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鼻鼽的研究进展论文_涂宇璀

中医治疗鼻鼽的研究进展论文_涂宇璀

(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333)

【摘要】本文从中药汤剂、针灸、穴位埋线等治法角度总结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鼻鼽的临床研究,综述中医药治疗鼻鼽的最新进展,研究发现中医药疗法治疗鼻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较小,疗效确切,为中医治疗鼻鼽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新的思路。

【关键词】鼻鼽;中药汤剂;针灸治疗;穴位埋线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8-0220-02

鼻鼽在古代文献中的描述为“鼽者,鼻出清涕也”;“鼽者,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鼻鼽相当于现代医学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AR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是指机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变应性鼻炎当属于中医“ 鼻鼽” 的范畴,临床症状:阵发性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要表现[2]。

1.病因病机

关于鼻鼽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自古即有论之,其主要病机有火攻肺虚、外寒内热、热干阳明、脾气虚弱、肺虚感寒、肾气阴阳虚等,与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有关[3]。归纳起来,其主要病因病机由于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使鼻气不得通调,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肺与鼻是本病的表现,而脾与肾关乎于本病的病理变化。所以鼻鼽的发生与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张景岳在《类经》中亦言:“阳未静而阴引之,故为欠;阳未达而阴发之,故为嚏” 。可见本病之所以喷嚏狂作,乃清阳难升之故,治当以温通之法。肺开窍于鼻,故鼻鼽与肺有关。肺主皮毛 ,肺虚则卫外不固,不能抗邪 , 且肺主通调水道,若宣散失司则津液停聚溢而为涕。肺易受邪侵,故鼻鼽的内因是肺气虚。肺气充沛依赖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之输布功能。脾气虚弱则肺气虚。而作为先天之本,气之根的肾,若摄纳无权,温煦失职 ,风邪得以内侵而致病。故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病的内因 ,感受风邪异气而作为外因。治疗当扶正祛邪 , 以补肺、健脾、温肾、祛风散邪通窍为主[4]。关于鼻鼽的症状、病机都与“ 寒” 有关。“寒”内生、外感皆可。内生责之于脏腑虚损,外感责之于风寒异气。然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黄帝内经?素问》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鼻鼽的根本病机是正虚。而肺气虚则是鼻鼽的终极表现[5]。

2.中医治疗

2.1 中医汤药

刘紫薇[6]总结陈以国教授从调和营卫论治鼻鼽。以桂枝汤为主方,临床随症加减,鼻痒者加蒺藜、蝉蜕、僵蚕;涕多者加五味子、乌梅;鼻塞者加苍耳子、辛夷、白芷;喷嚏多者加蝉蜕、地龙。临床均收到满意的效果。欧阳枝磊教授][7]自拟“温通饮”配合针灸治疗鼻鼽屡起沉疴,效果满意。温通饮加减(熟附片6g,桂枝6g,菟丝子10g,覆盆子6g,五味子10g,黄芪10g,防风6g,白术10g,茯苓6g,葛根6g,甘草6g)。王超群等[8]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鼻鼽,组方为:麻黄6g、桂枝12g、细辛9g、干姜10g、白芍10g、五味子9g、半夏9g、白芷10g、辛夷10g、苍耳子10g、甘草6g。通过100例临床研究发现:小青龙汤加减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李郑生[9]用培土生金的方法治疗鼻鼽,自拟方益脾固金汤,其药物组成:生黄芪15g,炒白术10g,白茯苓15g,橘皮10g,半夏10g,苍耳子8g,香附10g,西砂仁10g,菖蒲10g,白芷10g,细辛3g,,辛夷10g,川芎10g,荆芥8g,防风6g,桔梗10g,杏仁10g,生甘草3g。药证相合,每获良效。

