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650500
诺邓古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以北,属诺邓镇管辖,其背靠崇山,襟带诺水,受地形的限制其建筑是独具匠心的“山地白族”风格,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掩映在清香翠柏间。它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有着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遗存一百多座。其有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据万历《云南通志·盐务考》记载,汉代云南有两口井:安宁井和云龙井。云龙井就是诺邓井,历史上的云龙地处“茶马古道”的交通干道沿线上,诺邓因其盐业优势与一些古道重镇保持着频繁的物品交换和经济往来。马帮在这条路上不仅运送茶叶还要运盐,盐的大量流通也使其通道被称为“盐马古道”。诺邓也因盐产生了集市,每月固定时日赶集,在特定时期内诺邓一度成为“盐马古道”上重要的食盐集散地。
一、旅游资源
诺邓是云南最古老的历史名村之一,经历了历代王朝的变迁,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诺邓依然保留着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的民居古建筑院落100余处,寺庙、祠堂、牌坊、巷道等公共建筑20多处,是目前国内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群落。其依山而建的建筑风格更使它别具特色,在现今古民居建筑留存不多的情况下,诺邓村明清建筑群的古老性、完整性和集中性更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承传价值。同时诺邓还是云南最早的盐业生产地之一,尽管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一直是云南盐业经济重镇,工商业也一度繁荣,留存下来的盐井、盐局、古衙门等历史建筑遗产,就是对古代云南盐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诠释,更是研究我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
此外,诺邓村还具有着丰富的人文与生态旅游资源,历史上这里曾人才辈出,是大批进士、举人、贡爷、秀才的故里,融会了汉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精华文化为一体。中国民间“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一年一度的“祭孔”、“龙王会”、“王母会”生动的诠释了这一文化传统。与此同时,由诺邓盐文化发展而形成的火腿腌制工艺,经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推广而声名鹊起,由此又衍生出了诺邓火腿这一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形成了古村诺邓的又一张旅游名片。每年因诺邓火腿而来到诺邓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而火腿的售卖也成为现今诺邓人的一项重要收入。
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002年1月,诺邓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7年5月,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将其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此后,诺邓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到诺邓村的海外旅游者急剧增加,然而诺邓在国内旅游市场的状况却令人不禁叹息。直至2013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诺邓才开始为国内游客所熟知,旅游业也随之快速发展。
至此,根据当地政府的旅游发展政策,诺邓古村两百多户人家中,有25个院落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保护,并对92户民居院落和公共建筑进行了修复,比如文庙、武庙、龙王庙及古戏台、道长家等建筑的保护性维修,建立了2个“家庭生态博物馆”,制作了22块中英文诺邓景观宣传牌,对两百余株的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此外,还对诺邓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整顿和改善,例如给每户配发了消防灭火器,建设了停车场,铺设千米的石板路面,投资五百多万修县城到诺邓的旅游公路等等。同时也恢复了诺邓的民间“祭孔”,继续举办每年一届的“龙王会”、“王母会”等活动。另外,为了更好地宣传诺邓,积累开发管理经验,还专门组织村民到丽江束河古镇学习考察,为打造更优质的服务还培训了数名导游,以提高诺邓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在诺邓的开发过程中, 政府采用引导型的社区参与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导景区内的住户在家中建成“家庭博物馆”、“客栈民宿”、“农家乐”等, 进行家庭接待活动, 使居民成为真正的受益主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诺邓村的杨黄德和黄霞昌两户人家在大理州博物馆的帮助下, 建起了“家庭生态博物馆”,以家中祖传文物为基础,结合自家的古建筑民居和白族传统民间文化,一起展示给参观者,将文化遗产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社区及环境之中,使得其不仅是简单的文物陈列,更是诺邓全景的历史呈现。现在的诺邓古村开设的约47家客栈,其中外地人开设的仅有有诺言别院、一颗印木石雅居、旅行者咖啡馆、古道坊等七家,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虽则多方诸多努力,但诺邓的旅游发展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大多数居民并未从旅游发展中获益,现有的客栈民宿也大多生意惨淡,当地居民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尤其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年轻人又不愿意留在村落继承家业,在笔者访谈的约四十家当地人开设的客栈民宿中只有三位年轻人在长辈的多番劝说之下留在本村,经营自家客栈。与此同时政府执行力低下,多项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不尽如人意,使得游客数量不升反降,从而导致当地民众对诺邓未来的发展态度犹疑。那么在这样的现状之下,诺邓又该如何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社区参与的模式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诺邓实现其经济发展,如何运用社区参与的方式在诺邓的旅游发展中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
