美感知活动,影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认识及其所取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影响对材料的选取、提炼和加工改造,即深刻地无形地影响其审美感知及其选择过程,从而制约其思维方式和认知定向。特别是具体影响到对创作客体的确立与选择及其审美价值属性的艺术化符号化生成过程。同一创作对象,同一认识客体,不同的作家艺术家面对同样的人生际遇、生活事件、社会和自然现象,总会选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塑造不同的典型形象、审美意境,且有不同形式的情节结构、主题内容和审美价值。在不同创作主体对题材内容集中点的确立上,往往各自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求得大胆突破和不同程度的创新,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充分体现出不同的创作水平和艺术风格。这便是心理定势的深层导引。同时因受其影响,创作主体对相同或相似的创作客体、表现对象进行主观程度不同、情感注入方式各异、心理营构层次有别的艺术加工,即不同的审美创造和艺术改造,使同一审美客体生成不同的审美价值。这也正是文艺作品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百花齐放的一个主体原因。作家艺术家在审美感知和认识的过程中,虽无法改变创作客体的自然属性,但能通过其主体性感知选择而使之得到不同程度与形式的表现;况且其认识、反映和改造对象世界的目的,恰恰是为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精神欲求,以此激起鉴赏者的心理共鸣,产生审美效应。此时作家艺术家的心理定势作用达到了与接受者同一的程度,是一种高度协调、和谐、共生共振的精神合作过程,实现了对象客体美的内在规定性向体现主体意向、符合定势效应的审美价值属性的转化,实现了最初审美感知向审美认识及其社会化的飞跃,使可能的创作客体向现实的创作对象转化。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定势论要》中,笔者认为心理定势也是体现主体创造性的一种力的“预成图式”,只有实现内在力结构与外物结构的同一,即客观的社会生活等合乎主体的定势结构图式时,才能纳入其创作领域,引起主体的重视并进行审美加工,吸纳同构心理因素,排弃异构的外物刺激。因而创作主体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顺乎定势的导引而进入一种难于自控的状态,以定势作为选择的标准和前提。且由于定势本身是一个运动系统,不断变化发展,呈动态趋势,因而受其导引的创作活动也不断走向深层领域。即使对同一创作客体进行艺术表现,也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对定势不同程度的扬弃,其审美感知的选取内容和视点,其艺术创造情状必有区别,所创造的审美价值也不同,一般呈正向向深层变化发展。可见,创作客体与主体双向构建的最初起点,就在于主体审美感知的定势规定,是它起着先在的预成的优势制约和导向作用。
二、从作家艺术家审美表象的形成到审美意象的营造过程看。创作主体在顺乎定势轨迹广泛感知社会生活之后,必定在心灵世界形成一种建立在知觉经验基础之上、对作用于它的外部事物进行形象反映且能保存在大脑记忆中的清晰生动的审美表象。经过一系列的思维心理活动进行选择、加工、改造。特别是通过联想、想象及初步的概括活动等,调动主体的审美创造力,经由表象运动而向审美意象的生成过渡,把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事实和获得的体验编织为绚丽多彩、意蕴深沉的审美意象。其中主体的定势起着中介和媒体作用。这种认识的转化和情感的加深,是以前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反映,以先前感知经验为前提。先前对事物的认识和记忆所形成的具象,是其根深蒂固的认识基础。逐渐得以固化的意象总保留着事物的主要特性和具体外观,离不开最为深刻的感知经验。可以说,创作主体的表象记忆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表象创造能力,都是沿着主体心理定势的变化轨迹而运动的,与其作为心理规律的定势自我发展程序内在一致。尽管主体对此不断扬弃,但仍与从具象到表象再意象的过程相同。由于定势多具自动生成的性质,其表象的引发也常是不自觉、不规则的。但在向意象转化过程中深受定势的影响,主体创造性更为鲜明。至于以文字符号得以表述的文学形象,转化的每一层次都具心理情感、能量及结构上的承续关系,是其创造力的象征化延伸。