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华工移民东南亚原因分析
陈雪晶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摘 要: 晚清时期,大量华工移民东南亚,掀起了华工移民新高潮。华工之所以离开生长之地而远赴未知的东南亚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晚清时期社会环境恶劣、人民生存维艰是华工移居东南亚的内部推力,西方殖民者开发东南亚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东南亚国家亟待发展等是华工移居东南亚的外部拉力。
关键词: 晚清;华工;东南亚;西方殖民者;原因
晚清时期,由于国内社会动荡不安和东南亚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促使华工远涉重洋,大量移居东南亚。这一时期移民东南亚的华工以英属殖民地的新加坡为主要集散地。华工在厦门港、广州港、汕头港登船后被运至香港,再从香港被转运到劳力贸易中心新加坡,最后再被转运到荷属东印度、马来亚和暹罗[1]109。中国这样大规模的移民一方面是由中国自身原因所导致,另一方面是受到来自国外势力和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2]80。晚清华工移居东南亚的动因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多偏向于分析晚清社会状况的推力因素,而对于非洲奴隶制的废除、东南亚当地人民不愿充当劳工等外界拉力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华工移民东南亚的推力和拉力因素。
一、晚清国内社会环境是华工移民东南亚的重要推力
(一)不平等条约及允许华工出国的法律制度是华工移民的重要推力
晚清政府与西方殖民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华工移民东南亚的重要推力之一。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关于开放通商口岸、领事裁判权、允许雇佣华工等内容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西方殖民者更加明目张胆地掠卖华工和进行暴力掠夺。
开放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掠卖华工等不法勾当的主要港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规定允许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阻”[3]31。此后,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成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进行拐卖华工、勒索等罪恶勾当的主要港口。西方殖民者无论是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走私鸦片、还是进行“猪仔贸易”①[4]96,基本都以这五处通商口岸作为运输港口。《江宁条约》签订后,西方殖民者在五处通商口岸的“猪仔贸易”活动更加猖獗。
领事裁判权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掠卖华工等不法勾当提供了法律庇护。《江宁条约》签订后,英国为获取更多的权益继续与清廷官员交涉,最后议定了《五口通商章程》(以下简称《章程》)。通过此章程,英国获得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这大大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章程》规定“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3]42,根据这一规定,英国人不再受中国司法约束,英人犯事后交由英国领事处理,中国司法不得干预。其他列强通过利益均沾或者签署条约等方式同样获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由于西方殖民者享有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不能也不敢将西方殖民者“猪仔贸易”等罪恶行为绳之以法,因此西方殖民者更肆无忌惮地在中国进行“猪仔贸易”和欺压中国老百姓。
雇佣华工合法化,使西方殖民者掠卖华工不法行为“合法化”。19世纪中后期,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除了开放通商口岸、领事裁判权等内容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允许华工出国。1858年中美签订的《续增条约》(也称《蒲安臣条约》)第五条规定两国人民可自由来往[5]1320。1860年中英签订允许华工出国的《续增条约》,该条约规定华民“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6]。随后,清王朝与其他西方列强相继签署了允许华工出国的相关条约,这些条约为西方殖民者在中国进行奴隶性质的华工掠卖活动提供了“合法”保障,因此西方列强在条约的庇护下更加无所忌惮地进行“猪仔贸易”。
(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助推华工移民东南亚
黑人奴隶制的废除,使廉价的华工成为黑人奴隶的替代品。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工业资本的发展、废奴运动以及启蒙思想对自由的宣传等,黑人奴隶制在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努力下逐渐被废除。1889—1890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会议宣告非洲奴隶贸易终止。然而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殖民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开发其殖民地以满足其对原料产地和广阔市场的需求。黑人奴隶贸易的废除,使得西方殖民者不能再通过奴隶贸易来获取廉价劳动力,因此他们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苦不堪言、人民生活困苦,存有大批失业者,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其劳动力的产出值远高于西方殖民者的投入值,因此中国廉价劳动力成为西方殖民者的首选。随着东南亚和新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对矿山主、种植园主、铁路开发者们极具诱惑力[1]109。随着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西方殖民者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构成华工移民东南亚的重要外部拉力。
