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柄舌铜刀的研制_宁城论文

齿柄舌铜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齿柄舌铜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铜刀的类型极为丰富,承载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区域特征。西周至战国之际,在中国东北部地区,具体包括河北北部、京津、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吉林中部、黑龙江讷河市(图一),流行一类齿柄舌铜刀。

      此类铜刀为复合柄刀子,由刀身、柄舌、刀柄三部分构成(图二)。其刀身较长,形式多样;其柄舌短小,下缘有凸齿,是此类铜刀典型特征及命名根据;其刀柄为木质或骨质,套接、铆接或夹装于柄舌之上,形成复合刀柄(图三)。

      从目前的考古材料看,齿柄舌铜刀首见于西周早期,成熟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衰落于战国中晚期。可以将齿柄舌铜刀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西周至春秋早期和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

      

      图一 齿柄舌铜刀分布区示意图

      

      图二 齿柄舌铜刀结构

      

      图三 齿柄舌铜刀复合柄结构

      1.小黑石沟93NDXAⅡM19∶1

      2.敖汉旗大哈巴齐拉M1出土铜刀

      3.敖汉旗周家地M45∶53

      一、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齿柄舌铜刀

      就齿柄舌铜刀而言,从西周早期开始出现,到西周中期发展成熟,成为中国东北部地区最有地方特色的铜刀类型。从青铜器发展的角度看,整个北方地区春秋早期与西周晚期是一脉相承的,共性很多,无法断然割裂,这一点在齿柄舌铜刀上也有体现。因此,本文将西周至春秋早期作为一个大的发展阶段来讨论。

      (一)型式划分

      西周至春秋早期的齿柄舌铜刀可以划分为四型,具体如下:

      A型 刀身较长,刀背微凸,刃近平直或略凹,刀身与柄舌分界多较明显。可分二式。

      Ⅰ式:刀身宽,刀刃较直,刀锋宽且圆钝。标本辽宁省建平县水泉M8出土铜刀[1],柄舌下缘有2齿,以利于绑缚木柄,现尚存木柄和麻线痕迹。长18.3、柄舌长5厘米(图四,1)。标本建平县水泉城子M7701∶3[2],保存完整,柄舌下缘有3齿,两侧面均遗有清楚的木质纤维痕迹,推知原曾加装木质柄。长18.4、宽3.4、背厚0.8厘米(图四,2)。标本建平县水泉城子M7801∶2[3],长21、宽2.9厘米(图四,3)。标本辽宁省喀左县和尚沟B区M22∶5[4],长11.8厘米(图四,4)。

      Ⅱ式:刀身略窄,刃多内凹,尖锋。标本内蒙古宁城县小黑石沟92NDXBⅡM4∶4[5],长12.7厘米(图四,5)。标本喀左县和尚沟D区M12∶3[6],柄舌下缘有1齿。长12.5厘米(图四,6)。标本宁城县南山根M102∶8[7],刀刃略残,残长16.2厘米(图四,7)。标本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M17∶6[8],刀身细长,刀锋和柄舌残(图四,8)。

      

      图四 A型刀

      1~4.Ⅰ式(建平县水泉M8出土铜刀、建平县水泉城子M7701∶3、建平县水泉城子M7801∶2、喀左县和尚沟B区M22∶5) 5~8.Ⅱ式(宁城县小黑石沟92NDXBⅡM4∶4、喀左县和尚沟D区M12∶3、宁城县南山根M102∶8、赤峰市夏家店M17∶6)

      变化规律:刀身由宽变窄,刀锋由圆钝变尖锐。

      B型 刀身窄,背较直、刃略凹,刀锋圆钝,刀身与柄舌分界不明显。

      标本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关东车M1∶3[9],刀身呈长条状,柄舌残,下缘保留2个凸齿。残长15.3厘米(图五,1)。标本内蒙古翁牛特旗大泡子墓葬出土铜刀[10],柄舌下缘有两个小齿。长14.5厘米(图五,2)。

      C型 刀身窄长,直背,直刃。

      标本宁城县南山根M101∶58[11],尖锋,柄舌窄于刀身,柄舌下缘有3个凸齿。长12.4厘米(图六,1)。标本宁城县小黑石沟85NDXAⅠM2∶10[12],柄舌与刀身同宽,刀锋残。残长20.6厘米(图六,2)。

      

      图五 B型刀

      1.克什克腾旗关东车M1∶3 2.翁牛特旗大泡子墓葬出土铜刀

      

