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主体效力比较——兼论大学生自我监控模式的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力论文,教育质量论文,主体论文,自我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监控与主体
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是保障质量实现的重要手段。“监控就是核实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计划、所发布的指示以及所确定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指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和防止重犯。监控在每件事、每个人、每个行动上都起作用”,①这一定义明确监控的本质就是核实(检测)事件与预定计划的符合程度,目的在于指出、纠正、防止错误。有学者认为“监控”太强硬,建议用“监管”,其实两者是同一个英文单词control。“管”如果不“控”,就等于不根据问题进行目标与行为的矫正,“管”就到不了位。
对高等教育这个复杂巨系统质量的监控,本身也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其中起主导作用、决定整个监控系统运行及效力的重要因素,是实施监控的主体。在通常的观念里,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政府主管部门,例如由国务院出台的高等教育法、教育规划、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等;另一个就是大学的管理者,包括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管理人员,他们代表学校实施监控职责,此外还有履行督查评价任务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们。
但同时,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监控主体:社会与自我。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就业问题突出,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家长和舆论等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社会监控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就高等教育的核心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即学生发展质量)来讲,学生对自己发展的自我监控,才是最根本有效的监控。然而,自我监控相较于政府监控、社会监控、学校监控一直是最受忽视的。综上可见,高等教育监控主体共有政府、高校、社会与自我四大类,每大类下又由若干小类构成(表1-1)。
因为各种监控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看法、目标定位、价值取向、主体职责等不同,监控重点与方向也会不同。社会监控更重结果,学校监控重视过程,政府监控更看重国家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自我监控则更看重自己个性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主要由问卷调查设计、结果分析、结论与思考、总体监控模式与自我监控模式建构等几部分构成,探讨四大监控主体在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包括质量保障因素监控中的监控效力如何,学校监控中的管理者、教师、学生三类二级监控主体对学生发展质量监控的取向如何,以及如何通过监控模式尤其是大学生自我监控模式的动态运行提高监控效力等几个问题。
二、不同主体监控力度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从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不同主体的监控效力现状进行比较,发现长处与问题,为监控理论与模式建构等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
在华中理工大学与西南大学项目组联合编制的调查问卷基础上,本研究抽取有关项目,再添加一些项目重组编制成《高等教育质量监控调查问卷》,包括学校、政府、社会、自我监控等四个维度共计20个项目,问卷除基本信息外,各题目均按“5分、4分、3分、2分、1分”连续等级计分。经分析,问卷有良好信度(同质性信度0.873,分半信度0.799)和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三)调查对象
在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抽取“985”高校、“211”高校、地方本科、高职高专等共计100所高校,对其中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类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191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91份,其中管理人员卷2999份、教师卷5000份、学生卷9992份(表2-1)。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四大监控主体的监控力度比较
对不同类型大学和不同区域大学的政府、社会、学校、自我监控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不同类型大学监控主体力度
第一,政府监控和社会监控上,“985”高校、“211”高校、地方本科、高职高专等各类高校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学校监控上,“985”高校极显著高于“211”高校(0.1043***)、地方本科(0.1542***)和高职高专(0.1128***);“211”高校显著高于高职高专(0.0856***);地方本科显著低于高职高专(-0.0413***)。这表明,学校监控力度由高到低依次是:“985”高校、“211”高校、高职高专、地方本科。
第三,自我监控上,“985”高校显著高于“211”高校(0.1473***)、地方本科(0.0926***)和高职高专(0.1829***);“211”高校显著高于高职高专(0.0356***),但显著低于地方本科(-0.0546***);地方本科显著高于高职高专(0.0903***)。这表明,自我监控力度由高到低依次是:“985”高校、地方本科、“211”高校、高职高专(表3-1)。