创作主体受心理定势的导引,顺理成章地在忘我而超越的境界里最大限度释放创造的能量,其表象为定势所趋动,为情感所包裹,为创作动机所诱导,为定势所挟扶,为主体创造性所推动,其必然结果是更高层次的明晰、生动、形象的意象的凝聚、产生。其中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一)定势激荡灵感思维爆发,诱导直觉思维发展,推进审美想象自由驰骋,对审美意象运动起调控或规范作用。既然审美意象的生成过程与定势密切相关,直接源于定势规限内事物的刺激和触动,那么定势就能深入审美意象活动的深层,伴和其运动的始终。这种调控和规范直接、敏锐、自然而然,省略、简化了主体许多曲折的审美认知过程,好象全不在意,实为深思熟虑后的自如运用;看似以直观方式自动把握事物本质,实则主体多次经验重复与积累后的一种抽象、概括;其艺术表现虽在瞬间,心理准备却基于定势的长期铺垫。
(二)从表象到意象的生成,又常因传统思维方式及情感特征的影响,受一个民族既定文化氛围和艺术传统的作用而具类型化、模式化特征,反映出集体定势的规律,带上社会定势的色彩。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流水意象类、落花伤春意象型、雁意象、古道意象、梅花意象等,就是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与强化意象生成的突出说明。(三)从具体、直观、形象、片断的表象运动而生成清晰、稳定、完整、概括的审美意象,从心理临摹到艺术创造加工,心理定势使审美注意逐步集中到一个中心,有如聚光的焦点,避其纷乱胡思,使其沿一个方向,绕一个中心,有目的有规律地运动,缩短心理创造历程,舍弃非本质的琐碎材料,简捷直接地实现艺术思维的转换。(四)正是其表象信息触发主体头脑中早先贮存的各种素材和体验认识,通过联想、想象、回忆等,将现实的感受和积贮的既有认识融为一炉,以养育创造传神显真的审美意象,这是表象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直观走向概括的必由之路。(五)表象运动在各种具体构思活动中,其形式和效果因人因情因境而异,个性特征鲜明,正是心理定势通过不同的构建形式使之进一步获得意义蕴含,催发艺术表达的冲动。表象即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因客体刺激而留存于主体心理或大脑中的印痕,往往是心理定势得以累积和发展的一个具体步骤,是定势求得深化发展的运动形式片断;而一旦固定,便成为基本的思维、心理材料,通过有目的的分解组合而与新输入的审美信息融汇为创作意象。可见表象从产生起便与定势有不解之缘,彼此作用;表象是易变的多维的,而意象初具内稳定状态,在两者的转化中,定势是直接的集聚力和导向者,且不同的定势导致相异的表象运动趋向,借助定势的相关或相通,生成不同的意象,以此构筑不同的艺术形象,规范整体创作蓝图,并内化为主体相对固定的心理结构形式,以此体品过去,又不断地召唤创作未来。总之,心理定势是表象运动的根基,是向意象生成的内在铺垫和驱力。整个创作活动也因此而呈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使其心理思维活动具有顽强的活力和巨大的创造性。
三、从艺术表达包括文体选择、创作方法、思维因素等方面看。审美意象酝酿成熟,必使作家艺术家产生一种无可遏止的、为创作冲动所推动的表达欲望,要求以适当形式表达内容,以恰切的内容充实完善形式。创作主体在长期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中,不可能没有获得自己所熟悉的已成习惯的形式框架,不可能没有养育一种构造艺术形式的动力。因而受先在经验的影响,往往对某一表达形式有一种偏爱。因心理化的优势选择手段。而在不断更新与重构的心理思维活动中,这种对形式的要求与呼唤也最为强烈,特别是在每一思维运作、内容选取的转接点,均会默默契合于某种形式因素。这样,作家艺术家在叙述表达上便具有受定势调控的自主性、优先性;且因其主体调节功能的作用,而合乎审美原则及真善美规律,通过文本形式的选择以实现从生活美向艺术美的转化,其中许多具体创作环节和活动细节,都能体现主体定势的优先作用与制约性以及主体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特有组织功能。形式中所灌注的内容是受定势筛滤过的;使得内容有所附丽的形式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也受主体先在定势因素规范,仍浸润和渗透出主体鲜明个性特征,是承袭其定势影响的创造性转化。作家艺术家与众不同的文本选择程序,非一日三天所能形成,有着较为长期的尝试探索与创作积累过程,与他所处文化氛围的影响、文学传统的制约及创作背景的熏陶等密不可分。