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理论审视成人教育的经济动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成人教育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成人教育内涵引来的思考
成人教育属于教育产业中子产业的一个种类。就教育产业而言,常规性层次教育是指基础教育(中小学)和高等教育(大学)。这里的所谓“常规性”,包含了每一个人在其人生旅途中都有一个共性的自然的学知识年龄段这层意思。也就是说,只要处在自然的学知识年龄段,那么,一个人无论怎么讲也还没有完全具备靠自己的劳动换来生存的基本能力。
教育产业包括诸多子产业,所涉及的概念自然不少。比如,粗略做一下分类,就可以给出下表(表1)。
表1 教育分类举例
表1中,A项和B项表示带有类似对应关系的不同范畴。按理,与成人教育相对应的应该是非成人教育。不过只要进一步分析,因为给层次教育加了“常规性”这个限定条件,所以问题就好理解了。以常规的6周岁上学,正常情况下六年小学、六年中学(初高中)共占用12年,则18周岁时中学毕业,刚好也告别了未成年人阶段,开始步入成年人阶段。这样,也就有了图1:
图1中的关系式引出需要我们解释的问题。(2)式、(3)式、(4)式显然都与成人教育有关系,但(2)式与(4)式的区别关键就在于“常规性”和“非常规性”两个不同的限定条件。从现实情况看,(2)式还应该相应地附加一个限定条件,即以常规年龄段学生为主(起码占50%以上),但并非绝对都是常规年龄段学生,事实上“绝对都是”这种情况也不可能存在。
图1 在比较中弄清成人教育的内涵
二、成人教育的生产特征及其时代意义
成人教育这类生产(产品是知识新人)之所以能够存在,完全在于有一个“产物→交换→生存”框架在左右着。在这个我们称之为“三因素框架”中,“产物→交换”是社会属性下的经济的特征。把“三因素框架”再增加些因素,会出现两个关联式,即(a)劳动→产物→为他,(b)换物→为己→生存。将(a)、(b)组合为一体,有:劳动→产物→为他→换物→为己→生存。现取其两端,则构成“劳动→生存”,它正是自然属性下的人的特征。
自然属性下的人的特征加上社会属性下的经济的特征,也就是,“劳动→生存”+“产物→交换”,得到的答案便成为:人为了存在(指在世间)必须附加一个经济前提。换句话说,人为了生存而劳动,这首先归属自然属性的劳动;当劳动不但“产物”、还要包括“交换”时,它最终又被界定在社会属性范畴。既为自己劳动,也为社会劳动,以劳动为了自己起步,落脚在劳动为了社会,总之,一个成年人要想靠劳动获得生存,接受一定的教育显然已必不可少。作为常规性层次教育的必要补充,也就出现了属于非常规性层次教育系列的成人教育。
我们不难给出道理十分简单的一个关系式:新知识→劳动能胜任生产→交换到报酬→购物→生存。与生产劳动相联系的新知识,主要指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生产→产品”都归属供给范畴,“学习→知识”、“产品→用品”都归属需求范畴,于是代表了新知识的科学技术,更突出地体现在供需领域的科技进步上。
供需领域的科技进步有两大作用,一方面是它的推动作用给生产力带来增量,因为科技为生产带来劳动成果上的优势;另一方面是它的刺激作用给需求力带来增量,因为科技为在社会推广使用具有优势的劳动成果示范了一种新认识。只有当供给力和需求力同时产生增量时,才有成交点的增加。
科技转化可以出现在两个方位上,(1)科技转化到生产→新产品→认识新产品→成交点增加→需求呈增长趋势→生产增长;(2)科技转化到管理→生产增长。这两个关系式说明,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内力,也叫原动力或自动力,属于经济本体自身所具有的动力。其他任何影响成交点的力都属于外力,而外力既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推力。阻力如同力学中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推力如同力学中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的外加力或他动力。假设我们把成交点看作一条线段中的一个点,线段的两端分别为需求和供给,不论从需求到成交点和从供给到成交点的两段距离是否相等、运动速度是否相等,双方必定在同一时刻处于成交点。根据没有产品也就没有“满足需求”原则,从产品产出到成交点出现这段时间,我们把它叫交易过程。于是,在这段交易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因素的外力。比如:(1)交易费用,它属于阻力,包括正常摩擦力和非正常摩擦力。(2)市场的开拓,它应当属于推力,等于扩大了可供成交点存在的空间。
经济发展最终受到科技进步的制约。游戏规则(制度)再好,它毕竟不能替代生产工具去生产产品。不过不能漏掉了先进的制度恰恰也是科技进步在管理领域转化的明显表现,也就是说,先进的制度就是科技转化的先进的管理力。制度的功能主要是,(1)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中的非正常阻力,起码要保证运动的正向力不至于被削弱;(2)协调合力运动中各分力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使合力达到最大化。因此制度虽然不能代替生产工具,但制度能改变生产关系,同样可以使作为合力的生产力增加量度。制度创新本身可以认为就是科技转化到管理的同一概念的另一种说法。制度创新如果出现在社会经济方位,显然经济组织的革新也可以视为科技进步的一项成果。正如美国经济学家D·诺思所说:“革新社会经济组织的形式而促进生产率提高,结果便导致了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必须明确,科技进步涉及在两个方面的转化:一个是人们每每提到的生产领域,一个是人们并没有从与科技也有关联角度去思考的管理领域。技术革新这个概念,应当是既指生产技术的革新,又包含了管理技术的革新。既然制度创新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内容,那么,最终决定科技进步的是什么呢?应当是劳动。成年人的劳动,有的在生产领域,有的在管理领域。劳动之所以能为我们讨论成人教育的生产找到比较合适的切入点,关键就在于有劳动才有生产工具的变革,有合作劳动、共同生存才有管理或组织的变革,而适应时代要求的生产劳动、管理劳动,都需要通过教育这个生产过程给劳动者组装上必要的新知识,即使之成为知识新人。