三、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思考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早已引入社区参与旅游的理念,甚至出现谈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必言“社区参与”的程度。学术界和实业界已经意识到而且已达成共识: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加以人为的控制和引导,采用合理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旅游发展初期,众多古镇与旅游地区莫不是采取社区参与模式,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泸沽湖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旅游地,在其发展初期也是采用社区参与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落的发展,但随着泸沽湖为众多游客所知,外资开始大量进入,导致现今的泸沽湖也已走上了大理、丽江的模式,当地居民开始搬到距离泸沽湖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笔者对泸沽湖边的落水村进行的访谈来看,现今的落水村,只有游船与舞蹈表演两项活动还属于当地居民集体参与,且有的居民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改善也不愿意参与到这两项活动之中,当地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也已走到了尽头。
泸沽湖在旅游发展初期的社区参与模式与诺邓如今的境况相似,从这些社区如今的发展来看,虽然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但与之发展初衷依然相违背,当地人在旅游发展中被排斥在外,而剧烈的变化也使得许多当地人无所适从,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显然这些发展模式并不是诺邓的最佳选择,那么诺邓又该如何在社区参与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路。
历来在旅游发展中开发与保护都很难找到平衡,从泸沽湖的发展可以看出,虽然其初期也采用了社区参与模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更重视的是旅游的开发而不是保护,因此外资的进入直接导致当地人逐渐被排斥在旅游发展之外,而如今的诺邓还未经历大量外资的入侵,完全可以避免开发之后再保护这条路,跳过丽江、大理、泸沽湖过度商业化的十年,以保护为主,着力改善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学习更多的现代经营理念,在引进外资方面应有所限制,避免出现空心化现象,切忌急功近利,走开发之后再保护的老路,从而使诺邓失去它原有的特色,使这座千年白族村丰富的文化遗产被淹没在历史中。
与大理、丽江、泸沽湖不同,诺邓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其村落依山而建,所处地理环境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但同时也给其更好的保护这座千年古村提供了便利,在诺邓至今依然保持着其盐业兴盛时期所形成的马帮文化,村中唯一可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而对世居此地的诺邓人来说他们更重要的运输工具是自己的背,从盐业鼎盛时期,诺邓居民背着自产的盐到更远的地方换回大米,到如今的诺邓人用背承担起一家人的生活,这漫长的历史形成的不仅仅是诺邓的马帮文化,更是一种诺邓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诺邓人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具有更强的凝聚力,也为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更侧重于保护而不是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在诺邓的发展中, 旅游活动不仅应当使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也应当使人们的保护意识增强,由于当地居民是旅游发展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 开发的成果将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因而他们会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从而自觉参与到保护中去,这将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实现政府、诺邓居民、外来投资者、旅游者之间的共赢。
诺邓村居民要作为决策者、实施者、体验者、监督者参与到村落的整个保护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决策者,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构思和想法,为村落的规划提供良好的建议,因为他们更了解村落的大事小情;作为实施者,他们要投身到村落的具体保护和旅游发展的行动中,分担政府压力,减轻政府负担;作为体验者,他们是村落发展的第一受益人,感受村落受到保护和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各种变化;作为监督者,他们要时刻监督政府的工作,监督规划的实施情况。总之,居民无论在哪种角色中,都要通过民众组织,也就是反馈信息系统,不断向上反馈信息,使政府及规划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判断工作实施的正确与否,以便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政策或制度,使诺邓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笔,黄金鼎.千年白族村——诺邓[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舒瑜.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孙九霞.传承与变迁——旅游中的族群与文化[M].商务印书馆,2012.
4.王汝辉.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制度与传统文化保护比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史志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旅游论文; 白族论文; 社区论文; 居民论文; 云南论文; 村落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