2.不同区域大学监控主体力度
东、中、西部高校的学校监控、政府监控、社会监控,没有显著差异;自我监控上,东、中部高校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西部高校(3.956***;3.367***)。这表明,大力加强自我监控是西部高校要赶超东部和中部高校的一大努力方向(表3-2)。
总之,“985”高校的政府、社会、学校、自我四大监控的力度都显著高于“211”高校、地方本科、高职高专;学校监控上,地方本科显著低于高职高专;自我监控上,“211”高校显著低于地方本科,西部高校显著低于东部高校和中部高校等。
(二)学校监控:内部三主体对学生发展评价比较
学校监控是外部监控中最贴近学生发展前沿的监控,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实现学校监控的三类主体,学生主体对于自身发展的监测评价和调整就是自我监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我监控其实包含于学校监控,是人才培养质量也即学生发展质量和所有大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学生发展评价就是对学生发展即人才培养质量的判定(核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验证、肯定或批评,是完整质量监控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
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第一,对扩大招生后大学生发展质量的总评,管理者显著高于教师(0.072**),学生显著低于教师(-0.041*)。这表明,学生对自己发展质量的总评价显著低于管理者和教师。
第二,在专业理论(0.076***;0.047**)、实践能力(0.109***;0.058**)、思想道德(0.119***;0.081***)和社会适应能力(0.081***;0.051**)等四方面,管理者和教师的评价都显著高于学生自己的评价。
第三,在自主学习能力(-0.054;-0-097***)、逻辑思维能力(-0.003;-0.0041*)、创新能力(-0.011;-0.051**)、团结协作精神(-0.007;-0.047*)等四方面,学生自己的评价与管理者没有显著差异,但却显著高于教师评价。
第四,关于学生职业发展,教师评价高于管理者和学生自己的评价,但差异不显著(0.049;0.021);而管理者评价显著高于学生自己的评价(0.070**)(表3-3)。
总之,学校内部不同评价主体对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价有显著不同,发展质量总评、思想道德、专业理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等,管理者和教师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学生自己的评价(p<0.001),而自主学习、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团结协作四项,学生自己的评价显著高于管理者和教师;在职业发展上,管理者评价显著高于学生自己,这可能是因为管理者主要看就业绝对数,大学生主要看就业质量,如是否合乎所学专业、有否发展前途等造成的差异。
(三)质量保障因素监控比较
对质量保障因素的监控,就是对影响质量实现条件的监控,是广义质量监控。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大学质量保障因素监控力度的分析如下。
1.不同类型高校保障监控比较
研究显示,第一,在政策监控、办学监控、舆论监控、用人单位监控等四项上,各类大学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在生源监控、教学监控上,“985”高校显著高于“211”高校、地方本科、高职高专(0.0673*;0.0584*;0.0593*),而后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985”高校对生源质量的看重显著高于其他类高校。
第三,教学监控上,“985”高校显著高于“211”高校、地方本科、高职高专(0.0825**;0.1442***;0.1640***),“211”高校显著高于地方本科、高职高专(0.0616*;0.0815**),地方本科低于高职高专,但没有显著区别(-0.0198)。这表明,教学监控的力度由高到低为:“985”高校、“211”高校、高职高专、地方本科。
第四,毕业监控上,“985”高校显著高于其他三类高校(0.1631***;0.2399***;0.0926*),“211”高校显著高于地方本科(0.0768**),“211”高校和地方本科显著低于高职高专(-0.0704*;-0.1472***),这表明,毕业监控力度由高到低为:“985”高校、高职高专、“211”高校、地方本科。
第五,自我评价(0.1684***;0.0986***;0.2012***)和自我反思(0.1234***;0.0902**;0.1641***),“985”高校极显著高于其他三类院校,“211”高校低于地方本科但差异不显著(-0.0698;-0.0331)、地方本科显著高于高职高专(0.1026***;0.0739*)。这表明,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力度由低到高为:“985”高校、地方本科、“211”高校、高职高专(表3-4)。
2.不同区域高校保障监控比较
研究发现,东部、中部、西部高校在教学监控、政策监控、办学监控、舆论监控、用人单位监控等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生源监控上,东部高校显著高于西部高校(2.974**);毕业监控(2.720**;3.861***)、自我评价(3.664***;3.279**)和自我反思(3.517***;2.772**)上,东部高校和中部高校都显著高于西部高校。这表明,生源监控、毕业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四个方面,西部高校都显著低于东部高校和西部高校(表3-5)。
由上可知,第一,无论何类大学、在何区域,政策、办学、舆论、用人单位等四项监控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这四项监控对所有类型大学和区域的大学的调控力几乎相当。第二,生源、毕业、教学、自评、自我反思五项,“985”高校的监控力度都显著高于“211”高校、地方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第三,教学监控和毕业监控上,地方本科都显著低于高职高专。第四,生源监控、毕业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四项上,西部高校都显著低于东部高校和中部高校。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与思考。