总之,成人教育的生产同科技进步是紧密相连的。成人教育中学员的个人目的与成人教育本身的社会目的必然要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最终都要服从时代前进的大方向——经济发展。就经济发展说来,无论你指出这个还是指出那个,归根结底总要落脚在科技进步上。
教育对人的智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教育不等于制度。教育属于产业,它的产品是知识新人。制度属于行为规范,其本身类似于量具,“以法律为准绳”已说明了这一点。管理技术的进步=量具(制度)技术的进步,教育技术的进步=加工(生产)技术的进步。教育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却不能决定科技进步,因为教育要培养人的常规智能,而科技进步需要人的超常智能;相反,科技进步决定了教育进步,即技术进步(包括生产和管理)始终是任何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作为社会机体组成部分的教育和科学研究,自近代以来已经越来越重要。当代社会把它们显示的是那么耀眼,未来社会将把它们继续推向更高点。突出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地位,实际上就是突出人自身的地位。20世纪末重塑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Amartya·森主张必须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认为经济学的关注点始终应该是人的行为。为此他在福利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J·奈斯比特看到,在当代“个人的威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在当今的社会变革中,个人远比任何组织更能有效地发挥关键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的特征,是个人作为社会的基础和变革的基本单位而重新受到尊重”。(《2000年大趋势》)“知识就是权力”,用奈斯比特借用G·吉尔德的话说,“电子计算机加强了个人的力量,人民监视政府的能力已大大超过了政府监视人民的能力”,“科技的本质使发展出来的力量回到人民之手”。当然,给我们最明显的感觉是,教育力和科技力对生产物质产品部门提高生产率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成人教育的经济动因
成人教育的经济动因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位通过变换的视野来回答。
1.成人大多经历的学习三种形式
一个成年人在他参与社会劳动阶段(以18~60岁为基本参照值),在学习方面,大多有可能经历过三种形式。见图2。
图2 成年人的学习有3种形式
由图2可以引出一个问题。也就是教学与“干学”二者完全不同,即
·(出自)基础教育→教学→属于首次生产→学知→获得理论知识→半成品
·(出自)技能教育→干学→属于再次生产→学干→获得实践知识→成品
对于任何学习者,只要在学习,那些内容都是以虚拟状态出现的。只有离开“学”而走入“干”,即只有“干”才能属于处在真实(非虚拟)的情境中。干中学(边干边学)已经不属于教学,“干”是社会在进行的对毕业生的再生产,使这个半成品成为成品。
2.成人教育范畴的学生需求知识的内容相对明确
这里的“相对”,是指成人教育范畴的学生相对于常规性层次教育的学生而言。成人教育范畴的学生大部分在入学前就已经明确了自己需要在哪方面学到新知识,因此只要“教”与“学”的知识在供给和需求中达到吻合,成人教育就大有发展的空间。
3.成人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后者所学的是基础知识,或者叫一般知识,而前者所学的是专门知识,或者叫特殊知识。这是个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成年人在成人教育中最需要得到的是个性(专门、特殊)知识。
根据成人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教育的特点,课程设置就成为成人教育关键的一个环节。例如,文秘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实用性,大量开设扩大知识面类型的课程,或者主要开设理论研究性的课程,不仅仅是使用价值不大,更严重的弊端在浪费了学员的宝贵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何况学员已经有过学费投资,这等于他们支付了双份学费(也许不止双份)。第一届可以,第二届可能还混得过去,但事不过三,第三届开始就会没多少人来了。可见,课程设置是一门学问,起码有关人员要懂行。如果学校给学员组装的大多是如同废品的知识(或者叫“知识垃圾”),学校失去的将是信誉。一个学校在社会上一旦成了不讲信用的企业(教育产业化的学校等同于企业),有谁还会同它进行“商品交易”,断了生源,自然也就倒闭。
