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之八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在1928年1月由方志敏等领导创建的,位于闽、浙、赣、皖四省边界共52个县的部分地区,全盛时期还包括弋阳、崇安、开化、祁门等25个县的部分区域,人口100余万。该根据地作为中央苏区的右翼,为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围剿”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评价闽浙赣根据地“有很好的创造”。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横峰县葛源村。
根据地建设
到1931年9月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时,全省有442个党支部,党员1.2万人。1932年11月,中共赣东北省委改组为闽浙赣省委,全省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
党的建设
▲江西省横峰县葛源村闽浙赣省委旧址。
▲浙江省开化县长虹乡库坑村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
政权建设
在“ 有计划地建设政权” 、“苏维埃的五种精神”等思想的指导下,闽浙赣苏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苏维埃模范省”,被誉为“方志敏式” 的革命根据地。
2017年外伶仃岛垃圾产生量(由担杆镇政府提供)见表1。外伶仃岛旅游分为淡季和旺季,旺季为5—10月,上岛旅游人数随季节波动较大。可以发现垃圾产生量变化规律与上岛人数一致,旺季垃圾产生量比淡季高44.7%。海岛生活垃圾通过垃圾转运车收集、运至垃圾处理站分拣为4类:①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泡沫、硬纸板、塑料瓶、金属;②压缩处理垃圾,包括无法低温焚烧的垃圾,如玻璃、织物等;③低温焚烧处理的垃圾(包括水产垃圾),由于垃圾含水率较高,常常需要加入含水率较低物料混合;④建筑垃圾及一些大件家具等。
▲为了嘉奖方志敏为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发展所建树的功勋, 1931 年11 月召开的“全国一苏大”, 授予方志敏勋章一枚。
1932年12月,闽浙赣苏维埃政府内务部、土地部、劳动部、工农检查部、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简称“四部一会”)。
▲位于横峰县葛源镇枫林村汪氏宗祠的“四部一会”旧址。
▲闽浙赣根据地优抚政策。
军队建设
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卫生建设,提出了“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建设苏维埃的文化教育”等口号,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举措,文化教育卫生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加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部分同志在延安合影。
经济建设
1930年7月,方志敏率赣东北红军独立团奇袭瓷都景德镇,全歼城内守敌,缴获一批物资,其中有十几把小号和几面军乐鼓。同年冬,中央军委决定红军独立团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举行建军典礼时,方志敏对军长周建屏说:“打景德镇缴获的那些个洋东西应该让它发挥作用了,组建个军乐队吧。”红十军在各个连队和地方武装队伍里挑选了百余名具有初小文化的青年进行培训。1931年3月,赣东北红军军乐队在苏区首府横峰县葛源镇成立,军乐队有大堂鼓和军乐鼓十四面,并有一面通过白区商人购进苏区的定音鼓,三十二把大小号。经过考核录取的六十名军乐队队员身着崭新的军装,在成立大会上接受赣东北苏区党政军领导的检阅。这是我军成立最早的一支军乐队。
▲闽浙赣苏区发行的货币和股票。
▲苏维埃邮政花卉邮票。
1.4.2 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各标准品10 mg分别置于10 mL量瓶中,用纯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得到浓度为1.0 g/L的标准溶液储备液。将各标准溶液储备液用甲醇稀释10倍得到浓度为100 mg/L的各标准溶液工作液,分别吸取各标准溶液工作液100 μL置1.5 mL的EP管中,涡旋混匀,得到浓度为10 mg/L的混合标准溶液;用空白血清稀释成浓度分别为1 000、500、250、100、50、25、10、5、2.5 及 1 μg/L 的基质标准曲线。内标的配制:将浓度为100 mg/L的内标溶液储备液用甲醇稀释成浓度为25 μg/L的内标工作液,保存于-80℃冰箱。
从表1可以看出,甘啤5号、垦啤7号、甘啤3号出苗较晚,比其他品种晚1 d;甘啤5号、垦啤6号、甘啤4号的抽穗期较早,均为6月9日,而其余品种的抽穗期为6月10日;博乐、垦啤6号、玛俐、甘啤3号均为早熟品种,而甘啤5号成熟最晚,较对照晚7d。从全生育期来看,甘啤5号生育期最长,垦啤7号、甘啤3号、甘啤4号、甘啤6号的生育期适中。
4.2.3 加强新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 紧密结合国际市场需求,转变中国甘薯出口贸易结构.在干甘薯、冷冻甘薯、鲜甘薯、甘薯淀粉、粉丝粉皮构成的进出口传统产品结构的基础上,改良现有产品,加强甘薯深加工与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发研究,开发新型健康型甘薯休闲食品,适当增加甘薯花青素、甘薯植物蛋白、甘薯膳食纤维、甘薯果胶等高科技深加工甘薯产品的出口创汇.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我国甘薯国际贸易收益水平.
