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视角下的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研究_民营银行论文

基于金融生态学视角的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民营论文,视角论文,我国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是党中央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更为完备的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2014年3月,中国银监会确定首批试点民营银行方案,此时距离中央提出引导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的改革还不到一年,充分表明国家对于民营银行发展的高度关注与强力支持。第一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分别落户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囊括了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百业源、均瑶、复星等国内众多知名民营资本的参与。当前,我国的金融生态面临多重困局的束缚:货币与信贷规模快速增长而实体经济却资金短缺、小微企业与中低端群体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民间资本暗流涌动却难以找到安全合理的投资渠道,金融生态困境与经济稳健发展的矛盾凸显。毫无疑问,民间资本引入银行领域意义重大,它不仅意味着政府尊重市场在经济金融运行中的决定性作用,更表明中央启动的金融改革正朝着“啃硬骨头”的方向前进。民营银行试点破冰,是对我国金融生态变革的战略性破题,被寄予了“鲶鱼效应”的厚望。政府希望通过民间资本的生机和活力来改善金融环境,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缓解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面临的融资约束,提高融资效率,开拓我国金融发展的新蓝海。

       二、我国金融生态格局亟须“鲶鱼”破冰

       (一)银行业高增长与实体经济“缺血”的困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迈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在过去十年里,银行业金融总资产从23万亿元增加到151万亿元,利润从364亿元上升到1.42万亿元,盈利成为世界第一。与此相伴随的是货币存量的快速扩张,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突破110万亿元大关。然而,与银行高增长和宽松流动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趋于疲弱,企业平均资金成本反而有所上升,实体经济领域大面积“钱荒”频频出现,实体企业利润收缩。究其原因,这是银行业将大量资金“弃实求虚”所致。在资金逐利的背景下,投资利润率低、回报周期长的实体企业被商业银行冷落,大量货币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流转以获取高额回报。银行同业、理财、票据、衍生品等杠杆业务迅猛发展,表外资产、同业资产急剧膨胀,本应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在金融机构间循环,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获取巨额利润。企业在银行的抽贷下,只能选择从其他渠道高成本融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带来中国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趋势。从国际经验可以看到,如果银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轨道,其创新和发展不但不会使总体经济受益,而且其创新和发展速度越快,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潜在不良影响越大。我国的银行业生态初步形成了“影子银行”非理性扩张的局面,在杠杆的巨大推动作用下,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交错的证券投资和质押信贷在无形中乘数化地放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严重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运行。

       (二)银行“贵族化”与普惠金融需求的背离。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是银行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银行生存之基、立足之本。然而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自身利益,越来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去实体、去平民、去小微”的贵族化发展态势,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总要求渐行渐远。例如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产品设计、营销导向、理财服务等方面,过度向大集团、大企业、大客户、高端群体倾斜和配置,而“三农”领域、小微企业和普通消费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难以获得有效的满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广受关注,事实上这是我国银行业生态结构失衡的体现。小微企业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有效的金融服务来培育和支持,尤其是在我国直接融资体系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来自银行的金融服务成为小微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小微企业成长的短板。此外,农户小额贷款、偏远地区贷款、助学贷款、中低端客户理财等普惠金融需求均难以满足。一个合理的银行业生态体系,应当是大中小微多个层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齐备,比例适当,分别主要服务于大中小微多个层次的企业客户,银行体系“贵族化”将影响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

       (三)民间资本泛滥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矛盾。

       我国当前金融生态中存在非常突出的“两多两难”矛盾——即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微企业多、融资难。一边是汹涌的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一边是“饥渴”的中小企业没有融资的途径,这凸显了作为资金桥梁的金融中介的缺位。非法钱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大量发展,其地下运作的特征破坏了借贷活动的规范化,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这种地下融资虽然也可以实现融资目标,但它与正规金融的最大区别是无限责任及法律保障不明,这会大幅放大风险,为了弥补风险,将会形成畸高的利率水平,加重企业负担。限制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风险,只有引导民间金融合法化、阳光化运作,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规范化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民间金融无序经营的问题。我国现有银行业融资中介功能不完善,民间借贷泛滥,游资汹涌,体现了监管部门对民间资本引导和民营金融机构监管的缺失,突出了民间金融改革的必要性。如何正确地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运作,改善困局重重的金融生态格局,是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

