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_台湾经济论文

跨世纪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_台湾经济论文

两岸经贸关系跨世纪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两岸论文,跨世纪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岸经贸关系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相互依存度逐步提高。如台湾对祖国大陆的直接投资从1990年2.22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88.44亿美元。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比重从1985年的3.21%提高到1994年的15.13%。据台湾“财政部”的数字,1996年台湾贸易出超147亿美元,而对大陆市场就出超了251亿美元。换言之,如果没有祖国大陆市场,台湾1996年对外贸易将出现104亿美元的逆差。据此,台湾“财政部”特别指出,大陆市场(包括香港)已经取代美国,首次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李登辉为争取在政治上实现“对等政治实体”地位,在经济上欲确保“安全距离”,提出“亚太营运中心以大陆为腹地的论调必须修正”,意欲对两岸经贸关系降温。最近台湾内部经营环境恶化,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的发展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李登辉提出的“亚太营运中心不以大陆为腹地”,放弃最具潜力的大陆市场,南下北上投资,逆世界经济潮流而动,毕竟是下策,是不可能长久执行的。在当今世界以经济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环境中,共同利益的吸引,国际竞争的压力,经济利益的驱动,终将使两岸经贸关系恢复正常。现在两岸长远规划均已公布,很有必要分析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协调两岸长远规划以有利于两岸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的实现。

一、从产业分工角度看两岸经济的互补合作前景

尽管过去10多年来两岸经贸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双方的发展潜力仍有待于进一步发掘,这种经贸关系的规模、性质和形式还可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主要由于两岸经济蕴含着巨大的互补性。台湾的优势在于技术、资金、管理、营销方面,但资金和技术必须与资源、原材料、劳动力、市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创造出巨额财富;而台湾所需要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正是祖国大陆可以提供的。祖国大陆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争相进入。台湾有识之士提出,台湾经济今后的发展以祖国大陆为腹地,确实是明智之见。以祖国大陆为腹地不但是以经济的互补性为条件的,而且是以地缘、民族、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为基础的,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经贸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下面从贸易、投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看两岸产业分工潜力:

(一)由投资带动的互补性贸易将长期存在

近年,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主要集中在电机、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塑胶及其制品、人造纤维及工业用纺织品等,占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总额的50%以上;而祖国大陆对台湾出口则以钢铁、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矿物燃料、石油等为主。台湾生产的产品居于高、中档次,附加值高;祖国大陆生产的产品属于中、低档次,附加值较低。从产品生产看,祖国大陆还处在少品种、单一化、长周期、大批量的阶段;台湾则进入了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阶段,两岸产品的互补性较大。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的产品有很大部分是由投资带动的,祖国大陆台商有近70%的机器设备来自台湾。尽管目前两岸的技术差距在缩小,但由于大陆地域广阔,各地区产业发展很不平衡;近几年祖国大陆一些沿海地区加工工业发展迅速,也许与台湾产业的互补面缩小,但祖国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这种以投资带动的互补性分工、互补性贸易仍能长期存在。

(二)生产要素优势的互补为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提供了广阔前景

迄今为止,台商到祖国大陆的投资主要涉及以下六种类型:劳动密集型、环境利用型、土地开发型、市场占领型、技术合作型和天然资源开发型,这些投资类型反映了两岸各自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台湾土地、劳工、环保等成本高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低附加值产业优势逐渐消失。随着近年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加快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祖国大陆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原材料、领先的基础科技、富余的劳动力、低廉的地价和潜在的市场正是台湾经济发展所欠缺的;而台湾所拥有的充足资金、较先进的技术、经营管理能力和从事国际运作的经验是祖国大陆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优势的互补是两岸产业合作的基础。如台湾方面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大部分天然资源,特别是以煤炭、石油及重化工业原料,相当一部分可从祖国大陆方面获得;台湾发达的农业,可以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为祖国大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做出贡献。

(三)两岸产业结构、制造业结构及某些产业发展速度上的差距,也为两岸产业的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机会,有利于两岸贸易从部门间贸易发展到部门内贸易,有利于两岸由垂直型分工发展到水平型分工。

