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抢救的应用体会论文_李加彬1,李连翠2

李加彬1 李连翠2

1鹤岗鹤矿医院 黑龙江鹤岗 154100;2鹤岗市妇女儿童医院 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目的 对低压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抢救的临床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6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压液体复苏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低压性液体复苏在降低创伤失血、避免血液稀释、维持凝血功能、改善组织灌注、减少急性肺损伤和病死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充分液体复苏。结论 低压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证重要器官血供,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低压性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因其具有病情重、进展快、误诊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毫无疑问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治疗方式,其适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出血未控制之前,目的是维持患者重要的组织器官供氧[1]。低压性液体复苏能够显著降低早期大量输液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能够有效维持器官组织的灌注压,缩短疾病恢复时间[2]。本研究选取9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和低压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鹤岗鹤矿医院 2015年7月至2017 年6月收治的 9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6 例。诊断参照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标准[3],均有外伤出血病史,出血量分级均在Ⅱ级以上。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病者、老年患者、钝性损伤后需长时间转运及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对照组患者46 例,年龄 21-52 岁;其中男 34例,女12 例;观察组患者46例,年龄 20-49 岁;其中男 30 例,女 16 例。年龄、性别、受伤至医院时间、ISS 评分、受伤原因在对照组与常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院前建立静脉通道。到院后保证气道通畅,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迅速进行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依据国际创伤急救复苏指南[4]制定个体化抢救措施并执行。抢救同时完善术前检查,明确病因后行急诊手术进行止血。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方案积极抗休克治疗,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使平均动脉压在短期内上升至80 mm Hg 以上,确保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血液供应。观察组患者早期补液使平均动脉压上升至 40 mm Hg 后要遵循少量多次的补液原则,切忌补液过急,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40-60mm Hg 之间,待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后再补充足量液体。晶体输入量和胶体液输入量的比例为 2∶1。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剩余碱、输液量、平均动脉压、死亡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其中计数资料行x2检验,组间比较行t检验,如结果提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比较 两组补液前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剩余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比较(x±s)

2.2 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及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

术前输液量、病死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及病死率比较

3 讨 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容量大量快速丢失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氧运输减少,组织灌注降低,内环境紊乱,细胞缺氧,组织脏器损害,甚至死亡的状态。失血性休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迅速恢复组织灌注。创伤失血性休克确诊后以往治疗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即积极液体复苏[5]。回顾性和动物实验研究强烈支持在严重受伤患者中使用损伤控制和低血压复苏[5]。早期大量、快速输入晶体液后使伤者面临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的威胁。积极液体复苏时,代谢性酸中毒较明显、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失血量增多、病死率增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积极液体复苏,血压恢复,血液过度稀释,出现稀释性低凝血症,凝血功能减退,闭锁的血管重新开放,血管收缩减少,血管中已形成的血栓脱落导致再次出血,继续加大出血量,形成恶性循环[6]。大量液体输入可造成低体温、肺水肿,且血液过度稀释不利于氧的携带和运送,引起各组织器官氧供减少,扰乱了机体本身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稳定,加重了代谢紊乱和酸中毒。碱缺失可准确反映休克严重程度和复苏效果,碱缺失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及病死率越高[7]。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通常包含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阶段是指对活动性出血期间的患者进行复苏,晚期阶段是在出血控制后进行复苏。在急性出血期间平均动脉压 的升高使得失血量增加。研究发现,当维持在较低平均动脉压水平时,研究对象的初期出血量较少,出血未控制期的生存时间较长,同时发现当复苏目标为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平均动脉压时,该动物组对输入血液的需求量增加[7]。当将大鼠的平均动脉压控制在 50-60mm Hg 之间时,其存活率增加,且失血量减少,研究发现低于 50-60mm Hg 的平均动脉压 水平是发生更多的终末器官功能障碍和存活率降低的危险因素,而高于 50-60mm Hg 以上的平均动脉压水平会导致失血量增加和更多的终末器官发生功能障碍[7]。收缩压50-70mmHg,平均动脉压 40-60mmHg较为合理,这种较低血压状态可充分调动机体代偿机制,减少机体出血量,又可保证重要脏器心脏、脑、肾脏的血液供应[8]

参考文献:

[1] 赵会民,杜鹏飞,朱海彬,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失血休克的早期效果及机制[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3):247 - 250.

[2] 温穗文,郭晓燕,黄旭君,等.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4,35(21):3335-3337.

[3] 张文武,黄子通.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6-8.

[4] TurnerJ,NichollJ,WebberL,et al.Arandomised controlledtrial of prehospital intravenous fluid replacement therapy inserious trauma[J].Health Technol Assess,2000,4(31):1-57.

[5] Chatrath V,Khetarpal R,Ahuja J.Fluid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trauma:Restrictive versus liberal approach[J].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5,31(3):308.

[6]刘喜文,张玉明,高博,等.两种液体复苏方案对创伤后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流动力学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23(10):4417-4420.

[7]Wang F.Efficacy of 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 in the earl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tive hemorrhagic shock[J].Henan Medical Research,2016,4(1):47.

[8]易显富,刘梅,郭清皓,等.7.5%的氯化钠溶液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3(6):601-602.

作者简介:李加彬(1973~)男,黑龙江省鹤岗人,硕士,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李连翠(1973~)女,黑龙江省鹤岗人,学士,主任医师。

论文作者:李加彬1,李连翠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4

标签:;  ;  ;  ;  ;  ;  ;  ;  

低压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抢救的应用体会论文_李加彬1,李连翠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