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的民意基础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认知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意论文,认知论文,村民自治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684(2006)05—0034—04
在我国20多年村民自治的实践发展中,一方面,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形成了广泛的民意基础,为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围绕村民自治实践产生的一些认知差异,也为我们深入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在2005年至2006年初,笔者及课题组在对山西省5县16个自然村村民和党员村干部围绕村民自治实践所做的调查中, 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一、村民自治实践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获得了广泛的民意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更有着十分广泛的民意基础。这样广泛的民意基础,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中反映出来:
(一)广泛的参与度。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山西省进行的第7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全省99%的村已完成换届选举任务,这是山西省历届选举中进度最快的一次。截止到今年3月底,全省完成换届选举的村达到26352个,占应换届村的99.96%。在新当选的村委成员中,平均年龄明显下降,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年龄在50岁以下的占91%,比上一届提高了4个百分点;高中以上程度占到36%,比上一届提高了5个百分点;党员占到70%,比上届提高了43个百分点。 在本课题组所调查的16个村中,农民群众的参选率平均达到90%以上。这种情况,如果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有着同样的反映。广大农民如此广泛程度的积极参与,表明他们对村民自治是肯定的。
(二)普遍的认同度。在我们调查所发放的316份问卷中, 大多数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持支持态度。如在关于“对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的认知调查中,有246人持“赞成”态度,占到被调查总数的77.8%;在关于“您认为目前当选的村委会干部当选后”对谁有利的回答中,认为有利于“多数村民”的258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1.7%;在关于“您认为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作用的回答中,认为“体现村民当家做主”的199人,占到被调查总数的62.9%;在关于“您对现阶段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村民自治政策”的态度的调查中,持“拥护”态度的218人、感到“理解”的30人,二者占到被调查总数的78.5%;在关于“您对目前村民委员会选举发展前景”的认知回答中,认为“乐观”的213人, 占到被调查总数的67.4%。这些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村民对村民自治是认同和支持的。
(三)基本的满意度。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在不同的地区已经有过多次实践,山西省也不例外。那么,广大群众对选举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关于“通过村委会直接选举,您对村中事务”的关注情况的回答中,229 人认为关注程度“增强了”,占到被调查总数的72.5%;认为“通过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村干部为群众服务意识变化的回答中,认为“比过去强”的221人, 占到被调查总数的69.9%; 在关于“您认为现在的村委会是否处处为村子和村民着想”的回答中,认为“是”的218人,占到被调查总数的69.0%;在关于“您村通过村委会直接选举同以前上级指派的村委会相比,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的回答中,181人和56人分别认为“有很大转变”和“有所提高”,二项合计占被调查总数的75.0%。上述数据表明,广大农民群众对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和村民自治是基本满意的。
由此可以说,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二、广泛民意基础上的认知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如果说村民自治所获得的广泛民意基础是对村民自治实践的明确肯定,那么,我们在调查中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占到调查总数一定比例的被调查者对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持不同程度的迟疑甚至否定态度,而对这一部分问卷加以分析后即可看出村民自治在获得广泛民意基础的前提下,确实也存在这样那样的认知差异,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村民自治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存在一定程度的迟疑甚至否定态度。例如在关于“对于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的态度的回答中,持“不好说”和“反对”态度的分别有9人和23人,两项相加占到被调查总数的10.1%;认为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不利于多数村民”和“给某些人争权夺利造成了机会”的分别有22人和41人,占到被调查总数的20.0%,感到“不好说”的33人,占到被调查总数的10.4%;在关于“对现阶段基层民主建设和村民自治政策”的态度的调查中,持“反对”和认为“不理解”态度的占到被调查总数的6.7%,感到“不好说”和“无所谓”的分别有18人和29人,占到被调查总数的14.9%。这就表明,尽管村民自治拥有十分广泛的民意基础,但围绕这一问题还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差异。
(二)党员村干部对村民自治的消极态度高于一般村民。调查表明,在316 份问卷中,一般群众229份,村党员干部87份,而在316份问卷中,对村委会直接选举持反对态度的23份,其中一般群众12份,占到被调查群众总数的5.24%;党员村干部11份,占被调查党员干部总数的12.64%之多;在23份持反对态度的问卷中,党员村干部11份,在整个持反对态度者中的比例达到47.83%。同时,党员村干部对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和村民自治持悲观看法的,在持同样态度的被调查者中占较大的比例。例如,在关于“你对党和政府现阶段关于基层民主建设和村民自治政策”的态度的调查中,316份问卷中持“拥护”和“理解”态度的248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8.5%,其中一般群众184人,占被调查群众总数的80.3%;党员村干部64人,占被调查党员干部总数的73.6%,明显低于一般群众的比例。而在持“不理解”和“反对”态度的被调查者中,一般群众10人,占229名被调查群众总数的4.4%;党员干部11人,占87名被调查党员干部总数的12.6%,明显高于一般群众的比例。在关于“你认为实行村委会直接选举、村民自治对做好本村各项工作”的态度的调查中,316份问卷中持“有促进作用”态度的23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73.1%,其中一般群众174人,占被调查群众总数的76.0%;党员村干部57人,占被调查党员干部总数的65.5%,低于一般群众的比例。而在认为“无促进作用”和“无多大关系”的被调查者中,一般群众42人,占被调查群众总数的18.3%;党员干部23人,占被调查党员干部总数的27.5%,高于一般群众的比例。在关于“你对目前村委会直接选举的发展前景”的态度的调查中,316份问卷中感到“乐观”的21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7.4%,其中一般群众157人,占被调查群众总数的68.6%;党员干部56人,占被调查党员干部总数的65.5%,低于一般群众比例。而在感到“悲观”的回答中,一般群众11人,占被调查群众总数的4.8%;党员干部8人,占被调查党员干部总数的9.2%,高于一般群众比例。
在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经历长期发展,村民自治已为绝大多数农村干部群众所认同的情况下,部分村民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存在着的认知困惑和迟疑态度,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作这样几方面的分析:
一是对扩大基层民主,让广大农民群众行使当家做主民主权利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实践发展将引发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重要变革的意义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是对现阶段村民自治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实践中局部性、暂时性的问题扩展到全局性和整体性的意义上去理解,由此视支流为主流,看片面为全面;
三是一些党员村干部对村民自治缺乏足够的信任和信心,对农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由村干部包办一切放心不下,还有的一些村干部对村民自治实践使自己过去所拥有的某些权力及享有的特权弱化感到难于接受;
四是部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在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已经显得很不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在村民自治的环境中,一些党员村干部仍习惯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习惯于上级组织的任命和做主,动不动就期望上级领导和组织为自己说话,例如我们在关于“你认为在上级机关有关系的候选人对当选村干部的帮助”的态度的调查中就发现,党员干部中有24.1%的人认为帮助“很大”,而一般群众作出同样回答的比例则只有13.5%。而一些在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中落选的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一些较长时期担任过村干部的党员,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有的认知判断
