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式研究论文_兰艳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观察研究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择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接诊的5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8例予以常规护理,B组31例予以全面干预护理,就组间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B组患者优于A组(P<0.05)。结论:对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全面的干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护理措施

颅内动脉瘤是指存在于脑动脉血管壁上的局部性异常扩大瘤状膨出,主要好发部位是Willis环动脉分叉处。该种疾病的发生易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患者会出现头部剧烈疼痛,有时会伴有精神障碍,有严重的意识丧失,同时本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该种手术治疗具有并发症少、创伤轻等优势。但其毕竟是手术操作,因此临床护理工作的好坏对于预后良好与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我院对近期内接诊的3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了全面的干预护理,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接诊的5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入选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37岁到77岁不等,平均年龄(62.3±3.6)岁;全部患者均于介入术前行影像学MRI检查确诊,其中单发动脉瘤45例、双发动脉瘤12例、三发动脉瘤2例;患者临床表现,其中43例患者出现突发性剧烈头痛,10例出现意识障碍、6例出现头昏、呕吐;参照Hunt-Hess分级,其中I级11例、II级39例、III级6例、IV及3例。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8例、B组31例,组间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手术方法: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于右侧股动脉穿刺后置入6F导管鞘,将引导管置入患者颈内动脉,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置入患者动脉瘤中,根据患者动脉瘤大小、形态等情况,合理选择大小、型号适宜的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有效栓塞,对较宽的动脉瘤可选择支架或球囊辅助栓塞。

1.3护理措施:对A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予以患者安静、整洁、舒适的病室环境;控制病室内温湿度适宜;限制患者家属探视;予以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等。B组患者实施全面的干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病情观察:动脉瘤二次破裂风险会大幅度增加,临床护理人员应避免一切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要保持患者血压平稳[2]。同时对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心律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为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可予以患者低流量氧气吸入。同时予以患者扩血管药物及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以保证脑细胞氧的供给。对出现瞳孔扩大、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动脉瘤破裂可能并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

1.3.2心理护理: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措施,多数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情况不了解,因此护理人员需详细对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相关操作、注意事项、预后等情况,以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并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支持,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3]。

1.3.3手术配合: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嘱患者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同时做好手术器械的相关准备工作,以保证手术顺利开展。患者入室后,护理人员应辅助患者摆放好体位,并妥善固定头部,并叮嘱患者在造影过程中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动脉加压袋情况,注意控制压力维持400mmHg左右。手术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保持患者血压趋于平稳,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1.3.4术后护理:术后要求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并将患者床头抬高15-30°,同时予以患者吸氧等对症处理。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对出现异常者应及时的告知医师并配合医师进行相应处理。此外,做好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工作[4],如血管痉挛,由于动脉瘤破裂,血流会进入蛛网膜下腔,血管易产生致使血管收缩的物质导致血管痉挛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遵照医嘱予以尼莫地平治疗,以缓解痉挛的发生。

1.4效果评价:采取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其中5分表示恢复良好但存在轻度缺陷,4分表示轻度残疾但可独立生活,3分表示重度残疾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2分表示植物生存,1分表示死亡。

1.5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B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A组(P<0.05),详见表1。

注:与A组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血管壁上局部持久存在的膨出,主要好发于Willis环动脉分叉处,仅有外膜和中膜组成的薄壁。颅内动脉瘤易发生破裂,破裂后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5]。既往对于本病的治疗多采取保守治疗,但死亡率较高,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治疗形式,是一种微创术式,具有手术创伤轻、恢复快等优势。尽管如此,介入治疗毕竟是手术操作,其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加之颅内动脉瘤患者多为老年人群,此类人群生理功能低下,基础疾病较多,这也会对预后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予以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良好的护理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此次我院对31例患者实施了全面的干预护理,对比实施常规护理的28例患者,其预后效果更佳。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对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全面的干预护理,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菊华.老年患者颅内破了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4):2243-2245.

[2]邱鹏.70岁以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J].吉林大学,2010,3(1):6-9.

[3]洪景芳,王守森,刘峥,等.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12):543-545.

[4]梁恩,谢锡忠,刘智华,等.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6):103-104.

[5]哈文波,崔立山,宿鹏飞,等.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栓塞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8):1043-1045.

论文作者:兰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式研究论文_兰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