      图六 C型刀

      1.宁城县南山根M101∶58 2.宁城县小黑石沟85NDXAⅠM2∶10

      D型 刀身短宽,凸背,凹刃。

      标本宁城县小黑石沟92NDXBⅠM1∶2[13],刀锋圆钝,单齿。长7.5厘米(图七,1)。标本敖汉旗东井村出土铜刀[14],刀锋尖锐,两齿。长12.5厘米(图七,2)

      

      图七 D型刀

      1.宁城县小黑石沟92NDXBⅠM1∶2 2.敖汉旗东井村出土铜刀

      (二)分期研究

      以上铜刀标本,以墓葬出土为主,有铜器或陶器与之共存,为我们对其进行分期断代提供了基本条件。本文选取与典型陶器或青铜器共存的单位,作为铜刀分期断代的主要参照物及检验标准。结合铜刀自身形制的演变规律,可将西周至春秋早期齿柄舌铜刀的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三期。

      1.第一期

      铜刀型式包括:B型。

      出土铜刀的单位和地点包括:克什克腾旗龙头山M1[15]、克什克腾旗关东车M1[16]。

      克什克腾旗龙头山M1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早期单位,年代为西周早期。该墓出土铜刀的柄舌部和刀锋已残,无法确定具体形式,但通过细致观察,基本可以认定是齿柄舌铜刀。

      关东车M1所出铜刀背部略厚且起凸棱,较翁牛特旗大泡子铜刀更具有早期的形制特征。所出的空首铜斧形制与克什克腾旗龙头山M6出土铜斧基本相同,这种铜斧的年代大致在商周之际。所以,可以将关东车M1的年代定为西周早期。

      综上所述,第一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早期。

      2.第二期

      铜刀型式包括:A型Ⅰ式、B型。

      出土铜刀的单位和地点包括:辽宁省建平县水泉M8[17]、水泉城子M7701、M7801[18]、喀左县和尚沟B区M22、D区M7[19],内蒙古翁牛特旗大泡子墓葬[20]。

      建平县水泉几座墓葬中出土的齿柄舌铜刀都比较宽大,刀背上有浅凹槽,是时代较早的特征。与铜刀共出的銎柄式短剑,刃部较直,光素无纹,具有早期形制特征,与翁牛特旗大泡子墓葬出土短剑形制相近。据此,本文将这几座墓葬出土铜刀的年代定为西周中期。

      关于喀左县和尚沟B、C、D地点的年代,发掘报告作了很有见地的分析:出土陶器的器形较原始,说明时代较早;青铜短剑的形制具有较早的特点,可能稍早于南山根和乌金塘;与属于商末周初的A地点墓的关系密切,提出了曲刃短剑的渊源问题[21]。本文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墓葬的年代定为西周中期。

      翁牛特旗大泡子墓葬出土2件铜刀,与之共出的还有2件銎柄式短剑和一些很有特色的陶器。发掘报告认为,墓中随葬的陶器与黑龙江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出土的陶器相似,其时代亦当相近。该墓中出土的短剑形制也比南山根M101中出土的短剑原始,年代可能早一些。因此,将墓葬的年代定为西周中期[22]。本文认为有道理。

      综上所述,第二期的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

      3.第三期

      铜刀型式包括:A型Ⅱ式、C型、D型。

      出土铜刀的单位和地点包括:辽宁省喀左县和尚沟D区M12[23],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961M3[24]、南山根M101[25]、南山根M102[26]、赤峰市夏家店M17[27]、敖汉旗东井[28]、宁城县小黑石沟92~93 NDXAⅡT1213③:2、93 NDXAⅡH62、M8501、85NDXAⅠM2、85NDXAⅠM3、85NDXAⅠM6、92NDXAⅡM5、92NDXBⅡM4、92NDXBⅠM1、93NDXAⅡM19、M9601[29]。

      以宁城县南山根M101、M102、小黑石沟M8501为代表的墓葬既出中原式的青铜礼器和兵器,又出地方特色鲜明的青铜器,其年代被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综上所述,第三期的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三)文化归属

      以上地点中,除喀左县和尚沟位于十二台营子文化分布区并且是该文化的一处墓地外,其余地点皆位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区并且皆属于该文化的遗址或墓地。由此可知,夏家店上层文化发展了齿柄舌铜刀,这类刀在该文化的早中期阶段成为最主要的铜刀类型,并影响到了十二台营子文化。

      二、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的齿柄舌铜刀

      春秋战国之际,北方地区兴起了多支游牧文化。齿柄舌铜刀的发展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之际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在战国中晚期则走向衰落。

      (一)型式划分

      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的齿柄舌铜刀可以划分为八型,具体如下:

