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_传统节日论文

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_传统节日论文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贵州论文,传统节日论文,少数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3)04-0028-05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既是人性和个性的,又是乡土和民族的;同时也体现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心灵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同时促进传统节日的产业化,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紧迫课题。贵州省振兴文化产业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文化发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成为贵州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传统节日产业在贵州省文化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潜力巨大,产业拉动能力强,所以,传统节日的保护、振兴、产业化发展理应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一、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及传统节日的多元性与多样性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56个民族在贵州均有分布,除汉族占人口总数的63%以上外,还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的人口占约36%。在贵州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中,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生存方式等等,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与多样性的特征,这无意中成为了孕育贵州特色民族文化的沃土。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特色鲜明的民族建筑,精华荟萃的历史文物,精美繁多的民族民间工艺,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食品……这些得天独厚、别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文化,蕴藏着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奥秘,构成了贵州省极为丰富、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贵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的一大特色。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在贵州,“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规模较大的有100多个,其中包括苗族和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的民族传统节日,实际上已经集民族风情、传统艺术、体育活动、贸易往来为一体,成为交流信息,增强民族团结的盛会。全省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参加节日的人数少则成千,多则上万。目前,全省已有133个(国家14个、省119个)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进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有一大批民族传统节庆进入了州(市)、县的保护名录。在贵州的73个12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节日有14项,比例为19.2%;4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节日约有119项,比例为27%。在地(市或州)、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节日所占的比例更高。

二、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一,加强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的保护就是保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保护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正是为自身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条件,而在物质条件得到一定保障之后,就必然产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的过程。因此寻找文化传统、保护包括民族节日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应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自觉。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标准的同一化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单一化正在消解着与人类的精神情感世界紧密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型,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难免会遭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而无以为继,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处于濒危状态,其消亡有加速之势,且一旦消亡则无法挽回和再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它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并作为共同财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自明。

第二,我国已经签署并批准了联合国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简称《文化多样性公约》),该公约强调从三个角度来保护文化,即主权、人权和私权。加强对全省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避免国外企业和个人的不正当使用以及未经许可的商业性使用,就是在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同时,文化也是一种人权,传统节日中凝结了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是该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少数民族的人权。在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中,其类型是比较丰富的,包括纪年性、祭祀性、纪念性、农事性、社交性等,与此相伴的是这些节日的功能也非常全面,如娱神功能、娱人功能、传承民族文化功能、模塑民族心理功能等。此外,文化也是一种私权,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都决定了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产权非常重视,我们必须通过知识产权等私权加强对传统节日的私权保护,贵州省版权局已经开展的对水族刺绣等作品进行版权登记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三,以传统节日保护为基础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是国际上“以文化为基础促进发展,用文化多样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多样性”的经验的借鉴,也是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现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表面上是经济的竞争占了主流,而实质上文化的竞争才是真正的主导。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方向归根结底还是由文化来决定的,文化发展了,经济自然也不会落后。2012年年初,涉及12个部门的贵州省首份文化产业统计报告出炉:截至2009年底,贵州省文化产业收入为186.71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2.23亿元,占GDP比重为1.59%。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总收入321.65亿元(含文化旅游收入126.29亿元),增加值达112.21亿元(含文化旅游增加值36.3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4%,比2009年增加0.85个百分点。2011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40.23亿元,占GDP比重2.46%,收入和增加值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2.49%、24.97%,纵向比增速明显,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看,与全国横向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2.7%,上海和广东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在5%以上,云南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为6.1%。值得欣喜的是,据《2012年贵州文化产业蓝皮书》介绍,2012年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将持续高位运行,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接近4%。因此,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并将其产业化,对于本地区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保护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文化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站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新起点,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系统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就文化发展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走保护、发展、创新之路,并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做了科学的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差异化的文化发展战略”,要“科学定位各地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和风光、气候资源的比较优势及组合优势”,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地区、铜仁地区要充分挖掘包括“传统节庆习俗文化”在内的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据此,笔者认为,重点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指导举办好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民族传统节庆。

任何一个传统节庆,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对那些业已成型,并且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在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更加注重挖掘丰富文化内涵,展示多彩民族文化。而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有无特色,是节庆活动有无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关键。不论是政府主导的节庆,还是群众自发组织的节庆,都要把舞台留给群众,这个舞台有了群众才有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给传统节庆提出新要求,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展示与时代相适应的形式。要以先进的文化思想、开放的文化价值、现代的管理理念去指导民族节庆活动,努力追求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效益最大化,让节庆活动成为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催化剂,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苗族姊妹节为例,该节已经成为台江县苗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一个知名品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活动在节日期间得到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得以很好地传承。同时,也为台江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机遇。据《贵州日报》2013年4月27日介绍:4月23日,在2013贵州苗族姊妹节经贸洽谈会上,台江县与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12家客商达成12个项目协议,签约资金47.39亿。该县项目运作贯穿“工业、农业、服务业”三产主线,主要涉及台江县工业园区森林加工、矿产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新型能源等五大主导产业。经贸洽谈会期间,除了达成12个项目协议外,该县还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以2013贵州苗族姊妹节盛会为平台,对外发布更多的符合台江建设的项目建设信息。

