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经济学数形题思维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思维论文,数形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套全国卷基本都沿袭了去年的考查重点——以商品价值量为主要内容,差别在于今年在考查商品价值量的同时,又加入了一些其他变量,如通货膨胀率、税率、汇率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理的步骤和思维的强度。总体来说,商品价值量计算属于经典计算题,对同学们来说不算陌生。
在地方卷中,北京卷第34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009年北京卷第29题曾以“图形”形式考查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在此题基础上,今年北京卷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此类题进行了升级。从内容上看,考查点由价格变化对“该商品”需求的影响,变成了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从形式上看,由“图形”变成了“公式”。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变化增加了学生对试题的陌生感。
一、2010年高考经济学计算题分布情况
所涉及试卷、试题考查知识点
全国文综Ⅰ卷24题 社会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率
全国文综Ⅱ卷24题 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
全国新课标卷12题 社会劳动生产率、税率、汇率
重庆文综卷第25题 经济效益、利润、劳动生产率
北京文综卷第34题 相关商品之间的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动关系
山东文综卷第19题 相关商品之间的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动关系
广东文综卷第24题 价格影响需求、需求弹性
福建文综卷第28题 税收和财政、收入和物价、所需货币量、发展经济和就业
重庆文综卷第27题 税收、税率
北京文综卷第33题 收入分配公平
北京文综卷第35题 汇率变动的影响
安徽文综卷第33题 收入分配方式
上海文综卷第5题
进出口、顺差、逆差
上海政治卷第33题 国债利息
二、2010年高考经济学数形题思路解析
1.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
[例1] (2010年全国Ⅰ卷)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A.5元 6元B.10元 12元
C.20元 24元D.8元 16元
[思维剖析]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的情况下,2010年该商品的价值量变为2009年的一半,即5元。“通货膨胀率”和“物价上涨率”是一个含义,通货膨胀率为20%表明物价上涨20%,所以甲产品价格为5元×(1+20%)=6元。所以选A。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弄清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通货膨胀率概念的含义。
[例2] (2010年全国Ⅱ卷)假设某企业2008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为6元,产量为10万件。2009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生产甲种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分别为
A.4元、4元、60万元 B.6元、8元、90万元
C.4元、6元、90万元 D.8元、6元、120万元
[思维剖析] 本题首先需澄清“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三个概念的含义。“个别价值”是指生产某一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价值决定,而是由社会价值决定。“价值总量”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某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额,二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额,该题显然是第一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的情况下,商品的个别价值变为6÷(1+50%)=4元。但是大家要清楚,由于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这里的4元不是该商品的真实市场价格,而是一种观念的存在。由于商品的社会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在整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的情况下,2009年该商品的社会价值依然是6元。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该企业生产的商品数量变为10万件×(1+50%)=15万件。因此该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为6元×15万件=90万元。所以选C。解答此题的思维关键在于弄清“个别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总量”三个概念的含义。
[例3]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元人民币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A.80,84B.84,80C.84,64D.84,100
[思维剖析] 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那么M商品用外币表示为10元×8=80N国货币单位,再加上所交的关税,则M商品出口到N国后的价格为80×(1+5%)=84N国货币单位。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2010年M商品的价值量变为10元÷(1+25%)=8元。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由于免去了关税,因此M商品出口到N国后价格为8元×8=64N国货币单位。所以选C。此题不难,只是步骤比较多,掌握商品价值量、关税、汇率的基本知识就能作答。
2.价格和需求
[例4] (2010年北京卷)某商品的价格p变化Δp会引起其相关商品的需求量X变化Δx,这种变化可表现为两种关系:①,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B.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C.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
