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主导地位的新认识--纪念伊拉克战争结束二周年之际_伊拉克战争论文

对美国主导地位的新认识--纪念伊拉克战争结束二周年之际_伊拉克战争论文

重新认识美国的优势地位——写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两周年之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写在论文,伊拉克战争论文,两周年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战略形势的演变总体上可以说是在朝着有利于多极发展、不利于单极独霸的方向演变。因此,对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的变化,需要进一步重新认识。

一、美国自身实力的局限性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了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战略力量对比中占有突出的优势地位。因此,尽可能持久地维持美国的优势地位,进而构建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自然成了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中心目标。如何才能使美国的巨大优势转化为美国对全球实际的“领导”地位,美国战略各界人士为此设计了多种方案。在布什政府上台后,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近年来在美国颇为流行的“新帝国主义”大战略。所谓“新帝国主义”大战略,简要地说,其核心就是主张美国应当利用冷战后美国前所未有的实力优势,不惜使用武力来改变美国认定的敌对国家的政权,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这些国家,以建立美国统治下的新的国际秩序。实质上,这是一种试图用美国的优势实力来改造世界的霸权战略。值得注意的是,“新帝国主义”大战略明显有一种不惜使用武力的强烈倾向,这实际上与他们对美国实力优势的认识密切相关。

在美国的“硬”实力中,最突出的是其军事优势。根据美国战略界学者约瑟夫·奈的分析,只是在军事力量对比中,美国在世界上才真正处于“单极”状态。冷战之后,美国在世界上动辄使用武力,并不加掩饰地推行其单边主义战略,很大程度上即是源自其对自身军事优势的自信。而伊拉克战争的结果,恰恰暴露了军事力量在构筑世界新秩序中的局限性,这实际上也是美国试图用其优势地位构建“单极世界”的内在局限。

从伊拉克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美国在战场上的优势十分明显。按照西方战略界人士的分析,这完全是一场非对称的战争,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单方面的“大屠杀”。但推翻萨达姆政权,决非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终极目标,这只是美国对中东地区实行“民主”改造的第一步。现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已经两年,但到目前为止,且不论美国对伊拉克的“民主改造”有何实质性的进展,就是伊拉克的局势也仍未真正稳定下来。

况且,十几万美军至今仍陷于伊拉克,这种形势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美国的军事优势也许并非如同人们想象的那样巨大。而且,美国越是倾向于依靠其军事优势来构建和维持它的世界新秩序,就越是暴露出其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的客观现实。这也可以说是当前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相对下降的一个具体表现。

二、“软”实力的明显衰退

全面认识美国的实力优势,不仅要看到它的“硬”实力,而且还要注意它的“软”实力。“软”实力对其优势地位的支持作用,美国其实看得比任何人都明白。与历史上其它曾经积极谋取霸权的“帝国”相比,美国更懂得如何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因为在美国看来,只有它所倡导的价值观才真正具有普世价值。因此,与别的任何国家相比,它不仅更有实力,而且更有“资格”“领导”世界。冷战之后,由于前苏联的瓦解,美国“软”实力的优势一时显得尤为突出。但是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软”实力下降的迹象十分明显。

1.国际形象严重受损。伊拉克战后,各国的民意调查结果都表明,目前世界上,甚至包括其传统盟国中,对美国抱有好感的人数越来越少。最近俄罗斯一家新闻媒体的调查甚至显示,当前有68%的俄罗斯人把美国当作主要敌人。虽然在一种讲究权力政治和实际利益的国际关系中,民意并不能直接决定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但它间接的影响力也不能等闲视之。

2.国际威望不升反降。美国坚持用武力更迭伊拉克的政权,本身就是一种炫耀其军事优势的威望战略。其目的是试图用一种不可挑战的优势力量来“震慑”其他敢于反对美国政策的国家。但从朝鲜、伊朗等国的反应来看,美国这一威望战略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世界上对美国“领导”世界的动机、方式和能力更为缺乏信任。冷战之后,美国一些学者曾经分析,要谋取全球霸权,美国第一要靠实力,第二还要争取其他国家“愿意”接受美国的“领导”。而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暴露出的不加掩饰的单边主义行径和动辄使用武力的“新帝国主义”形象,只会加深其他国家的担忧和警惕。

美国“软”实力的衰退实际上也是美国全球优势地位相对下降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目前它所产生的影响还无法具体计算,但总体上将对美国的单极霸权战略产生负面的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跨大西洋联盟的破裂

首先,美国和欧洲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对立,实际上宣告了所谓的大西洋两岸的政治联盟已经不复存在。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以西方世界的“盟主”自居,虽然其中个别国家如法国经常要向美国闹“独立性”,但总体上在国际事务中西方各国还是追随美国,或者说惟美国之命是从。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曾几何时,西方的力量即是美国的力量,美国的声音即是西方的声音。可以说美国领导下的跨大西洋联盟曾经是美国在全球优势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而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结束了美欧在重大国际事务中长期团结一致的政治局面,这对美国今天的全球优势地位,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削弱。

其次,欧美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并非只是一种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也并不仅限于对美国单地主义行径的不满,甚至分歧的根源也并不在于伊拉克危机本身,而是在于欧美关系新的历史性的深刻演变。由于前苏联这一外部威胁的消亡,由于欧洲的进一步统合以及统合后欧洲力量的壮大,欧洲已经越来越不甘心在国际事务中继续扮演美国的附庸角色,而是希望成为国际舞台上真正独立的一极。而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暴露出来的构建“单极”世界的明显企图,以及不惜使用武力来实践其“新帝国主义”战略的行为,更是主张多极发展的欧洲所不愿看到也不能赞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美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实质是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是当前国际关系中单极与多极矛盾在不断深入发展的一个实际反映。

最后,欧洲和美国的对立最终将成为美国单极霸权的一大障碍。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欧洲和美国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许多方面的共同利益,因此它们之间的分歧最终并不会导致西方世界的分裂。但问题在于,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是否意味着欧洲必须接受美国的“领导”?美国能不能把欧洲作为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前者不符合欧洲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政治主张,而后者又与美国的单极霸权目标相违背。在这个问题上,欧美之间的矛盾恐怕难以解决。当然,相同的价值观和许多方面的共同利益,的确是当前维系欧美关系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能阻挡欧洲在政治上要成为独立一极的强烈愿望。欧洲的独立和崛起,不仅将严重削弱美国在全球的优势地位,而且势将成为美国单极霸权的一大障碍。

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既未顺势进一步更迭被列入“邪恶轴心”名单的其他国家的政权,也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惩罚”反战立场最为坚定的法国等国。相反,在其第二个总统任期一开始,布什即飞往欧洲,作出修补欧美关系的各种姿态,同时在处理朝鲜和伊朗核危机问题上的态度也相对有所缓和。另外,在连任总统之后,布什也一改其以往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姿态,而是重新祭起所谓“民主”和“自由”的大旗。这既是美国外交政策针对当前国际战略形势演变的一种调整与反应,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其战略地位相对下降的客观形势。

标签:;  

对美国主导地位的新认识--纪念伊拉克战争结束二周年之际_伊拉克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