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角度批评_舞蹈论文

从另一个角度批评_舞蹈论文

站在另种角度的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站在论文,角度论文,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四年对于湖南舞蹈创作而言,是一个十分不尽人意的年头。本年度三月,在上 海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中,湖南送出的一“剧”一“诗 ”在初选中落选。五月,在福建厦门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舞蹈比赛”,湖南仍然是无一 作品参入。在这个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三年一次的盛大舞蹈赛事的记录里,连续四届的 缺席使湖南专业性小型类舞蹈作品的创作成果,依旧停留在十余年前《猴儿鼓》、《农 夫与蛇》、《笑哈哈》、《侗乡明月夜》上。湖南专业性小型类舞蹈作品的创作,始终 未能走出舞剧《边城》、《古汉伊人》光照下的阴影和自身的局限,求得进步与突破。 同年九月,四个群众性小型类舞蹈作品,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群 星奖”舞蹈比赛的初选中,全部淘汰出局,这对于曾经有过舞蹈《搓麻线》、《簸谷》 、《踏水谣》骄傲的湖南群众性舞蹈创作,无疑是一次更为“沉重”与“危机”的双重 压迫。作为屡屡在全国“群星奖”舞蹈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湖南群众性舞蹈创作,在 上届的全国“群星奖”舞蹈比赛时,便有了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其实,“走麦城”的 局面从最初的获奖兴奋中早已注定,湖南舞蹈评论中模式化的批评话语和舞蹈创作中的 理性传统的缺乏,导致本土舞蹈编导、特别是年轻代的舞蹈编导,在自我重复与相互效 仿中拥挤到了一条路径。

“戏曲之乡”的“戏曲眼光”在关照本土舞蹈创作过程中形成的惯性审美经验,在今 天对舞蹈作品的判断中似乎失去了它的作用,“情节性”、“故事性”的一味强调,使 本土舞蹈创作总是在“实打实”的表现中,跟在地方戏曲的后面演绎着“生活的故事” 。单一的“舞蹈叙事”的创作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或许能满足部分力求将“手之 舞之,足之舞之”的舞蹈意象,转化、图解为“言说形态”的审美偏向。然而,无度的 “逗乐打闹”与繁琐、雷同的“生活细节”的展现,只能使舞蹈艺术在“故事化”、“ 情节化”的“言说”中,散失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美学原则。在这里,批评对舞蹈作品检 验的常用术语是“高潮”与“诗情画意”,而一些人更乐于看到的舞蹈“高潮”是“大 场面”的“热闹”与“红火”,更乐于接受的“诗情画意”是舞蹈形态的“图解性”与 “单一性”……准确地说,“舞蹈如诗”,要靠具有诗人气质的舞蹈编导将生活凝练成 舞蹈中的“诗”,而它首先应该是“舞蹈情感”的“诗化”,“舞蹈诉求”的“诗化” ,“舞蹈动作”的“诗化”,这是对生活表象的一种高度的凝练,对编导感受和情感的 一种“本体化”的艺术行为、一种人文精神的把握与编导个人审美品格的体现。“舞蹈 如画”,也不仅仅是因为其“画”的悦目,抑或其“画”的“像什么”?“是什么”?重 要的是这一以人体动作流动的“画”和在流动中形成的瞬间静态的“画”,其“意”所 指,其“象”所“向”——舞蹈“意象”自身的“模糊性”特征,构成了它“意向”的 “多重性”审美特质,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特质”,从而引发 观众在舞蹈的审美过程中,获得心灵与记忆的感受,获得情感的沟通与感动,这也正是 舞蹈之所以“如诗”、“如画”的内在因素。而当我们创作的舞蹈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 活,所塑造的舞蹈形象与传达的思想情感,一旦简单到了到处都是千人一面的“欢乐欢 庆”、“悄悄话”,个个都是“叽叽喳喳”、“哈哈哈”,其“幼稚”便是必然。显然 ,舞蹈的“诗情画意”绝非孤立挥就,它取决于“作诗”、“作画”的舞蹈编导,其诗 情的澎湃和才智的深度,其想象力的丰富和激情的“力效”,以及对生活、对文化、对 艺术的悟性。舞蹈,如诗如画,编导,亦如诗人、如画家——而评论,正是要穿透这“ 动作的诗”、“动作的画”、“动作之意象”的层面,以敏捷、锐利的眼光去探寻这由 诸多缘由与因素合成的“后藏文本”。遗憾的是,我们对舞蹈批评的视觉常常停留在某 一“动作”、某一“画面”的具象显示上,常常为一个真实的生活动作、一个生活“实 象”的舞台“再现”而惊喜若狂,唯独忘却了舞蹈自身的个性特征与规律,忘却了给予 本地年轻代编导更多的建议、指导与帮助。于是,在这种惯性的审美经验的规定中,“ 无声胜有声”的舞蹈,在本地区大多可以用文字、用语言说得个明明白白,如同讲述一 个个“舞蹈”的“生活琐事”。批评中我们强调着舞蹈的“诗情画意”,现实中我们的 编导恰恰遗失掉的大多又是舞蹈的“诗情画意”,究其根源,当我们对舞蹈的本质、对 舞蹈中的生活未能获得足够的理性认识之时,便循着“戏曲之乡”的“戏曲设定”,走 向了一条并不完全属于舞蹈艺术的批评路径与创作路径。有时设想,倘若将本土的一些 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配上唱词与道白,我们创作的舞蹈作品与载歌载舞的地方“小戏”, 在本质上该有何样的差异?从湖南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农业、手工业劳动生活中,发 现、提炼适合舞蹈表现的题材、内容、形式无可厚非,但这绝不是唯一的路径,舞蹈艺 术的现实主义的基础应该建立在情感表现的真实上,但她的表现形态与现实的生活必定 要拉开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常说舞蹈的本质是“虚幻”的,是“浪漫主义”的,一旦 我们过多地着重于对现实生活的“实象”进行“言说”与“戏曲化”的舞蹈处理,本地 的舞蹈创作,将永远难以超越文学语言的准确与生动,戏剧传达的力量与深度。因此, 迅速地将舞蹈创作从“戏曲化”的单向思维中解放出来,以求本土舞蹈创作朝着多样化 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有关怎样提高湖南舞蹈创作艺术品格的基本问题、严肃的问题。