4.为继续在原岗位就业或为再就业而投入的学习成本
成人投入成人教育中的学习成本,主要有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两项。(1)资金成本。它与一个成年人的经济能力直接挂钩,而经济能力又主要来自个人收入。因此,学费支付额占个人收入的比率,成为某个人是否能成为成人教育生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学费收入额明显是办学院校总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下面的(4)式即Y=f(+P,u)可以反映出这一点。毫无疑问,学费价格始终属于需要办学院校通盘考虑的经济问题。(2)时间成本。不脱产的学员需要在余暇里学习,这部分时间成了为学习而付出的成本。时间成本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往往要比资金成本的价值更大。因为有的时候,时间成本会带有机会成本因素。
5.常规性层次教育系列个性知识专业的学生“对口”就业后是否还需要成人教育?
“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可能短期内不需要成人教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劳动环境,最后还是需要接受成人教育。这也就是“终身教育”概念被提出来的原因之一。而终身教育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应该属于成人教育的天下。根据某种观点,终身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基本上归属继续教育范畴,因此又称为成人继续教育。
6.成人生源市场的实证分析
假设成人教育经济属需求约束型经济,即成人教育经济的动力在于总需求。成人教育总投资等于办学院校总积累基金加外部总投资(政府投资、社会捐赠等),即
I=S+FI
(1)
(1)式中,I表示成人教育总投资,S表示办学院校总积累基金(属于内源融资),FI表示外部总投资(相当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办学院校从其内部筹集资金的方式,是办学院校不断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办学院校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办学院校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应当属于办学院校从其外部筹集资金的方式,而就“融资”概念而言是指经济主体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显然我们在这里明确指出FI是“相当于”外源融资,就是要表明FI与外源融资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也就是说,起码政府投资决不会是办学院校想办法就能够筹集来的。真正的外源融资,比如属于直接融资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属于间接融资的银行贷款等,对办学院校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在中国的教育日益社会化过程中,很有可能外源融资将成为办学院校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再说属于内源融资的办学院校总积累基金,它是除办学总成本以外的办学院校总收入:S=Y-C。在边际成本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积累基金应该是收入的增函数,即
S=f(+Y,u)
(2)
于是,成人教育总投资的理论函数应为:
It=f(+P,+It-1,u)
(3)
图3 成人生源市场均衡:IS曲线分析
根据以上设定和推论,用解析几何图形对成人生源市场的描述如图3。
图中,横轴右半部分表示办学院校总收入,左半部分表示成人教育总投资,纵轴上半部分表示学费价格,下半部分表示办学院校总积累基金加外部总投资,各个半轴上的点均为正值。第二象限为总投资函数,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为上年投资的某种比例βIt-1。当βIt-1一定时,总投资是学费价格的增函数。但是,成人教育总投资并非永远随学费价格的升高而增长。当发生了货币贬值,学费价格升至某一点(如a点)时,投资额不再上升。第四象限为办学院校总积累基金函数与外部总投资之和,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外部总投资FI。当FI一定时,S+FI是办学院校总收入的增函数。第三象限上是一条自原点射出的45°线。曲线上的各点都满足I=S+FI。
当给定学费价格P1时,过P1点沿虚线经二、三、四象限,可得办学院校总收入Y1;当给定学费价格P2时,过P2点沿虚线经二、三、四象限,可得办学院校总收入Y2;当给定学费价格P3时,过P3点沿虚线经二、三、四象限,可得办学院校总收入Y3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找到无数个Y点。但是,由于成人教育总投资不能随学费价格无限增长,于是,办学院校总收入达到与P3对应的水平时,也将不再增长。可见,只要将学费价格与办学院校总收入一一对应的点在第一象限描出,就能得到IS曲线。不过,这里的IS曲线的斜率与标准的IS曲线的斜率相反,原因在于纵轴的变量是学费价格而不是投资收益率。IS曲线上的所有点均满足I=S+FI,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成人生源市场均衡。需要指出,IS曲线达到b点时,将竖直向上,即办学院校总收入将不再随学费价格的上升而增长。IS曲线显示出,办学院校总收入随学费价格的上升而增长,即