D.煤炭价格变化和天然气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
[思维剖析] 汽油和柴油在一些领域是替代品关系。如果汽油价格上涨,即Δp为正,那么人们对汽油的需求量降低,对柴油的需求量增加,即Δx为正,因此,所以A错误。汽油是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如果汽油价格上即Δp为正,那么人们对汽油的需求量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原油的需求量也会减少,即Δx为负,因此,所以B错。煤炭和原油在特定情况下构成替代品关系。依据上述分析,得出C错。煤炭和天然气对于人们取暖构成替代品关系,依据上述分析,得出D正确。此题的思维关键在于判断相关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变动关系。
[例5] (2010年山东卷)甲商品价格()与乙商品需求量()之间存在如图1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
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
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民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民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思维剖析] 甲价格上涨,导致乙需求量增加,表明两者为替代品关系,④正确。既然两者为替代品关系,那么甲商品的需求量必定也受到乙商品价格的影响,因此①正确。答案为B。通过推理可知,②和③中描述的甲乙应为互补品关系。此题不难,只要掌握替代品和互补品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做出。
[例6] (2010年广东卷)图2、图3中商品甲、乙是两种互不关联的商品。
当两商品的价格P均从时,对于需求量Q的变化,若有如下判断:
①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
②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
③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高档耐用品
④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思维剖析] 观察图形发现,两种商品价格下降,均会引起需求量的增加,因此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②正确。从图中还可看出,两种商品价格变动程度相同,但乙的需求量变动明显大于甲,表明甲的需求弹性较小,乙的需求弹性较大。甲与乙比,甲是生活必需品,所以④正确。因此选择D。此题不难,只是将书中关于价格影响需求的文字转换成了图形。
3.企业经济效益
[例7] (2010年重庆卷)表1:生产相同产品的甲乙两企业2009年的主要经济指标
企业名称 产量(万件) 职工人数(名) 总产值(万元) 总成本(万元)
甲 5
100
100
45
乙 4
10080
60
由表1可知
A.甲的利润低于乙
B.甲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乙
C.甲的经济效益高于乙
D.甲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乙
[思维剖析] 甲的利润为100-45=55万元;乙的利润为80-60=20万元。甲的利润高于乙,所以A错误。甲的劳动生产率为5万件÷100名=500件/每人:乙的劳动生产率为4万件÷100名=400件/每人。甲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乙,所以B错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甲的经济效益为100÷45≈2.2;乙的经济效益为80÷60≈1.3。甲的经济效益高于乙,所以C正确。由对B项的分析得出,甲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乙,所以甲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乙,因此D错误。此题难度不大,只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的集合。
4.税收、税率
[例8] (2010年福建卷)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下列选项中与图4曲线反映的变动关系相一致的是
A.X轴为税率 Y轴为财政收入
B.X轴为居民收入 Y轴为商品房价格
C.X轴为商品价格总额 Y轴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D.X轴由经济增长率 Y轴为失业率
[思维剖析] 如果X轴为税率,Y轴为财政收入,那么税率在一定范围内的提高会增加财政收入,所以A错误。如果X轴为居民收入,Y轴为商品房价格,那么居民收入的提高,会增加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推动商品价格上涨,所以B错误。如果X轴为商品价格总额,Y轴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那么商品价格总额的增加会需要流通中更多的货币量,所以C错误。如果X轴为经济增长率,Y轴为失业率,那么经济增长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所以D正确。此题是一些简单基本数量关系的判断,难度不大。
[例9] (2010年重庆卷)经济学家拉弗用图5揭示了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
由图5可知
A.税率越高,税收收入就越高
B.政府若要增加税收,需要确定合理的税率
C.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最佳税率选择
D.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税率优于
[思维剖析] 观察图形发现,税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可以提高税收收入,但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导致税收收入下降,因此A错误。是政府获得最高税收收入的税率,但不一定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最佳税率。税率的确定要依据具体的宏观经济状况,以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以获得最大的税收收入为目标,所以C错误。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才能鼓励其积极性,因此不宜采用较高的税率,所以D错误。此题表明税率的确定要合理,要依据宏观经济发展,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才能保证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B正确。此题考查税率和税收收入的关系,属于比较难的题目,考生必须辩证地看待税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理解题目的含义。
5.进口和出口