经过多年发展,台湾产业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首先,台湾服务业已成为台湾经济的主导产业,台湾服务业不但增长快,而且对整个经济贡献最大。1994年台湾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5%、37.4%和59.1%。其次,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的主力,1994年重化工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3.4%,其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为69.2%。从工业部门看,台湾的电机和电子业呈上升趋势。从行业发展速度而言,台湾发展较快的为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运输工业制造修配业、电力及电子机械业等。祖国大陆产业结构则以工业比重最大,发展最快。1995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49%和33%。就工业部门看,祖国大陆机械和纺织业的产值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从部门发展速度看,祖国大陆以医学工业、化学纤维、日用化学等部门增长较快。三大产业及工业部门内部增长速度的不同,为两岸发展互补性产业开辟了广阔天地。

二、从两岸长远规划看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

(一)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大于竞争

1995年祖国大陆制订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提出了重点发展的产业,尽管台湾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祖国大陆“九五”及2010年远景规划重点发展的通讯、电子、信息、材料、自动化机械等新兴工业有重叠之处,但双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台湾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台湾拥有较多的投资资金,并利用新竹科技工业园吸引了许多留美的科技人才,且在电子、信息产业部分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已开始接近世界水平,能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从台湾最新的产业关联表的资料分析发现,一方面,近年来属于高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幅度地增长,显示产业结构改善的成效似乎不错;另一方面也发现这些高技术密集产业的快速增长,却需要更多地进口中间原料、机械设备与技术来支持。显然,台湾中间原料与机器设备的进口替代成效不大,产业升级速度还不快,而这些关键部件又是日美等发达国家企业不愿转让的,必须自主开发,这就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以及与高科技幼稚产业发展起步阶段相适应的市场。祖国大陆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于拥有大量优秀的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广阔的市场,并在某些尖端领域的成果居于国际前列,但祖国大陆缺乏科技经费,企业缺少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两岸企业在西方跨国公司竞争的夹缝中,只有携手合作,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在高科技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两岸在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可能性远高于相互竞争。如两岸首次共同投资合作开发了亚太光缆网络系统,以及台湾润泰集团、中华开发信托公司与大陆亚太通讯卫星公司合资,成功发射“亚太一号”通讯卫星等,都表明了两岸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合作大有潜力。

(二)产业转移,可促进两岸生产分工和协作

大陆“九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开发中西部,缩小东西部的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当前面对的主要经济问题,但开发中西部,仍感资金、技术等不足。台湾目前由于岛内工资、环保费用和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渐丧失,就有将这部分产业转移出来的需要。台湾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祖国大陆东部沿海可能失去吸引力,但在中西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台湾转移出来的产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力,这些中小企业家因同语种、同文化易于跨海峡经营;而中西部在发展之初,也较适合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以减轻中西部人口、就业压力。如果我们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投资环境,对台商适当开放内销市场,台湾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中西部充足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就地生产和销售,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同时台湾产业转移到祖国大陆中西部,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可以促进彼此的生产分工和协作,从而化解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压力。

(三)进一步开放,为两岸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

到2010年前,大陆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服务领域将进一步对外开放。能源、交通、原材料、高技术等领域既是大陆投资重点,又是吸引外资的重点。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美国和西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欧和南、北美洲,而日本一方面本身经济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害怕中国的发展,不愿大量投资中国,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东盟。“九七”之后,台资仍将为祖国大陆吸引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些领域进一步开放,将为两岸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如祖国大陆中西部地区以及某些沿海地区,急需建设铁路、公路、高速公路、管道、机场、电站、电力网、通讯网等大型基础设施,为台湾的资金、技术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场所。

(四)“九五”计划的重点战略之一,就是要改造国有企业,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改造国有企业难点在于政企分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缺少现代管理和营销手段。从长远看,台资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民族资本,引进这种特殊形式的民族资本改造国有企业远比引进其他形式外资要好,而且同文化、同语言等背景也为这种跨海峡经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提供了保证。

(五)台湾发展亚太营运中心也为两岸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台湾提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是为防止岛内产业空心化,发展服务业,推动岛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吸引跨国公司将区域营运中心或总部设在台湾,并以台湾为跳板进入亚洲和祖国大陆市场,从而提高其经济地位,增加其政治影响。台湾发展亚太营运中心必须以祖国大陆为腹地,同时这也有利于两岸暨港澳地区优势互补,形成荣辱与共的一体化经济。