因而在其神经联络网路系统和思维心理活动中,开通了文本模式选择的自动性通路,喜欢小说、散文抑或诗歌,喜欢叙事的或抒情的,喜欢长的或短的,均属不可重复的文本选择,是否注入了先天因素,难以预知,但更多的,则为后天所培养造就。主体在某一文本领域最为娴熟顺手,最易发挥其创作潜力和写作技巧,最能体现其风格特征和创作个性,不可谓不是定势使然;形式一旦在思维心理流程中积淀为一种固定因素,为其所吸引和沉入,便根深蒂固地影响创作,不可易变,且对以后的创作有重要影响。这种文本选择又可固化形成新的定势。主体的创作也因此而在形式上不断更新。当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可有多种使自己游刃有余的驾驭十分顺手的文本表达方式。这种“多面手”对定势的突破往往更为有力,更具综合表达创造力。而每一相同的文本形式,不同的作家艺术家或同一作家艺术家在不同创作时期又有大相异趣的创作方法,往往以不同形式表达创作意向。这种形式虽千差万别,但仍是有意味的,深蕴创作主体的心理定势内涵,主体意向较为明显。为最为便捷明了正确地表达创作意图,语言运作本身便是一种主体性的文化选择,心理因素是重要内容,心理定势的变化,能促进表达形式、创作方法的发展。每次具体的创作活动,作家艺术家对审美意象进行选取、酝酿、养育,物化新形象,构设新文本,自然不断地提高自身审美感受力,形成、归纳、总结创造经验与成果,无意识地反馈和沉积、团聚、凝集于主体创作心态与艺术思维方式之中,并逐步向文本表达形式因素方面转化,从而推动定势点的运动与迁移,反过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不断开拓、深化和升华。内容变化的深度、广度和频度标志着定势点的运动,而通过创作实践固化于形式之中的种种心理要素,也是心理定势变化的映照。可见,文本形式、创作方法并不仅仅是外在因素。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文风,每人有每人的艺术表达方式,其中便烙下了主体的心理定势,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心理外化象征过程;其中定势的渗透浸润,默默地催生出棵棵艺术的新苗,甚至还可进一步上升到艺术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层次。一个作家艺术家成熟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娴熟的创作个性的养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运动过程,与作家艺术家的人格心理运动互相依赖、紧密结合,其中,就与心理定势的调动、发展和适应性转变密切相关,呈同步运动趋向。当然,在风格与个性表现上也有定势点的沉积问题。
四、从心理定势对创作主体整个心理过程的其他种种影响看。首先,心理定势使创作主体能在受强烈审美冲动和创作激情支配左右的情绪条件下,尽管无比兴奋且不时闪烁难以言喻的艺术幻觉,仍能环绕受定势所框限的既定创作蓝图这个中心,自觉而又自由地沿着自我的既定自动状态,在心理逻辑和思维规则上前后相一致,在情感驾驭程序上保持热中有冷的理智头脑,不偏离作品主题,不倒置题材轻重;在创作心态上支撑主体维持冲动中的平衡,激奋中的平静,使作品主题及文本结构前后一致。其次,及时催促提醒作家艺术家有序地组接生活中美的散点,围绕审美心理定势中心而从零散走向系统,将无序化为有序,从直观步入理性。既能从平凡中见出美来,又可将呈示闪现于主体心目中大量常见的生活表象,在记忆中得到强化,为定势所沟通、扭结,所聚集、粘联,所系统化、概括化和典型化。第三,美的现象的视听直观感受,沿着定势的指引较为直捷和快迅地向审美认识阶段转化,确立审美情感基调,转入自由自觉的创作过程,并以定势为圆点调动其他心理因素,其体验也具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内涵。通过积极的发现、选择和提炼概括,按定势的心理规程和需要取舍客观生活现象,深刻把握其本质。第四,萌动、开启创作动机,激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直接性审美触媒,乃是与主体心理定势、体验积累与体验深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因被与之相关的生活情景所触发而诱导创造性审美思维机制得以充分地展示。第五,定势的导向常使主体进入一种最为熟悉的审美创作思维状态,感同身受,实现审美超越。在这种忘我的高度融和的创作状态中,主体进入高峰体验时刻,其心理定势不自觉地表现为一种无意识行为,表现为一种始料未及的近乎本能式的自动化操作程序,一种娴熟自如、 运筹脑际、活动便利的习惯性创作行为。须特别指出的是,定势的这种作用具有“推进”创作与“阻滞”文思的二重性质,既能顺化又有逆反。