在工业革命发展的刺激下,西方殖民国家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其需要大量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海外市场。19世纪40年代左右,不仅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法等西方国家,也相继进入或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工业资本时期,其棉纺织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煤铁钢等行业都需要丰富的原材料和广阔的销售市场。当国内资源和市场无法满足时,西方殖民者把这些需求转嫁到其东南亚殖民地。西方帝国的野心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如掠夺资源、倾销商品、以及掠夺劳动力[2]80。中国和东南亚都在西方殖民者锁定的范围,其侵略中国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大力开发东南亚的农、矿资源致使东南亚地区急需大量的劳动力。
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业破产,农民失去生存的基本保障,从而选择移民东南亚寻找新出路。东南沿海的闽粤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常年闹水旱灾和刮台风。1851—1908年,广东台山县发生14次水灾、4次地震、7次台风、2次大旱、4次瘟疫和5次饥荒[7]。晚清时期,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农业对外部环境尤其是气候等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农民的命运受自然环境所左右。在自然灾害面前,农民大多都会因无力抵抗而破产。因此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破产的农民选择出洋谋生。
日益紧张的人口与土地矛盾,进一步把华工推向东南亚。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的闽粤两省,历来就存在着人地矛盾。这些地区的土地相对贫瘠,加之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甚少。1830年福建人口为1 745万,1887年为2 474万,1812年其耕地面积为13.653 7万顷,1887年为13.452 1万顷;1830年广东人口为2 266.2万,1887年为2 976.3万,1812年其耕地面积为32.034 8万顷,1887年为34.730 8万顷[8]。在可耕土地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日益增长的人口,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地矛盾更加紧张,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补贴家庭日常开销,家中剩余的劳动力,尤其是男性,便出卖劳力补贴家用。晚清时期紧张的人地矛盾,是推动华工移民东南亚的重要推力。
东南亚人民不愿充当劳工,为华工移民东南亚提供了可能性。19世纪中后期,西方殖民者为满足本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便进一步开发其东南亚殖民地的农、矿等资源,这使东南亚地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然而西方列强为何要舍近求远到中国寻找劳工,而不是雇用甚至逼迫东南亚的当地人民呢?其原因有四:其一,东南亚的农民还有其得以生存的土地,不像中国农民那样遭受农业和手工业破产,失去了谋生的基础而必须重新谋求出路。其二,东南亚本地居民不愿意沦为工人,是因为东南亚存在着一定的职业等级,农民认为劳工是低下的工作,他们潜意识中不愿意从事。其三,东南亚人清楚知道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工人,他们将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因此了解情况的东南亚人自然不会自找罪受。其四,西方殖民者不敢像对待中国人那样采取“利诱威胁”的方式来逼迫东南亚人成为其“契约工人”,因为他们害怕引起当地人的不满,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对殖民统治的起义和叛乱[4]95。在东南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时,本地人民不愿意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劳工,这为华工移民东南亚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把华工推向东南亚
鸦片战争后,奴隶性质的“猪仔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华工的重要手段。为了填补东南亚矿山和种植园劳动力的大量缺口,西方殖民者盯上了吃苦耐劳且目不识丁的中国老百姓。正当合法的自由劳工无法满足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的劳动力需求,因此西方殖民者以“契约工人”②[4]95的名义进行“猪仔贸易”。鸦片战争前,就已经存在掠夺人口的“猪仔贸易”,但是规模相对较小,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利用在中国获得的权益更为猖獗地进行“猪仔贸易”。在“猪仔贸易”的实行中,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和中国两头均设有关押“契约劳工”的“猪仔馆”,鸦片战争后,作为“猪仔贸易”中心的新加坡,其“猪仔馆”数量在1906年由原来的6家增至13家[5]302。“猪仔贸易”的罪魁祸首是西方殖民者,主要的执行者是受利益蒙蔽而为西方殖民者工作的“猪仔头”,也叫掮客或拐子,作为帮凶的“猪仔头”通过利诱和威胁等手段,如谎报高工资、借高利贷、绑架等方式来掳掠中国劳动者。“猪仔”到达新加坡后,以马来亚各港埠为发散点,被卖到东南亚各个矿区和种植园充当劳动力。毫无疑问,威逼利诱的“猪仔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华工的主要途径。