随着湖南老一代舞蹈编导逐步退出舞蹈创作队伍,本地的年轻代舞蹈编导未能在较短 时间内承担起发展湖南舞蹈创作的重任,他们依然在“盲目地实践”与过度地追求“效 益”中,以“浮躁”与“实得”的心态,大批量地制造着“歌伴舞”、“舞伴歌”及“ 半成品”。由于缺乏对本土舞蹈事业的承担意识,许多人忽视了对上一代舞蹈编导的成 就与经验作出虚心的学习、深入的探研,对自身综合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作出更大的 努力。文化素质的贫血和在那种“寻找捷径快速成功”的思想意识误导下,部分青年编 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更善于进行资料性的猎取和对他人成果的采撷,抑或自以为是地 将本地民族民间舞蹈进行随意性地“解构”与“颠覆”,从而使他们创作的舞蹈作品散 失了真诚的内涵和艺术的品格,其中体现得更多的是民族特色的淡化、舞蹈语言的杂乱 、艺术思考与文化内涵的肤浅。一些原本具有一定编导特质的青年编导,亦在这种十分 功利的躁动中,逐步远离了前辈的寄托与厚望,背离了生活的热土,遗忘了艺术的真诚 ,这必然导致了近几年来湖南舞蹈创作作品粗糙与肤浅的走向。