      A型 凸背,刀锋微翘。可分二式。

      Ⅰ式:刀身窄长。标本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M45∶53[30],柄舌部位尚残存木柄,绑缚木柄的绳索保存较好。残长14.4厘米(图八,1)。标本北京市延庆县玉皇庙墓地YYM386∶3[31],刀锋起翘不明显,刀柄一面保留有木柄痕。残长14厘米(图八,2)。

      Ⅱ式:刀身短宽。标本黑龙江省讷河市二克浅M63∶2[32],残长9、宽1.5厘米(图八,3)。标本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L∶0[33],刀身沿刀背处饰一条小方格纹(图八,4)。

      

      图八 A型刀

      1、2.Ⅰ式(敖汉旗周家地M45∶53、延庆县玉皇庙墓地YYM386∶3) 3、4.Ⅱ式(讷河市二克浅M63∶2、滦平县梨树沟门L∶0)

      变化规律:刀身由窄长变短宽。

      B型 背微凹,翘锋,刀身后部有的有穿孔。

      标本敖汉旗大哈巴齐拉M1出土铜刀[34],刀身窄长,凸刃,翘锋。刀柄为木质,柄首为一铜质羊头,双角外盘成环形,颈部为椭圆形銎,有对称钉孔。刀长16.2、刀首长3.6厘米(图九,1)。标本宁城县孙家沟M7371出土铜刀[35],长16.1厘米(图九,2)。标本朝阳县木头沟M1∶4[36],刀身与刀柄分界明显,柄舌较短,带有二齿。长13.7、刀身最宽处2.3、背厚0.3厘米(图九,3)。

      C型 凸背,凹刃。可分二式。

      Ⅰ式:刀身窄,柄舌窄于刀身。

      标本宣化县小白阳M32∶11、M31∶6(图一○,1、3);标本河北省隆化县骆驼梁M8出土铜刀[37](图一○,2)。标本1959年河北省平泉县出土铜刀[38],长16、宽2.3、柄舌长3.5厘米(图一○,4)。

      Ⅱ式:刀身宽,柄舌宽于刀身。

      标本滦平县梨树沟门L:1830,刀锋稍残,柄舌下缘有2个齿(图一○,5)。标本滦平县梨树沟门L:1734,柄舌下缘有1个齿(图一○,6)。标本吉林省吉林市猴石山1975M1∶1[39],柄舌下弧,形成钩状齿(图一○,7)。标本宣化县小白阳M1∶1,刀锋残,刀身沿刀背处饰一条锯齿纹(图一○,8)。

      

      图九 B型刀

      1.敖汉旗大哈巴齐拉M1出土铜刀 2.宁城县孙家沟M7371出土铜刀 3.朝阳县木头沟M1∶4

      

      图一○ C型刀

      1~4.Ⅰ式(宣化县小白阳M32∶11、隆化县骆驼梁M8出土铜刀、宣化县小白阳M31∶6、平泉县出土铜刀)

      5~8.Ⅱ式(滦平县梨树沟门L∶1830、滦平县梨树沟门L∶1734、吉林市猴石山1975M1∶1、宣化县小白阳M1∶1)

      变化规律:刀身由窄长变短宽。

      D型 刀身窄长,背微凹。可分二式。

      Ⅰ式:刀身短而窄。标本敖汉旗山湾子墓:263[40],刀背一侧起棱。长9厘米(图一一,1)。标本敖汉旗周家地M2∶1[41],刀身前段残,直背,斜直刃,柄舌部位尚保存较长的木柄(图一一,2)。

      Ⅱ式:刀身长而宽。标本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M5∶13[42],刃略凸,刀锋圆钝微翘,柄舌下缘有一凹缺,刀背一侧起棱。长11.17厘米(图一一,3)。

      变化规律:刀身由窄向宽发展。

      E型 刀身呈三角形,直背,柄舌部位最宽。可分二式。

      Ⅰ式:刃平直或略内凹,刀锋圆钝。标本敖汉旗山湾子墓:262[43],长8.3厘米(图一二,1)。标本敖汉旗山湾子墓:264,长8.8厘米(图一二,2)。

      

      图一一 D型刀

      1、2.Ⅰ式(敖汉旗山湾子墓:263、敖汉旗周家地M2∶1) 3.Ⅱ式(林西县井沟子M5∶13)

      

      图一二 E型刀

      1、2.Ⅰ式(敖汉旗山湾子墓:262、敖汉旗山湾子墓:264) 3、4.Ⅱ式(吉林市泡子沿前山M3∶2、吉林市猴石山79西M47∶4)