Y=f(+P,u)
(4)
上面分析的是对某一时段成人生源市场上办学院校总收入的决定过程。要把该时期的真实情况弄清楚,还必须用具体的数据样本给以实证。这又涉及两项工作,一为制作出数据表,二为利用数据表建计量模型。例如:
1)数据表
年份
IYP S
m1i1y1
P1s1
m2i2y2
P2s2
mninyn
Pnsn
2)某一时段成人生源市场运行3个基本模型
lnI=a·lnP+b·I[,-1]
S=C+c·lnY
lnY=d·lnP+e·lnY[,-1]
其中,a、b、c、d、e分别为系数,它们来自对数据表中的i n、y n、p n、s n等一系列数据的技术处理。
3)其它模型3例
例1.利用一个信息化的成人教育产业经济增长函数Y=r·H[α]K[β]L[γ],也叫办学院校总收入生产函数,对成人教育产业经济中某一时段的某些统计数据源建立的回归分析模型
lnY=a·lnH+b·lnK+c·lnL
其中,a、b、c分别为系数,Y、H、K、L分别代表该时段办学院校总收入指数、信息要素指数、办学院校总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在岗教师(教学科研劳动要素)指数。
例2.招生需求方程模型
Xd=β[,0]+β[,1]P+β[,2]Y+Ud
其中,Xd是招生需求量,P是学费价格,Y是办学院校总收入,β[,0]、β[,1]、β[,2]是结构参数,Ud是随机扰乱因素。
例3.决定办学院校总收入的成人教育总投资函数模型
It=β[,I0]+β[,I1]Y[,t]+β[,I2]Y[,t-1]+U[,It]
其中,It、Yt分别代表当年的成人教育总投资和办学院校总收入,Yt-1是前一年的办学院校总收入,β[,I0]、β[,I1]、β[,I2]都是参数,U[,It]代表当年成人教育总投资的随机扰乱因素。
四、非常规性层次教育系列成人教育与常规性层次教育系列成人教育的今后发展优劣势比较
1.年龄段人数比较。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高中对初中毕业生的录取率,以及中专对初中毕业生的录取率,必然会有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成为社会青年。他们当中家庭有经济条件的,可以也走进校门加入高中生行列。余下的即便可能是少数一部分人,但几年后有机会就业了,就有一个补充新知识的问题。二是大学对高中毕业生的录取率,必然会有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成为社会青年。他们当中家庭有经济条件的,可以走进民办大学校门,以自考生的身份加入大学生行列。余下的实际上数量仍然很多,即使暂时得到就业,由于知识有限,日后必须找机会补充新知识。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这里暂时撇去中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由此存在的初中后教育(初中后阶段)不谈,高中后教育(高中后阶段)必然成为有待于加强的问题。高中后教育主要涉及在职培训,即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为学员的就业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更新服务。这样,一方面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为他们加入劳动大军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更大范围内也提高了成年人的文化水平。以已经基本普及了12年义务教育的加拿大为例,预计未来5年新增加的工作机会中有72%要求从业人员接受过高中后教育。
2.常规性层次教育系列共性知识专业(如哲学、中文)的学生大多会局限在研究领域就业,而在应用领域将难以就业。前提是总体毕业生人数大于现时社会就业岗位数。为了适应改行后的工作需要,这部分人大多也会再接受成人教育。
3.常规性层次教育系列个性知识专业的学生在与在职的非常规性层次教育系列成人教育的学生,去竞争后者已占有的就业岗位时,他们并不一定会显示出多大优势。前者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给予的新增加的工作机会,而不是去与后者竞争非空缺就业岗位。
五、为文凭?为知识?——非常规性层次教育系列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单纯为文凭的有,单纯为知识的不多,可能大部分还是知识、文凭都想要的。要新知识,收益在于用它可以胜任眼前的工作。要文凭,收益在于用它可以升迁职务,或作为再就业的一个知识层次证明。不论其中含有多么大的功利主义因素,希望运用新知识干好眼前的工作应当无可非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既使是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学习补充一些实用的专业技能以便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走进非常规性层次教育系列成人教育这个行列中,可见非常规性层次教育系列成人教育的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