2.2 针灸与埋线治疗

谢慧教授[10]应用温针灸以“健脾益气,升阳固卫”之法治疗鼻鼽。取穴:百会、下关、合谷,双侧足三里以温针灸疗法,点燃一段约15mm×5mm的艾柱安置于针柄上,待灰烬后取针,留针约30min,1次/周,3周为1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达89%。王斌等[11]采用平衡针合微创埋线疗法治疗鼻鼽136例。取穴鼻炎穴( 位于颧骨下缘中点) 用毫针针尖朝向鼻翼外缘中点平刺,再联合穴位埋线,主穴:迎香、印堂、大椎、曲池、肺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为93.38%。邹昆[12]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艾灸治疗鼻鼽。穴位埋线取印堂、迎香、风池、合谷。将羊肠线埋入所选穴内,针孔用创可贴贴1d。再联合艾灸取印堂、大椎、迎香、攒竹、阳白、太阳、鼻梁、肺俞、关元、神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两侧迎香穴开始艾灸5~8min,等到2穴皮肤潮红及患者自觉有大热感觉就换到鼻梁,几个回合后再移至印堂、攒竹、阳白、太阳。然后再对双肺俞、关元和神阙施灸。骆军等[13]采用穴位埋线联合隔蒜灸法治疗变应性鼻炎65例。取穴:印堂、迎香、四白、肺俞、脾俞、肾俞。将独头蒜切成直径1~2cm,厚约0.2~0.3cm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蒜片放置于所选穴位上,采用艾条施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周身微汗出效果则更佳。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最少治疗1个疗程,最多治疗4个疗程。再联合穴位埋线取迎香、四白、鼻根、合谷、曲池、大椎、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常规消毒后,将羊肠线埋入所选穴内,针孔处敷盖针后贴。临床总有效率为95.4%。李珍等[14]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鼻鼽78例。通过局部选穴配合辨证配穴,经治疗后,痊愈6l例,有效15例,无效2例,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7.4%。李知行等[15]总结李素荷教授通过穴位埋线治疗鼻鼽。李素荷教授根据鼻鼽的发作期、缓解期确定不同的诊疗方案,发作期以治标为主,采用祛风散寒、宣通鼻窍;缓解期则理气健脾,化痰祛瘀;着重强调补肾纳气。通过调理气血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3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治疗既有药物本身的属性,又有药物对穴位经络的刺激作用。冬病夏治恰恰符合中医中因时制宜的理论,通过几种治疗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从而使得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改善鼻鼽症状,以达到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的治疗目的[16-17]。

戚凯明等[18]使用穴位贴敷药饼治疗鼻鼽。药饼组成:生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细辛、冰片,其剂量比例按1∶1∶0.5∶0.5∶0.1。上药研细末,以生姜汁调和。观察不同穴位贴敷治疗鼻鼽,发现贴敷12穴位组疗效优于6穴位组,其疗效更确切。推断整体调治的穴位配伍临床疗效更显著。

3.回顾与展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过敏与遗传、分娩方式、饮食结构等有关,而过敏体质的体现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称之为“过敏过程”[19]然而,过敏原过于繁杂,难以准确找出,临床上尚难以普遍应用,目前的西医药物以控制临床症状为主或免疫治疗,仍然存在药物毒副作用大和易复发等不足[20]。本文综述了中医中药治疗鼻鼽的方法后发现:中医治疗鼻鼽手段较多,方法较为灵活,临床疗效确切,但关于鼻鼽的更多病理机制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素问》曰: “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综上,治病于未发生之时,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也为指导如何防治变应性鼻炎提供了新的思路。《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都是指导我们日常综合调养的原则。因此在改善鼻鼽症状的同时,如何从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减少鼻鼽的复发,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1):6-24.

[2]刘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08-111.

[3]裴玉蓁,樊长征,张文江,等.略论中医古文献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J].国医论坛,2014,11(29):47-48.

[4]裴蕾,戴晓矞.鼻通穴妙用[J].河南中医,2014,6(34):1173-1174.

[5]刘静.基于整体观念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7,6(31):28-30.

[6]刘紫薇.陈以国教授从调和营卫论治鼻鼽经验总结[J].广西中医药,2018,8(41):37-38.

[7]周文博,黎明,欧阳枝磊.欧阳枝磊教授温阳通窍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2015,11(30):2290-2291.

[8]王超群,柴茂山.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8,2(31):141-142.

[9]黄啟敏,李宁,刘亚楠,王玉玲.李郑生主任医师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鼻鼽经验[J].中医研究,2017,10(30):27-28.

[10]窦豆,李玲珑,张瑾等. 谢慧教授使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病例探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6,8(30):60-62

[11]王斌,洪成贵.平衡针合微创埋线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136 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5(5):29.

[12]邹昆.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7):599-600.

[13]骆军,唐峰,姜兴鹏.隔蒜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1):10-11.

[14]李珍,李文喜.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78例[J].中国针灸,2013,33(3):21 1-212.

[15]李知行,安潇潇,胡成想等.李素荷穴位埋线分期论治过敏性鼻炎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3):489-490.

[16] 高志平.冬病夏治论析[J].中国针灸,2014,34(4):401-404.

[17]彭冬青,王寅,田从豁.冬病夏治学术渊源与文献考证[J].北京中医药,2011,30(2):118-120

[18]戚凯明,朱正阳,宣丽华.冬病夏治不同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5(41):421-424

[19]吴碧卉.按摩足三里配合时间开穴法对幼儿过敏体质改善的临床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7,37(2):145-147.

[20] SzilasiM,GálffyG,FónayK,etal.A survey of the burdenof allergic rhinitis in Hungary from a specialist’s perspective[J].Multidisciplinary Respiratory Medicine,2012,7(1):49.

论文作者:涂宇璀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4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鼻鼽的研究进展论文_涂宇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