       三、构建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生态圈”

       (一)我国民营银行“生态圈”的内涵界定。

       生态圈,是指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它们生存的各种系统的总和。它包括生命系统和生命支持系统两部分:地球空间内所有生命组成生命系统;生命生存所需要的外部必要元素,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等组成生态圈的生命支持系统。生命自身是脆弱的,只有在适宜的外部化境下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才能够维持和成长,一旦脱离了外部环境,孤立的生命根本无法生存。生命支持系统不仅为各种生命提供各种物质和能量,而且为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两个圈层相互支撑与互动才有了生机勃勃的地球生态圈。

       民营银行在我国刚刚试点破冰,是尚处于“婴儿期”的崭新生命。与其他成熟的大型银行机构相比,民营银行资金实力小、风控能力弱,在制度和保障方面都缺少经验,而且赢得民众的信任和依赖还需要一定时间。新生而脆弱的民营银行若没有一个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来不断供给其生长和壮大的养分和水分,很可能“夭折”。正如地球上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由其自身条件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共同决定一样,民营银行的发展不仅依靠其自身,更重要的是依靠外部环境的支持,内外要素相融相生,协调配合,才能真正促使民营银行成为我国金融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必须要形成一个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生态圈”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民营银行“生态圈”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以民营银行为核心、与民营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主体,通过民营银行与外部主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推动民营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机制系统。作为一个仿生学概念,民营银行“生态圈”的概念所提供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视角,其最大意义在于形象地揭示了民营银行发展体系中各构成主体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其实质是把民营银行的发展视为全局性的社会问题,通过政府、企业和客户的互动与合作,实现民营银行在我国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生态圈”的组成结构分析。

       本文认为,民营银行“生态圈”是由“外部环境圈”和“核心圈”两部分组成。“生态圈”的外部环境圈是指与民营银行直接关联的外部环境系统。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英国学者Clarkson(1995)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前者是指那些没有其参与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生存发展的群体,包括为企业制定法律法规、提供基本设施与市场、对企业享有收税权和监督权等的政府与监管部门;后者是指那些可以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影响的其他社会团体,比如股东企业、同行竞争者和客户群体等。基于此,民营银行的“外部环境圈”主要由金融监管部门、民营银行的发起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它们形成民营银行“生态圈”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外部保障系统,其中金融监管部门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宏观层面的推动者和监管者,将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领域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而民营银行的发起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主体组成一个中观促进、协调及竞争系统,协同支持民营银行的发展。

       民营银行“生态圈”的“核心圈”以民营银行自身为主体,是整个“生态圈”的核心。外部环境主体通过对它进行正向和逆向的刺激发挥作用,实现整个“生态圈”的运转目标,最终达到民营银行高效经营和行业有序发展的目的。民营银行“生态圈”的组成结构如表1所示。

      

       (三)民营银行“生态圈”的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民营银行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博弈、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路径选择过程。从我国目前并不乐观的金融生态现实来看,很有必要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来促进民营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民营银行“生态圈”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民营银行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配合与联动,以促使民营银行稳定、高效、可持续地发展。因此,我国应加强各方面的联动配合,树立全局性、系统性的观念,构建一个层次明晰、功能完整的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协同机制,如图1所示。

       首先,在宏观层面,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为核心圈的民营银行发展提供政策和业务上的宏观保障。未来金融改革的总目标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单纯的市场机制在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的领域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存在“市场失灵”。金融市场是经济的灵魂,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牵涉到宏观经济的众多领域。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在金融市场化改革和维护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对民营银行把好牌照和资本两个关口,即对新设立民营银行的资格和相关业务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批准,并对其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和资本金要求监管,根据5家首批试点银行的发展情况对整个民营银行行业布局和发展规划进行总体部署。此外,民营银行是市场化的银行,也需由市场化的退出机制来协调配合。目前我国实际执行的是隐形全额的存款保险制度,而现行制度的市场退出效率不高,国家负担较重,同时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尚未得到立法确认。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的加紧出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和公众利益。

