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魁星路中学 山东 招远 265400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时强调“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利用好课堂,随风潜入夜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筹,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一直很忐忑,因为《背影》太厚重了,如果孩子们不感动、不流泪,那是语文老师的失职。所以,课前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能将学生的心理和本文的情感点融合在一起。是王君老师的《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让我受到了启发。课前我邀请父亲与孩子共读《背影》,共写读后感。在课堂的研读环节,我让学生思考文中父亲背上“背”着什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我介绍了当时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感悟父爱的复杂。学生结合文本总结出:父亲的背上背着太多太多了,有身处乱世的凄惶、有家道中落的伤感、有母亲离世的悲凉、有事业衰颓的辛酸、有父子生隙的隐痛、有送子远行的牵挂、有无涯代沟的尴尬、有年事渐高的颓唐、有死期将至的惶恐……在下一环节:感悟自己的父亲,重读《背影》时,我展示了6位家长的读后感,家长们的文字尽管很朴素,但写的是真事,述的是真情,无论是情景画面的再现,还是才气纵横的律诗,都不禁让人感动的落泪。我安排学生读自己父亲的文字,这些文字,记叙着三代人,两代父子的情怀。人心都是肉长的。当父亲把心交出来,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学生们的眼睛湿润了。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你的父亲背上又“背”着什么?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说得很动情:他们已经不仅仅是说“爱”了,都谈到了爱的另外一面,爱的隔阂、爱的承担、爱的矛盾…学生们理解了误解中也有爱、沉默中也有爱、斗争中也有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付诸于笔端,润物细无声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文为心声”,这些话都阐述了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学生的作文,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育人结合起来,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之一。我们魁中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仅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更强化了作文的育人功能。
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学会“小题大做”。
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也同样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在作文训练中,选择那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话题作文“在路上”,老师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围绕自己的生活选材。在作文中,有的学生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获,感恩于一路上的关怀;有的学生写自己的求学之路,有困惑有奋进,几多泪水几多欢笑,写得真实感人。可以说,每一次作文题目的设计,都是语文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在作文指导中,我教会学生如何去“小题大做”。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例如:由刚建成的健身设施遭破坏,供人观赏的鲜花被拿光,联想到公德意识的缺失;从空中漫舞的塑料袋想到白色污染,联想到保护环境;从制假造假泛滥现象意识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可以说,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学生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
三、在语文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借助于实践,求余音绕梁
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挖掘课外阅读内涵,培养学生道德意志。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并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我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结合《初中生百部课外阅读书目表》,划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并布置“摘评”作业,摘抄的是精彩语段、锦言佳句,而评析则是写出对所摘内容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有一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不是所有的花朵都会结果,是这本书改变了我,让我认识到不是所有的花朵都会结果,但只要开花了,就会有结果的希望,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但只要播下去了,就有发芽的可能。”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是阅读让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拥有了进取精神。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性格,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在语文德育一体化的路上,虽“路漫漫”而“修远”,我亦愿“上下而求索”!
论文作者:王显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德育论文; 父亲论文; 的是论文; 语文论文; 老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