      Ⅱ式:凸刃,刀锋尖锐。标本吉林市泡子沿前山M3∶2[44],柄舌下缘有二齿和一个小穿孔(图一二,3)。标本吉林市猴石山79西M47∶4[45],长14.2、宽2.3厘米(图一二,4)。

      变化规律:刀身变宽大,由直刃变凸刃,刀身一侧由起棱到无棱。

      F型 刀身短宽,凸背,凹刃。

      标本吉林市狼头山M101∶14[46],长8.4、宽2.4、背厚0.6厘米(图一三,1)。标本吉林市猴石山79西M43∶3[47],长14.3、宽3.1厘米(图一三,2)。

      G型 刀身长条形,凸背,凹刃,柄舌较短。

      标本吉林市猴石山79M19∶3(图一四,1)、标本吉林市猴石山80M4∶4[48](图一四,2)。

      

      图一三 F型刀

      1.吉林市狼头山M101∶14 2.吉林市猴石山79西M43∶3

      

      图一四 G型刀

      1.吉林市猴石山79M19∶3 2.吉林市猴石山80M4∶4

      H型 刀身呈长三角形,柄舌部宽大,刀锋尖细上翘。

      标本吉林市猴石山79西M18∶1[49],背微凸。长9.5、宽2.2厘米(图一五,1)。标本吉林省双辽市后太平M9∶4[50],刀锋残,背微凹。残长7.8、宽1.5厘米(图一五,2)。标本黑龙江省讷河市大古堆M18∶3[51],背微凸,刃略凹,柄舌残断。残长5.5厘米(图一五,3)。

      

      图一五 H型刀

      1.吉林市猴石山79西M18∶1 2.双辽市后太平M9∶4 3.讷河市大古堆M18∶3

      (二)分期研究

      可将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铜刀的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三期。

      1.第一期

      铜刀型式包括:A型Ⅰ式、B型、C型Ⅰ式。

      出土铜刀的单位和地点包括: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M45[52]、敖汉旗大哈巴齐拉M1[53],河北省宣化县小白阳墓地M31、M32、M37[54]、隆化县骆驼梁M8[55]、丰宁县五道沟门WM3[56],北京市延庆县玉皇庙YYM386[57]。

      小白阳、骆驼梁以及玉皇庙墓地的部分墓葬属于玉皇庙文化的早期遗存[58]。目前学术界对该文化年代下限的认识较统一,认为可延续至战国早期。而对其年代上限,尚未有一致意见。林沄将此类遗存划归为长城地带的A区,将其族属认定为被赵国所灭的“代”,并指出A区遗存中有相当多中原式的礼器、车马器和其他日用品,绝大部分都是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流行的式样,是其发达繁荣时期[59]。乌恩则认为以上墓地的年代可达春秋早期[60]。本文认为,将上述遗存的年代上限定在春秋中期比较合适。玉皇庙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青铜短剑和铜刀,这两类器物都受到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强烈影响。如齿柄舌铜刀是夏家店上层文化铜刀的代表器物,这类刀在小白阳墓地、骆驼梁墓地也比较流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曲刃短剑在玉皇庙文化中也有发现。另外,玉皇庙文化短剑柄首上流行的卧虎纹、盘蛇纹,以及两兽首相对而成的环首形制,均可在夏家店上层文化中找到母体。总的来说,无论是齿柄舌铜刀,还是短剑,从形制上看都晚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同类器。朱永刚认为,滦河上游流域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区,以平泉县东南沟石棺墓为代表的遗存属夏家店上层文化。而以隆化县骆驼梁M8、滦平县苘子沟M16、M18为代表的遗存与夏家店上层文化有很大区别,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类型[61]。因此,这类遗存的年代应晚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在春秋早期达到鼎盛,在春秋中期突然衰落。在燕山南麓新形成的玉皇庙文化确定继承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部分因素,随着强大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解体,玉皇庙文化得以兴起和发展则既合逻辑也合实际。

      周家地M45的年代属于春秋中期,这一点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大哈巴齐拉M1的墓葬形制、所出器物均与周家地M45相似,年代亦应相近。王立新指出,周家地墓葬的葬俗、随葬器物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已有较大区别,似不宜将其归入夏家店上层文化[62]。周家地墓葬的覆面、用牲习俗与玉皇庙文化很相近,说明二者之间有联系,也是玉皇庙文化上限在春秋中期的一个证据。