1.台湾可能发展成何种功能的营运中心?受经济腹地的限制,一个区域的营运中心只能是一两个,从目前看,东亚营运中心比较成功的是新加坡和香港地区,新加坡的经济腹地主要为东南亚,香港的经济腹地主要为内地。

成立营运中心主要有以下四个条件:区位与经济社会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条件、文化社会条件、居住环境、经济腹地);交通与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包括海陆空运输、电讯、金融服务);生产要素条件(包括科技人才、一般人才、办公用地、一般用地、科技水准、产业基础);法制与行政条件(包括财经法规、行政效率、税制诱因)。从营运中心的功能看,可以分为四大类:1.生产;2.研究与开发;3.行销;4.区域总部。比较台湾地区与新加坡、香港地区的各项条件,台湾在“生产要素条件”方面遥遥领先,但在“交通与通讯”和“法制与行政”两个方面却远远落后,“区位与经济条件”与新加坡、香港地区相差不大。可见目前台湾在建立生产性营运中心方面有优势,在建立其他营运中心方面却不及新加坡和香港地区。

从台湾希望建成制造、海运、空运、金融、通信及传播活动六大中心来看,台湾不与祖国大陆“三通”,其海运、空运中心就不可能建成,通信及传播中心缺少经济腹地也不可能成功。因此台湾目前先致力于发展制造和金融中心。台湾在发展制造中心上有一定优势,但在金融方面,与新加坡、香港地区差距很大,短期内不易改变。从目前状况看,台湾只可能建成六大中心中的制造中心。

如果两岸关系恶化,台湾的经济腹地只能变为东南亚,台湾就要与世界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新加坡竞争,其亚太营运中心设想就会成为泡影。反之如果两岸关系进一步缓和,实现“三通”,那么祖国大陆就为台湾在经济腹地上提供了保证,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为台湾建成多功能的亚太营运中心创造可能。

2.从两岸暨港、澳地区关系分析台湾的“亚太营运中心”。从两岸暨港、澳地区关系看,台湾拥有大量外汇储备,企业拥有对外运作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有一定基础;香港拥有金融服务优势、营销优势、航运优势;祖国大陆则拥有广阔的市场、大量优秀科技人才、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材料。如果台湾致力于发展制造中心,两岸暨港、澳地区就会优势互补;如台湾致力于发展金融中心、转运中心,就会与香港和上海形成竞争关系。但从目前看,台湾在贸易、金融方面不如香港,在转运方面不如香港甚至不如上海,如祖国大陆不与台湾合作,其在金融中心、转运中心方面也难有作为;相反,如两岸暨港、澳地区相互扬长避短,则互补性能相得益彰。

三、协调两岸长远规划,促进“九五”规划实现

在世纪之交时期,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是一个由大、中、小三个不同层次的“三角关系”所组成的新格局。“大三角”指中、日、美,“中三角”指中国、“四小龙”、东盟,“小三角”指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从跨世纪的经济发展看,“小三角”是带有同一主权国家之内的地区性经济合作。对中国来说,最佳战略选择应是:立足“小三角”,争取“中三角”,周旋于“大三角”,这是关于中国处理这一地区经济、政治关系的战略性设想(此观点由黄范章先生在1993年首先提出)。而在“小三角”关系中,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重中之重。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两岸的依存度已有很大提高,但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很有必要制订政策协调两岸的长远规划。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在以市场换技术、资金时,条件大体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台商应优先考虑,台资应被视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民族资本。

(二)大力推进两岸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合作,密切注意台湾高科技的发展,促进双向投资。不但要吸引台资投资祖国大陆高科技产业,而且祖国大陆应争取投资台湾高科技产业。通过开展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促进祖国大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鼓励台资投资祖国大陆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在对外资未开放的领域,可优先对台资开放。

(四)利用优惠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同意部分就地销售政策,鼓励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中西部地区。

(五)有选择地鼓励台资投资改造祖国大陆国有企业,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六)冷静分析和对待台湾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抑制其对祖国大陆、香港地区的竞争性,发展其互补性,有选择地支持某些计划的实施(如制造中心)。

标签:;  ;  ;  ;  ;  

跨世纪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