       其次,在中观层面,一方面民营银行可以与其发起的母体企业优势互补,实现共赢,这是民营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所在。从第一批获得银行牌照的5家试点民营银行来看,发起人是阿里巴巴、腾讯等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庞大客户群体的知名企业。利用发起企业的业务优势及客户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民营银行实现有特色的发展。另一方面,民营银行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弥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普惠金融及“草根金融”的市场空缺,形成更加合理完善的银行业市场格局。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银行的业务带来竞争,发挥民营银行的“鲶鱼”效应来带动整个金融系统运行效率和市场活力的提升。发起民营银行的母体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两大主体作为民营银行“生态圈”系统的中观协调支持层,不仅能直接促进和推动民营银行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宏观监管部门的政策意图更好地落实、分解和强化,促使“生态圈”实现整体平衡高效运作。

       最后,这一生态圈的核心民营银行,在宏观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保障监管和中观外部主体的支持推动下,实现高效经营和有序发展,将在达到金融市场改革目标的同时,带来整个金融生态的优化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民营银行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草根”金融。

       今天的中国银行业,不缺大银行,缺的是小银行。民营银行的定位由此而清晰:为“三农”领域、中小微企业和社区服务,为草根企业寻找通畅的融资之路,满足中国民间的普惠金融需求。这意味着民营银行不仅要支持经济发展,而且要服务于民生,要学习国外经验,立足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能够、不愿意介入的金融“蓝海”,主要服务于农民或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与经营。例如,美国的中小民营银行以社区银行为主,主要服务于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占全行业贷款近40%;英国民营银行重点发展居民零散贷款、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者贷款等大型银行不愿意介入的领域,并着力打造便民银行。我国的民营银行也宜从“小额”和“小众”处入手,从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掌控的行业格局中寻找立足之地和利润源泉。

       (二)大数据金融。

       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平台类企业是发展大数据金融服务民营银行的最佳选择。平台类企业的民营银行业务,除了做传统银行业务之外,还可以通过利用银行牌照的获得,结合原有的客户资源,提供更为深入的网络金融服务,从而支持自身的业务扩张,为主营业务带来更高的利润和更高的估值。阿里巴巴、腾讯拥有几乎与中国人口相当的客户群体,掌握着具有优势的交易数据、信息和技术,在条件成熟时这个客户群体可以充分转换为银行客户,并通过对其大数据的分析,对大量线上商户给予信贷支持。这类银行不需要庞大的物理网点网络,甚至仅依靠网络平台即可,并且依靠大数据支持,营销、办理、风控、贷后等管理成本均较低,因此整体成本收入比会大幅低于现有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大数据网络公司提供了借助互联网突围的最佳契机。从第一批5家试点民营银行的资本构成中可以看到,阿里巴巴、腾讯都是凭借互联网起家、刚进入金融领域不久的企业,如果其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移动金融的力量,则很有可能促进民营银行实现“弯道超车”。

       (三)供应链金融。

       均瑶和复星作为首批获准试点开办民营银行的企业,是可以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代表企业。均瑶集团以实业投资为主,旗下拥有上市公司大东方,主营业务为商业百货以及吉祥航空、均瑶乳业等。复星集团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包括豫园商城、复星国际、复星医药等。以均瑶和复星为代表的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均有商业百货实体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为银行业务提供强大支持。此外,像京东商城、苏宁云商等国内知名的网络电商,申请发起民营银行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供应链金融优势。一方面,可以面向上游供应商提供基础的银行服务,包括存款、贷款、结算等;另一方面,面对大量的下游消费者,可以提供消费金融服务,通过提供利率优惠的消费贷款,加快自身的商品销售。如果商品周转加快带来盈利增加,则完全可以弥补利率优惠所带来的损失;如果其销售周转率提升很多,甚至可以承受零利率放贷,从而抢占其他银行的消费金融市场。在这种依托实业资源的跨界竞争中,核心企业在整合产业链金融资源、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上具备资源禀赋和协同效应。同时,这类银行不需要大量的网点,只要将其服务点整合进商业百货实体企业的经营场所,就能通过民营银行业务以极低的成本带来整个实体企业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标签:;  ;  ;  ;  ;  ;  

金融生态视角下的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研究_民营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