二、西方殖民者是华工移民东南亚的重要拉力
(一)工业革命发展的刺激
简析:据奥维云网(AVC)零售监测数据显示,线下消毒柜市场监测销量2.7万台,同比下降26.4%,其中立式同比下降24.4%,嵌入式同比下降27.1%,卧式同比下降26.4%。
晚清华工移民东南亚是国内推力和国外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晚清华工移民东南亚主要的问题是他们的生存问题无法得到保障,即马斯洛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层次需求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渴望得到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13]。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不再局限于低层次需求的满足,而是追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不让国民因生存问题而移民;还要创造更好的平台满足人们对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人口的跨国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的国际移民问题将会越来越不可忽视。移民对流出国和流入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面对国际移民问题,中国要出台相应的对策来趋利避害。
(二)蒸汽轮船的运行
蒸汽轮船的运行,使华工移民东南亚的通道更为便利。19世纪后,蒸汽机作为动力源不仅被运用于工业领域,而且开始向交通领域扩展。1807年“克莱蒙特”号轮船的试航成功,标志着蒸汽轮船时代的到来。蒸汽机在轮船领域的运用,使全球性的远洋航行发生了重大变化,帆船在远洋运输中的主角地位逐渐被蒸汽轮船取代。蒸汽船运用之前,中国与东南亚之间远洋航行的主角是帆船。蒸汽轮船在运输速度、顿位数等方面都远比中国帆船具有优势。从中国到东南亚,帆船的运输时间大概是一个月,而轮船的运输时间大概是一个星期,轮船的运行大大缩短了两地的运输时间。中国帆船运输依赖季风,因此帆船的航行受到季节的受制,但是蒸汽轮船的运行不受季风限制,可以全年航行。蒸汽轮船的运行,给华工移民东南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三)黑人奴隶制的废除
晚清时期不稳定的经济环境,是华工移民东南亚的重要推力之一。晚清时期,频发的自然灾害、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和传统手工业的破产,使众多百姓失去谋生的基础。为了维系生活或谋求更好的生活,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远赴东南亚以求发展。
矿区岩浆岩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有早古生代片麻状钾长花岗岩、早白垩世新县二长花岗岩。其中,新县二长花岗岩为区内主要赋矿岩体。
(四)“猪仔贸易”的实行
晚清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进一步将华工推向东南亚。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经济,税收是中国古代历届王朝财政的主要收入,农民则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苛捐杂税已使老百姓背负沉重的负担;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为偿还巨额赔款,通过增加税额与增加新名目的方式进一步剥削百姓。从1841年至1849年,地丁税的税收增加了330多万两,百姓的负担增加了好几倍[12]4。日益加重的苛捐杂税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西方殖民者依仗与清王朝签订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权益,尤其是治外法权,在中国进行一些非法活动,如以“护航”和“注册”的名义勒索中国的商渔船只。晚清时期,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百姓生活日益艰辛,不堪忍受压迫的百姓被迫移民东南亚寻找新出路。
三、东南亚社会情况是华工移民东南亚的重要拉力
(一)东南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
19时期中后期,东南亚农矿资源的开发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批劳动力。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满足国内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西方各殖民国家大力开发东南亚地区。他们不仅大力开发东南亚的农矿资源,而且注重东南亚交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这一时期,东南亚锡矿、橡胶园、烟草的与香料等行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码头、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12]6-7,华工则充当了此时期东南亚矿区开发、种植园开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主力。由此可见,东南亚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是华工移民东南亚重要拉力。
(二)东南亚人民不愿充当劳工
洋商品的涌入导致许多传统手工业破产,这是华工移民东南亚的另一推力。鸦片战争后,英美等西方殖民者机器化生产的工业品,尤其是棉织品的涌入,使中国的手工业受到重创。以纺织业为例,根据《海关关册》记载,从1840年至1894年,输进中国的洋纱数量增长了将近63倍[9]。由于洋布洋棉是机器化生产,其价格比中国手工纺的土布土棉便宜,因此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物美价廉的洋布洋棉。1887年在广州,购买300斤的印度棉纱需要57海关两,而购买300斤的土纱却需要87海关两[10]。洋纺织品以价格优势占据了中国手工纺织品原有的市场,使中国纺织品销售处于不良甚至呆滞状态,导致许多手工业破产。1845年福州官员的奏章记载,洋棉布质美价廉,因此民间买洋棉布“十室而九”,导致江浙一带的土棉布“不复畅销”[11]。洋商品的涌入导致许多传统手工业破产,失去生计的手工业者只好另谋出路,移民东南亚是其中出路之一。
