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论文_金玲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论文_金玲

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土地整理是国家为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而提出的,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的重要举措,对加强耕地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及原则,论述了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并提出了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策略。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策略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易受到侵害的资源。耕地的迅速减少,尤其是优质耕地资源的减少在我国已近于一种危机。为了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土地整理正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

一、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概括总结为环境评估。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的最主要内容是选择正确的指标体系,使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劣进行评估,指标体系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现状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而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实现有效的评价,为环境前期规划和后期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人类开发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破坏影响程度的评估,此过程会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减少或改善生态环境破坏手段和措施。比如,对环境生态系统中后期服务的分析,分析关键项目的环境问题,并预测一些开发和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些内容都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

在通常的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评估,即是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估。然而,一般的强调环境影响评估是对环境的污染源,污染环境的主体对象,环境每种污染物的组成,以及参考相关的标准来评价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内容需要全面,并且应有一定的深度,从许多方面考虑,使评估更加准确。

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将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体考虑,注重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特别注意水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优质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迫使农民开发残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而更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因此,在评价中要特别考虑与土地利用率及耕地质量有关的因素,注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耕地质量。鼓励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减少土地开发。

2、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提高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使评价具有科学性。根据生态学和生态保护的基本原理,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性质、强度和可能的后果,寻求有效的保护、恢复、补偿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同时,评价的方法也应科学合理,正确处理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单项因子评价的关系,正确揭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多具有区域性特点。根据土地整理的具体建设活动和区域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调查和实地踏勘及选择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对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同样不可缺少。

3、政策性和协调性原则。目前,我国已就森林、土地、矿产等颁布了专门的法律,国务院和其行政主管部门还颁布了许多专项法规。此外还规定,各地方可制定严于国家要求的地方法规和标准。在评价过程中,这些法规都是基本的依据。我国发布的专门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文件《全国生态环境规划纲要》确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是任何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发活动所应遵照执行的基本文件之一。同时,还有《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等研究报告,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不同区域的重点治理措施等相关问题都有详尽的研究,值得在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借鉴,并与之协调。

4、可行性原则。土地整理活动还要受到资金的限制,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完善建设和管理措施必定要加大投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保护生态环境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长远利益和整体效益出发考察,是完全一致的。但从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来看,又是矛盾的,甚至是冲突的。评价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协调这种矛盾和冲突,使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取得一定程度的协调。

三、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对区域土地结构产生的影响。土地整理不仅会对生态过程有一定影响,而且对土壤有一定影响,并在土地整理活动中表现出来,以优化土壤结构,对当前土壤质地进行转变,使土壤肥力提高,为生产发展、农业栽培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应强化土地整理前期工作的研究,基于调研信息,确保土地整理策略得到有效执行。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结合并优化资源运行形势,如耕地等,使经济、社会及生态三方面的效益更加明显。但对土地整理过程而言,对地表生态系统的整理转变及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直接的影响。以生态学方向而言,土地整理活动会对原本的生态环境稳定性造成影响,对项目范围内的土壤、水、植物、生物等引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对土地整理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进行分析,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土地整理工作,这样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3、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对土地整理而言,通过所有土地整理的工程方式,可以有效转变区域的水文构造及水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与水资源分配的变动,能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的改良,使农业生产效率有效提升。

四、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策略

1、创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公众参与体系。通过创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公众参与体系,提高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完善性、可接纳性及正确性。创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机制及多元化,加大公众参与度,使专家学者、国土资源管理人员、个人、农村群体从整体上给予评价,体现民主性,积极听取公众意见,发扬集体智慧。让大众全程融入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中,提高公众参与度,让群众在评价的所有方面积极参与进来。

2、土地整理资源论证。在土地整理中,部分区域为保证高品位设计,将水泥混凝土注入田间,这不仅是土地整理投资增加,而且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在土地整理中,不仅应重视农民意识中所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还需要反复论证,使农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使天然绿地破坏程度降低。

3、资金筹集。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政府职能及政府资金均存在一定限制,针对并未得到完善的土地整理投资机制,政府需要将其向市场中推广,以确保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土地整理中,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参与,使土地整理逐渐向产业化方面发展。

4、强化基础理论分析。目前并未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定量评价模式给予过多研究,所以政府需要积极与相应科研单位乃至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有效运用科研部门及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定量评价系统给予探究,创建科学的土地生态系统定量评价形式,制定相关的土地生态系统评价程序,使其变为行业准则,在土地整理项目立项乃至竣工验收中对土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

五、结语

土地整理的目的在于使耕地数量提高,耕地品质提升。土地整理水平不仅关系着生态环境,而且还与经济结构有密切联系。就土地整理来说,应强化管理意识,使土地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保护良好土地资源。基于有效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进行转变,使土地整体得到稳定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超.探讨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

[2]景福林.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吉林农业月刊,2015.

[3]卢建波.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及其评价指标[J].生态学杂志,2016.

论文作者:金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  ;  ;  ;  ;  ;  ;  ;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论文_金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