(二)扶持一批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民族传统节庆。

对那些群众积极性高、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节庆,安排必要的资金进行扶持。要善于总结长期以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有的给钱,有的给物,并结合形势发展加以完善,探索花钱不多、效果又好的扶持方式。节日是一个很盛大的活动,需要一定场地作支撑。因种种原因,许多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场地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开展。要对节庆活动场地的现状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根据情况制订扶持维修计划,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逐年进行维修。要始终把握民族传统节庆的办节方向,注重把握传承文化精神和文化力量,推动在旅游文化中摄入传统节庆文化的因素,促进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让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为全民所共享,甚至于为世界所共享,实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201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将民族传统节庆扶持推进计划列为“十大推进计划”之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各民族工作部门对民族传统节庆保护、传承和发展更为重视,纳入议事日程,加大了扶持与保护力度。两年来,仅省民委共安排专项资金110万元,扶持41个节庆活动或改善活动条件。民族传统节日是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资源,因其开发的特殊性,政府在民族传统节日开发中的介入行为不仅是必要的因素,而且是拓展传统文化功能的积极因素。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旅游开发中,政府利用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进行预先宣传促销、活动统筹、节目策划、仪式展演、民族旅游、商贸洽谈等具体的项目策划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所在地的旅游影响和形象推广,吸引更多的投资商,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但是,各级政府也应该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服务提供者”,少数民族才是其文化的“主人”,民族性是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特性,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具体的开发实践中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的有效参与,协调旅游企业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参与到当地的旅游开发和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中,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挖掘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节庆。

对全省需要挖掘的传统节庆,进行科学规划并逐一制订可行方案:一是注重挖掘节庆的文化内容。坚决杜绝在节庆活动中,打着民族的幌子,过于注重追求节庆市场化效应,导致没有民族文化的底蕴,缺乏民族文化的标志,从而损害了民族节庆活动的生命力。因此,必须注重节庆文化内容的挖掘,让文化特征更为显现,更具民族特色。二是注重挖掘节庆的文化形式。节庆文化内容要靠一定的文化形式来表现,加深对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在现代中的深层次文化意义的认识,挖掘出一批既体现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规律、继续发挥原有的功能,又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的民族传统节庆,使办节过程成为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过程,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过程。三是注重挖掘节庆的文化符号,塑造节庆文化名片。节庆的文化符号,是节庆特色的重要表现,也是区别其他节庆的重要标志。只有挖掘出具有本民族特色或具有节庆特色的文化符号,让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民族的活动,什么地方的节庆,这样的挖掘才具有意义,更能塑造节庆文化名片。

在挖掘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政府、民间、文化人士等多方面的力量,积极投入到民族传统节庆的开发过程中来。一是依托政府主导作支撑。节庆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政府部门在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包办,而是做政府应该做的事,也就是要对本地民族传统节庆进行科学分类,哪些需要指导、哪些需要扶持、哪些需要挖掘、哪些需要恢复,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规划,按年度分批组织实施。二是要依托民间力量作支撑。传统的节庆活动,是人们自发参与的,策划主体在民间;现代的节庆活动,往往是有组织的,策划与组织的主体是政府。要把节庆活动办得深入人心,深受群众喜好,必须创造条件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真正做到还节于民。三是依托扩大宣传作支撑。公共文化产品的显著特征是产品的非竞争性,具有不可贮存的共性。民族节庆包括了直接经济效益和隐形经济效应,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隐形的经济效益都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需要让更多人知晓、更多人参与,更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来支撑。四是依托文化精髓作支持。民族传统节庆最大的亮点是节庆的文化内涵,要注重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包括对濒临消亡的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实施保护性抢救,做好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申报,实施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保护,让文化在民族传统节庆中彰显魅力。五是依托多办节庆作支撑。只有各类节庆数量增多、内容丰富了,才能让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歌舞、习俗等得到充分展示,才能在不断的展示中实现保护与传承。各级民族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并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让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之花盛开贵州大地。

(四)推动《贵州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的出台。

若要传统节日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产业化发展,进而推动全省特色产业群的建设,那就需要在发展初期政府进行大力的扶持,主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扶持。这些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最好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加以固化,这就必须出台《贵州省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省吸引外来投资,促进传统节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迅速形成竞争优势。其实贵州的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传统节日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探索,但急需规范化、制度化。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和保护的双赢,我们应该认识到,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特殊性,尊重文化主体的意愿,尽量避免旅游活动致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过度商业化。

(五)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在产业化与实现文化创新中不丢失作为原生文化的精髓,使传统节日不至于发生变异。传统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只有具备强大的活力才能传承和发展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发挥其载体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活力不应倡导在“固化”的保护中实现,“活化”的保护和发展才是激发传统节日的强大活力的根本。因此,局限于传统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不适宜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和发展。

由于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多掌握在少数年事较高的传承人手里,在传承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首先做好各种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并注意对年龄较大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形成必要的机制,对年龄较大的代表性传承人在生活、医疗保险等方面进行必要地保护和照顾。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开展对年龄较大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培育和组建一批热爱民族传统节日、业务过硬、技术精湛、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传承人队伍。

走民族特色与追求多元相结合的道路,强调民族特色,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内容,既体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又展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特征。强调追求多元,就是既打造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民族节目,又突出规模大、规格高、国际性等特点,形成各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和民族节庆产业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民族节日开发过程中,保留什么,开发什么,包装什么,需要认真地思考,使其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与多元文化的结合。以“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为例,2011年仅节日期间,接待外地游客30.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8亿元,成为凯里市民族文化的一张“国际名片”。

收稿日期:2013-05-16

标签:;  ;  ;  ;  ;  

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_传统节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