[例10] (2010年上海文综卷)进出口总值由进口总值和出口总值相加构成。今年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2.8%,当月出现贸易逆差72.4亿美元,终止了连续70个月的贸易顺差。由此可见
A.当月进口增长高于42.8%,出口增长低于42.8%
B.当月进口增长低于42.8%,出口增长高于42.8%
C.当月进口增长高于出口增长,并且均高于42.8%
D.当月进口增长低于出口增长,并且均低于42.8%
[思维剖析] 3月之前为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当月出现贸易逆差,表明出口总值<进口总值,由此可知,当月进口总值增长速度一定超过出口总值增长速度,可以排除B,D。进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出口总值。由上述分析得出进口总值增长速度一定超过出口总值增长速度,因此在进出口总值增长42.8%的情况下,推知当月进口总值增长必定高于42.8%,出口总值增长必定低于42.8%,所以A正确。此题只要知道贸易逆差的概念,就可以直接做出推断。
[例11] (2010年北京文综卷)不考虑其他因素,图6中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①2002至2004年,中国出口到法国的纺织品更具竞争力了
②2002至2004年,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机械设备变得便宜了
③2008至2009年,中国企业赴欧元区国家投资设厂更有利
④2008至2009年,法国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的费用减少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思维剖析] 2002至2004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降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①正确,排除②。2008至2009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相同数量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欧元,所以中国企业赴欧元区国家投资设厂更有利,法国学生来中国留学需要的费用增多,③正确,排除④,答案选A。本题主要考查汇率变动的影响,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6.收入分配
[例12] (2010年北京文综卷)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分为高、中、低三组。图7所示为各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两种不同状态。下列做法有利于有状态a向状态b转变的是
①加大扶贫开发与救济力度
②个人收入按超额累进税率缴税
③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
④降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思维剖析] 观察图发现,a状态中高收入所占比重过大,表明社会贫富差距较大;b状态社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由a状态向b状态转变需要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加大扶贫开发与救济力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所以①正确;个人收入按超额累进税率缴税有利于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所以②正确。促进社会公平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弊端,所以③错误;促进社会公平应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所以④错误。答案为A。学生只要掌握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知识就能作答此题,难度不大。
[例13] (2010年安徽卷)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44000元 26000元B.36000元 19000元
C.49000元 21000元D.44000元 11000元
[思维剖析] 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概念含义是解题的关键。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工资、奖金都属于按劳分配,所以李家按劳分配所得为36000+8000=44000元。专利转让、出租房屋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5000+6000=11000元。所以选D。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不符题目要求。
7.投资理财
[例14] (2010年上海政治卷)
2005年3月发行的某5年期国债于今年到期归还本金并支付全部利息,年利率3.81%,不计复利。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发行时购买的1万元该国债,今年到期后可以获得多少利息?
[思维剖析] 利息=本金×利率×期限。1万元5年期国债到期后可获得利息:10000×3.81%×5=1905元。此题属于简单计算,书中虽然没有国债利息计算公式,但有银行存款利息计算公式,两者其实一回事。
从2010年高考经济学数形题命题来看,难度不是很大,但增加了计算的步骤和繁复的程度。应对这种变化,我们可以从典型题练起,解剖麻雀,由一到多,由简到繁。在掌握最基本题型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条件、排列组合,循序渐进地提高计算能力。
充分理解概念的含义也是做好计算题的保证。在计算题中常出现,而又容易被混淆的概念有很多,例如“通货膨胀率”和“货币贬值率”,“使用价值总量”和“价值总量”,“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和“利润”,“顺差”和“逆差”,“升值”和“贬值”,“利息”和“本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是做好数形题的前提。
再有,数形结合、数式结合是新的命题趋势,应该在平时加强对数形转换、数式转换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梁侠,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北京市政治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培训骨干教师,主持、参加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参加教育部新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多次参加全国及北京市高考试卷、试题的分析与评价工作,政治投稿邮箱:zhengzhi@gaokao78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