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0-083-01
一、温故引新法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出来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因此,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与新知识中有关的旧知识调取出来,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为引进新知作铺垫,形成正迁移。教师可以采用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也是导课最常用的的方法。
二、情景导入法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学习情境,通过精心策划的情境能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思维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很爱听老师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猴过生日,小狗和小猫约好一起去给小猴庆祝生日。去小猴家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狗的座位号是35,小猫的座位号是44。过了一会儿,小马叔叔开着公交车来了,他想考一考小狗和小猫,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小谁就先上车”。小狗和小猫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狗和小猫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狗和小猫。我及时加以引导,很快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小故事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但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例如,用排水法学习不规则物体时,我先是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讲完之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乌鸦为什么能喝道杯子里的水?”学生兴趣盎然的回答。我趁机导入新课,在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放一个土豆,让学生求出土豆的体积。
三、游戏导入
在众多形式的数学活动中,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通过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动口、动手、动脑,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具体化,使学生既轻松愉悦地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了其大脑思维的开发,推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往往能收到一举多得的功效。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一开始我就和学生做起了摸球游戏,把球放在一个“魔盒”里,由学生摸球,其他同学们当小小猜想家,从而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四、设疑导入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学生就会有一种非学不可的迫切心情,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设疑导入启发思维的功能,在导入时通过精心设疑,来激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老师有一个绝活,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不信的话可以说个数来考考老师,在学生报数,老师判断之后,提问:现在你们相信了吧,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既巧妙地向学生提出了学习目标,又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自然地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五、操作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实践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布置任务:“你能从这张纸上找到它的1/4吗?”学生一听,兴趣来了。纷纷动起手来,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了分数的意义,还找到了不同的1/4,培养了创新能力。
又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我课前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在短时间谈话后,我让学生各举起自己准备的叶子,先让他们沿叶子边沿摸一圈,还让一名学生上前来摸老师准备的叶子的边沿,接着我让学生说:你摸了叶子的哪里到哪里?在学生操作摸了不同形状的叶子的边沿一圈后,对周长也就有了比较直观、比较形象的认识。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学生就会在兴趣的感召下想多了解一些周长的其他认识。
六、媒体导入法
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的教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教学“找规律”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先用多媒体出示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喜洋洋,它喝了慢洋洋村长发明的变形药水,想变什么就变什么,随即投影上的喜洋洋变成了灰太狼,接着又变成了喜洋洋,这两个人物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出现,使学生感知其中是有规律的,进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在新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一堂课有如好的导入,好比同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一首歌曲有好的前奏。创设出好的教学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架起连接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论文作者:李炳俊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学生论文; 小猫论文; 新知识论文; 知识论文; 情境论文; 故事论文; 小狗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0月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