从我们在调查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农村村民自治实践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赢得了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时,围绕村民自治的实践,确实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差异。具体分析和深入认识这种差异,不仅对研究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认识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具有现实的意义。由此而言,我们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拥有的民意基础及其存在的认识差异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基本的认知判断。
(一)尊重群众、相信群众,按照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判断政治体制改革的是非得失,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有的基本态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得到体现和落实。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主体,他们对于改革的态度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应当作为我们认识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从这样的意义上看问题,我们就能够认识到,邓小平同志关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1]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认识,在根本上,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意愿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按照这样的认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问题加以分析,就应当看到,面对政治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如果我们对于改革的内容、任务和要求的设计,与广大群众的意愿不相吻合,改革在实际的发展中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改革怎么能够得到推进并深入下去呢?而从我国2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改革能够取得成就的基本原因,就是改革的内容、任务、要求和目的,充分反映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改革发展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个必须确认的基本认识前提,就是尊重群众,相信群众,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来认识改革,推进改革进程。
(二)对政治体制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既要充分重视、认真对待,也要冷静分析、科学把握,不能因为存在和出现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我们应有的基本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政治体制的改革也是这样。例如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现在人们议论较多的贿选问题、家族势力影响问题等,是客观存在的,也确实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这不是主流问题。而我们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所应当具有的认识,不是被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所吓倒,也不能为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而应当正确地分析已经出现的问题的性质、判断这些问题在改革发展中是主流还是支流,由此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目前我们调查中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村民自治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问题上表现出的认识差异来看,显而易见,除了对农村村民自治以及农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表现出程度不同的不放心、不放手甚至不信任的原因之外,就在于这些党员干部对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把一些局部性、支流性的问题作为全局性和主流性的问题去看待,并且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而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本身产生动摇。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上,如果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确定我们的认知判断,就只能延误改革的发展。
(三)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政治体制的改革,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围绕权力关系产生的一系列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不同利益格局的变化、利益关系重组和利益矛盾的出现,大都缘于权力。就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来说,一些党员干部对村民自治存在的认识差异,一定意义上也是与他们中一部分人在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中面对的权力转换和利益得失相联系的。由此就提出了一个党员干部应当有什么样的权力观的问题。从原则上和一般的理论上讲,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但在涉及实际的利益时,事实上又不那么容易解决。因此,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在涉及一部分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利益问题时,这部分人就可能构成为改革的消极成分,改革的发展就可能面对比较大的阻力。而对于这样的问题来说,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才能够摆正自己与群众、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群众利益的关系,从而也才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四)坚持党的领导,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必须深入认识和研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问题。不可否认,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之所以存在着认知差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确有一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对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党的领导和党组织的作用能否发挥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对这样的问题应当如何认识呢?可以说,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同时,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我国城乡民主政治发展中诸如直接选举范围和比例不断扩大等情况的出现,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地提到了我们的面前。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说正确地把握和解决涉及到多方面的考虑,还需要理论与实践上深入地探讨的话,那么,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一些十分需要解决的课题,现在就应当深入研究并加以探讨: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如何改变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方式,而通过法律、经济和宣传、组织、动员等方式得到实现的问题;党的政策、主张如何走出高度集中体制下自上而下输出和贯彻的单一模式,努力寻求通过多数群众的认同和选择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统一的问题;在直接选举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越来越深入的环境下,党的组织如何积极探索建立使党的组织、党员干部、党员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民主竞争的建设性、非对抗性竞争机制,由此使民主参与、民主竞争、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真正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防止违法违规现象发生的问题;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普通党员如何在民主政治发展使广大群众自主意识显著提高的条件下,发挥自己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凝聚群众的作用的问题等等。这样一些问题,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践提出的,同时又是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不能不面对的现实课题,深入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样一些问题如果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解决,那么,尽管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会对坚持党的领导的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但也会由于缺乏如何使党的领导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得到坚持的实际措施而难以真正使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