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当心理定势内容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人类生活的本质特征相吻合时,便会转化为创作驱力;当表现为一种落后与偏激时,便会成为阻力,难有突破性的进展,难于超越前主体在创作经验。第六,尽管心理定势与创作主体的无意识心理有密切联系,但究其实,并非全能以无意识替代定势。心理定势所蕴涵的创作潜能并非全由无意识支配,而是主体经验与认识等多次重复之后的综合相加,从本质上讲是存诸于大脑中的一种心理积淀,理性色彩较浓。只是其理性意识的成分由于高度浓缩和十分隐秘,常使主体在表面上处于一种非自觉的理性色彩弱化的境界,其显意识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心理定势吸收和包裹着无意识成分,但在每一个相对静止的定势点上不断走向发展,靠拢主体,实现认识更新,引导其创作之旅。文艺创作中的认知无意识、审美无意识,其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创作的前期特别是创作动机萌发之初,心理定势则起了承继性的转化作用,创作无意识常倚沿定势的动力作用。
五、从心理定势与创作原动力的角度分析。关于文学创作中原动力的问题,学术界有争议,但不管怎样,离不开对个体与种族心理奥妙的研究,离不开对集体无意识的探索,离不开对个体因素及种种复杂的需要与欲求的分析,因而也深受个体定势与群体定势的影响。既然心理定势的形成与人类先在的知识系统密切相关,受人类整体人文环境的熏陶,无论是历时的还是共时的;又表现为人类心理结构与情感发展的普遍性积淀,且受人类原初观念、共通心态的内在影响,因而综合于创作主体个人身上,便成为创作原动力的重要原由,直接引发创作动机,推动创作过程,调节创作激情,并以此为阶梯不断走向超越,超越自身,超越族类。可见,心理定势作为内驱力,是一种创作的潜在能量,是支撑主体坚韧不拔的创作意志,体现至高至达的个体地位及推动自我实现与人格完善的直接性原因。首先,人类长期艺术需要的积累、个体承袭族类心理活动而成的心理图式的反复,是维持创作恒久性与持续性的定势原因。以此不断唤起主体的创作潜能与表达欲望,充分调动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求得创作主体本质力量在文本形态中的延伸。且定势从心理动力上规范引导指点了主体艺术思维的方向和范围。定势契合点的寻找,常将主体推到一种忘我的极致状态之中。其次,依乎此,定势作为推动力,常使文艺创作进入自动化状态。定势既然是一种力的“预成图式”,是一种固化和聚集于心理思维活动中的“逻辑的格”,具有生理学、神经学的依据,是一种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即动力定型,那么在经过多种综合作用后,它对创作活动的引导就具有自动化的特性。特别是对客体作用于大脑的反复刺激,会给神经通路烙下记忆和思维的深刻痕迹,形成较稳固的神经联系通道,有如习惯成自然的惯性作用,对客体刺激源具有自动吸纳作用和强化功能,在无形之中以不自觉的方式反作用于主体,赋予一种神奇的力量,文句自然流出并闪烁思想的灿烂火花。正因心理定势具有“自发”的倾向,甚至本能的趋势,一旦在创作活动中发挥自身独立的效能,但会急切地呼求着,渴望寻找自己特定的活动对象和表达内容,驶向自由的创造境界。同时,创作主体通过对输入信息的不断改组、重构,对所设意象进一步加工,从而扬弃定势,走向突破。在突破的基础上,主体的思维创选功能得到优化,其自动化性质更为明显,这就是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不断走向成熟,风格个性日趋完美鲜明的原因。而在每次具体的创作实践,每一具体的创作环节中,主体之所以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八方,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古今多种事、各种人,源源不断地奔涌笔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定势对外界刺激的完全契合而导致的思维自动化,表达自动化,使主体进入角色,拥有一片纯朴的赤子之心。这种状态可谓是定势作用的最高境界。这种自动化的创作驱使也完全是一种主体原动力的驱使。
总之,心理定势作为创作主体个人因素中的重要分子,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应作多方面的深入系统考察。本文的分析,只局限于积极效应中最为主要的方面。
注释:
① 参见拙文:《文学创作中的心理定势论要》,《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