      综上所述,第一期的年代为春秋中期。

      2.第二期

      铜刀型式包括:A型Ⅱ式、B型、C型Ⅱ式、D型、E型Ⅰ式、H型。

      出土铜刀的单位和地点包括: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地[63]、宣化县小白阳墓地M1[64]、隆化县西阿超村西南沟墓群[65]、丰宁土城东沟道下石板墓[66],辽宁省朝阳县木头沟M1[67]、沈阳市郑家洼子第三地点M6512[68],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M2[69]、敖汉旗山湾子[70]、宁城县孙家沟M7371[71]、林西县井沟子M5、M23[72],吉林省吉林市猴石山1975M1[73]、猴石山79西M18[74]、双辽市后太平M9[75]、镇赉县坦途镇北岗子[76],黑龙江省讷河市二克浅M42、M63[77]、讷河市大古堆墓地M15、M18[78]。

      滦平县梨树沟门墓地为玉皇庙文化的晚期遗存,其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之际。郑家洼子共有三个地点,出土器物很有特色,与十二台营子是不同的。综合各方面因素,朱凤瀚将其年代定为春秋晚期[79],还是比较合适的。林西县井沟子墓葬和敖汉旗铁匠沟墓葬出土遗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表明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王立新将二者之年代推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前后[80],是有道理的。二克浅早期墓葬的年代为春秋至战国早期。

      综上所述,第二期的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3.第三期

      铜刀型式包括:E型Ⅱ式、F型、G型

      出土铜刀的单位和地点包括:吉林省吉林市泡子沿前山M3[81]、吉林市猴石山79西M43、M47[82]、吉林市猴石山79M19、80M4、吉林市狼头山M101[83]、吉林市骚达沟山顶大棺[84]、九台市石砬山[85]、双辽市后太平M30[86]。

      以上所列吉长地区的墓葬均属于西团山文化的晚期阶段,猴石山的14C年代数据为公元前325年[87],据此可将出土铜刀诸单位的年代定为战国中晚期。

      综上所述,第三期铜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三)文化归属

      以玉皇庙、小白阳、梨树沟门等墓地为代表的是玉皇庙文化遗存,其年代从春秋中期延续至战国早期。周家地、大哈巴齐拉、井沟子一类遗存的年代晚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文化面貌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一些埋葬习俗与玉皇庙文化近似,年代当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之际。以猴石山、狼头山、骚达沟山顶大棺等墓葬为代表的是西团山文化遗存,其年代从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晚期。二克浅早期墓葬代表了黑龙江松嫩地区一种新的青铜文化类型,其年代为春秋至战国早期。

      三、齿柄舌铜刀的源头与流布

      综合本文以上讨论结果,齿柄舌铜刀最早出现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可以观察到清晰、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该文化晚期阶段,齿柄舌铜刀获得了极大发展,形式丰富、工艺精致,成为该文化最主要的铜刀类型之一。老哈河流域是此类铜刀的起源和分布中心。

      十二台营子文化分布于辽宁西部的大、小凌河流域,位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南部,年代晚于后者。该文化出土的齿柄舌铜刀数量不多,受到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影响。

      玉皇庙文化和周家地、大哈巴齐拉、井沟子一类遗存兴起于夏家店上层文化衰落之后,其势力范围亦在曾经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区内。很自然,其齿柄舌铜刀承袭了夏家店上层文化齿柄舌铜刀的基因,并成为这两种文化类型铜刀的主要形制之一。

      西团山文化齿柄舌铜刀出现较晚,其年代较早的铜刀形式均可在玉皇庙文化和周家地、大哈巴齐拉、井沟子一类遗存中找到母体。很显然,西团山文化齿柄舌铜刀受到了周家地、大哈巴齐拉、井沟子一类遗存的影响,并成为该文化铜刀的最主要类型。战国中晚期之际,当其他地区的铜刀趋于衰落之时,吉长地区的铜刀正处于发展期,成为齿柄舌铜刀分布的中心区。

      讷河市二克浅早期墓葬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出土的齿柄舌铜刀形式单一、数量少,分布范围狭小,持续时间短。应该是受到周家地、大哈巴齐拉、井沟子一类遗存和西团山文化的共同影响。

      齿柄舌铜刀起源、发展、成熟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并影响到其南部的十二台营子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是齿柄舌铜刀发展的一个高峰。夏家店上层文化结束后,齿柄舌铜刀并未消亡,而是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多只考古学文化和更广大的区域内流行。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齿柄舌铜刀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齿柄舌铜刀仅见于我国东北部地区,起源中心位于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并向东西两侧的冀北山地、燕山山脉周围、第二松花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广大区域扩展.成为该地区青铜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代表器类之一。

标签:;  

齿柄舌铜刀的研制_宁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