(一)不同类型高校的四大监控力度
“985”高校的政府、社会、学校、自我四大主体监控力度都显著高于“211”高校、地方本科、高职高专,这似乎是理所当然,合乎逻辑的;学校监控上,地方本科显著低于高职高专;自我监控上,“211”高校显著低于地方本科,西部高校显著低于东部高校和中部高校,这些需要进一步考察原因,进行调整。
(二)不同区域高校的四大监控力度
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大学的政府监控、社会监控、学校监控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西部高校的自我监控显著低于东部和中部。要提高西部高校教育质量,特别强化自我监控是一种思路。
(三)学校内部不同监控主体对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价
发展质量总评、思想道德、专业理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等,管理者和教师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学生自己的评价;而自主学习、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团结协作四项,学生自己的评价显著高于管理者和教师;在职业发展上,管理者评价显著高于学生自己。可能是角色不同取向不同,对发展质量的看法就不同。例如对职业发展,管理者关心就业的绝对数,大学生看重就业的实质内涵。应当充分整合各方看法,客观科学编制质量标准。在若干矛盾的项目中,应该更多参考学生自己的评价。
(四)关于保障因素监控
四类大学和三类区域的政策监控、办学监控、舆论监控、用人单位监控等没有显著差异;对生源、毕业、教学、自评、自我反思五项的监控,“985”高校都显著高于“211”高校、地方本科和高职高专;教学监控、毕业监控,地方本科显著低于高职高专;生源监控、毕业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四项,西部高校都显著低于东部和中部高校。地方本科和西部高校在若干保障因素方面的监控力度,还需要特别加强。
(五)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
自我监控是学生主体内在的调控力,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则属于学生自我监控中的监控手法或方法保障。在自我监控方面,高职高专显著低于其他三类高校,西部高校显著低于其他两类地区,这与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高职高专和西部高校都显著低于其他区域和其他类高校的结论一脉相承。自我监控不力,首先就是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不力,因此相较管理者和教师而言,学生对自身发展质量的评价也许更有价值,学生自己评价显著不高的项目,可以看成是调整、控制、改进的重点。
五、策略:建构大学生自我监控模式
提高各级监控主体的监控效力,是提升质量的一大保障与关键。仅从一级监控层面看,四大监控主体的主要职能不同,监控内容与方式也不同,彼此形成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动态模式;其中政府、社会、学校等这些外在监控,又都直接作用并反作用于自我监控(图5-1)。
自我监控(self-control)是其中具有最大主动性和监控效力的,也是内在的拥有巨大可能性与发展空间的监控方式。在管理学里又称为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②在心理学上除等同自我管理外,同一英文单词还译为自我控制,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思想观念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③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主动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以达到所预定的目标的自我实现过程。这是一种管理方式,更是一种自我发展能力和优秀人格特质,是自我意识构成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有这种自我监控能力的人几乎不需要其他客观监控就可以有质量地发展。
图5-1 高等教育质量各级监控模式图
图5-2 高等教育质量学生发展自我监控动态模式
调查发现,东、中部较先进地区的大学和“985”高校等一流大学的自我监控力度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和其他类型的大学,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自我监控的独特效力。但很遗憾,自我监控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例如大学生个体通常并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清楚整个课程门类及结构,也不关心国家教育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甚至不知道有这些政策和规定存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知道社会和用人单位有这些需求;触犯规则受到惩罚的时候才知道这些规定的存在。此时调整自己已为时过晚。当前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自觉和能力,自我发展目标不明、方法不对、自我监控意识和能力欠缺,所以有各种显性和隐性逃课、网络成瘾乃至学业失范、学术失范等现象的频频出现。因此,建立大学生自我监控系统和运行模式(图5-2),让每位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自我监控教育和方法训练,有助通过自我监控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给力。
启迪学生乃至所有身在系统中的人,包括领导、管理者、教师等,能够从自己的身份职责出发,整合国家教育目标、社会需求、学校目标、个体兴趣特点等,来对自己的身心和行为实施自我监测、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这是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法)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0.
②刘儒德.自我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③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