“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号召”,对于年轻代舞蹈编导而言,不 断加强对现实的关注,能促使他们获得个人对社会、对人民情感的升华和责任心,对生 活的贴近,能给予他们漂浮的心灵一个安稳的寄居之地。“到处都是生活”,曾是这个 年代创作观念更新后的一种认识。但是,一旦舞蹈创作从单纯的“反映论”的桎梏中获 得解放投入到“生活的海洋”,无处不在的生活与无处不在的激情,却似乎使舞蹈编导 与舞蹈创作迷失了方向。另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创作观念在“现代化”的召唤中,朝着 愈演愈烈的“技术化”的设定“更新”,一方面,逐步使我们的舞蹈编导远离了被这个 年代称之为“弱势”的“群体”,远离了对艺术、对人性的深层思考,另一方面,却未 能使我们迅速地在泛义化的生活中,探寻到全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舞蹈形象。如果说 湖南老一代舞蹈编导的成功,大多得益于对生活的自我认定和“生活基地”的哺育、滋 养,那么年轻代的舞蹈编导却总是迷失在的“多彩”的都市生活中,不曾找到属于自己 的生活之根。在这里,艺术的“多样化”应该说是一个完全的“大文化”概念,在一个 生活形态万千,多种舞种并存与多种形式共生的泱泱大国,企图以“技术”为“基础” ,做一个“多样化”与“全能化”的舞蹈编导似乎不可能。因此“表现熟悉生活”的话 语并不过时,“关注现实”与“贴近生活”依然应该从这里开始——这是一种对前人经 验的轮回、验证、提升的过程,所以关键问题还是“什么是生活”?“生活在哪里”?抑 或怎样为本地年轻代编导开辟“生活基地”的问题。再有一个应该引起本地青年编导重 视的问题是,当“学院派”、“泛学院派”几乎“一统江山”,形成为全国舞蹈创作的 “模式形态”之时,作为地方的舞蹈创作,怎样能冲出困境,怎样能在对“学院派”编 导技法的学习、引进的过程中去掉盲从,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 这种有关对“观念”、“形态”、“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本地年轻 代舞蹈编导必须勇于承担,它必然牵涉到对地域性文化的差异与族群形态、人文地脉与 生活根基的认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根基”,绝不是某种单纯的概念化 的语境和文字游戏,也不是某种孤立的存在和所指,“根基”实实在在地与“地域性” 同为一体,它为要形成或已形成的“流派”、“风格”、“特色”提供了“营养”,亦 是某种“流派”、“风格”、“特色”生成的基础与生命的源泉。无“地”且无“根” ,无“域”亦无“基”,对于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而言,任何对“根基”、对“地域性” 的强调都不为过分。因此,“重返民间”,是立志从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编导们最佳 选择,也是本地年轻代舞蹈编导必须补上的重要课程。

在创作实践中,如若想获得“大作品”的成功,必须注重“小作品”的积累与锤炼, 这也是任何一个有过“大作品”成就的舞蹈编导走向成功的经验。无论是曾获得过中国 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金奖的编导丁伟、赵明,抑或是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 程的编导杨威,在他(她)们创作大型舞剧作品《玛勒访天边》、《霸王别姬》、《红梅 赞》之前,都有许许多多的“小作品”获得了全国最高专业性奖励。对于专业要求十分 严格的舞蹈创作而言,如若缺乏老老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如若不注重积累与修炼,单凭 指望一次“机会”,一个“大制作”,便可扬名天下,这似乎不可能。沉下心来,用心 灵感觉生活,感觉文学艺术,感觉舞蹈,感觉记忆,感觉经验,感觉想象,感觉万物, 本地年轻代舞蹈编导的创作才有可能获得突破。

或许,“站在另一种角度的批评”,更能促使湖南各地区、各民族的舞蹈创作朝着健 康道路上迈进——“批评是金”是一个永远不变的道理。有着成功经验的湖南职业与非 职业的舞蹈编导,倘若能有效地根治“浮躁”与“急功近利”的“流感”,并能在对本 土舞蹈文化真情真爱的付出中,将个人的生活之根、艺术之根牢牢地扎在人民大众与深 厚、卓越的湖湘文化土壤之中,必定会使湖南舞蹈创作作品的文化气息与艺术品格得到 全方位的提高。

标签:;  ;  ;  

从另一个角度批评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