四、结语
烟草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和色度高,成分复杂,水质水量波动大,BOD/COD 的值平均为0.026,可生化性较差[5],UASB系统是本次设计运行中的一级构筑物,UASB反应器由污泥反应区、三相分离器以及气室这3个模块组成,作为典型的厌氧处理系统能有效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并降低COD。UASB反应器处理烟草废水,能在较高容积负荷条件下维持较高的COD去除率[6]。
注释:
⑥对输水管道涉及正在施工的街道等市政工程的,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进行协调沟通,抢在街道硬化之前埋设安装管道,避免带来施工困难和造成损失。
①用于契约工人身上还有一个更为通俗的名词就是“猪仔”。“猪仔”一词足以说明西方殖民者和人贩卖者把契约工人当成牲畜。
煤炭生产中的机械磨损失效问题普遍,尤其是近年来因为煤炭产量不断增加,这一问题日益凸显,这一问题与煤矿机械设计结构存在诸多问题有关。因此,应增加煤矿机械的研究来不断完善煤矿机械设备结构。
加热对于农药的影响可能比数字显示的更加复杂。比如说,有些农药在高温下会分解,而分解的产物有些无毒,有些却可能更具毒性。所以,在不清楚农药特性的前提下,通过烹饪前处理来去除果蔬上的农药残留,无疑是更好的方案。
②“契约工人”这个词,本来是西方殖民者制造出来,表示华人自愿通过契约签订的合法手续入境来工作,从而掩盖他们贩卖人口的罪恶勾当。
参考文献:
[1]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M].李明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2]KELVIN E.Y.LOW.Chinese Migration and Entangled Histories:Broadening the Contours of Migratory Historiography.[J]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2014(1):80-82.
[3]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4]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外[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陈乾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G].北京:中华书局,1985.
[6]贾祯.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M].北京:中华书局,1979:2506.
[7]广东省台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台山文史:第九辑:陈宜禧与新宁铁路[M].台山:台山政协,1987:83
[8]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9-60.
[9]王翔.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9.
[10]连浩鋈.晚清时期广东的对外贸易及其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3):80-91.
[11]姚贤镐.中国近代史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1356.
[12]林金枝.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3]赵光存.用“需求层次理论”解读曹植悲情人生[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27(12):22-25.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migration of Chinese workers to Southeast Asia in late Qing Dynasty
Chen Xueji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Guiyang 550000,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workers emigrated to Southeast Asia,which set off a new high tide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The reason why Chinese workers left the growing place and went to the unknown Southeast Asia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rust and pull.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poor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hard survival of the people were the internal thrusts of Chinese workers’migration to Southeast Asia.The demand for a large amount of cheap labor by the Western colonists to exploit the Southeast Asian colonies and the urgent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was the external pull of the Chinese workers to emigrate to Southeast Asia.
Key words: Late Qing Dynasty;Chinese workers;Southeast Asia;Western colonists;reasons
中图分类号: K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55X(2019)01-0058-05
DOI: 10.16595/j.1671-055X.2019.01.011
收稿日期: 2018-04-18
作者简介: 陈雪晶(1992-),女,广东湛江人,主要从事东南亚史研究。
(责任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