▲1934年3月闽浙赣省内务部群众帮助工作人员耕种证。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群众组织——互济会。
▲1932年3月赣东北省人民土地委员会土地使用证。
文化教育卫生建设
1928年1月,方志敏等领导弋阳、横峰两县农民暴动,成立了土地革命军(后改名工农革命军)。1930年冬,闽浙赣苏区的革命武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后与红三十一师合编为红十一军)。开始时全军2000余人,后扩编为3个旅及特务团,达6000余人。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艰难残酷的斗争环境中,英勇顽强,参军参战。在苏区组织的扩红工作中,各地赤卫队、少先队整排、整连、整营地加入红军。当时只有6万人的横峰县,就有2万儿女参军参战。第五次反“围剿”时,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有上万工人和农民上火线,组织了500多个地雷队到处埋设地雷,炸得敌人焦头烂额。
由于青壮年都上了前线,劳动力严重缺乏,省苏维埃政府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措施,其中就有将机关干部组织“生产协助委员会”,帮助群众耕种,农忙季节每周至少劳动一天。
▲1934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图为第五分校使用的教材。
▲1934年闽浙赣省工农医院印制的《外科》教材。
▲1934年闽浙赣省募集医药费券。
▲闽浙赣军区印《革命歌集》。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配置挖机、推土机、农用重型铧犁、旋耕机、装载机、平地机、大型路拌机、振动压路机、三轮压路机、胶轮压路机、自卸汽车、洒水车。
▲1934年7月闽浙赣省苏政府粉碎敌人五次围攻决战公债券。
▲1934年闽浙赣军区抚恤委员会证书。
三百烈士岩
江西省弋阳县姚畈乡张家村东北面的大山上有个石灰岩洞,长 700多米,面积上千平方米,可以容纳很多人。岩洞分为7个关隘,每一个关隘之间互相连接,关口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31年2月14日,姚畈一带的人民正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乐之中,国民党五十五师的两个团却正加紧对姚畈一带进行疯狂的“围剿”。敌人来势凶猛,这一带的苏区干部及部分赤卫队员、养伤的红军战士和当地的群众三百余人立即转移,撤进了这个石灰岩溶洞里。由于岩洞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敌人用炮火攻了数日难以奏效。恼羞成怒的敌人竟然使用了毒气,向洞内施放毒气烟雾。洞内的三百多军民无一幸免,全部牺牲。后来,当地群众把这个岩洞称作三百烈士岩。
群众巧救方志敏
一天,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和几个红军战士来到一个村子里参加秘密会议。不知什么原因走漏了消息,国民党地方武装不久赶到村里,把全村包围起来。方志敏虽然知道敌人来了,但没有马上撤离,而是组织群众进行疏散。他看着群众纷纷躲藏起来,才指挥战士们撤退,还没撤到村口,就被一群敌人堵住了去路。就在这危急时刻,方志敏和几位战士忽然发现白狗子们定住脚不跑了,一个个蹲下身子抢着捡拾地上的银元。有的没拾到,就和拾到的争抢起来,你争我夺打成了一锅粥。当官的没办法,踢这个一脚,踹那个一腿。趁这个机会,方志敏和几个红军战士加快脚步,顺利脱险。地上为什么冒出那么多银元呢?原来,村里的群众见敌人追赶方志敏等人,情急之下赶紧把红军通过打土豪分给大家的银元纷纷拿出来丢到路上,缠住了爱财如命的白狗子。
我军最早的军乐队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千方百计发展根据地经济,形成了完善的经济政策,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区政府成立了赣东北特区互济总会。互济会积极筹款、救济军属、援助战士,尽一切可能保障红军供给,做好部队的后勤工作。1930年至1932年期间,互济会每年还支援中央苏区的不少经费,给中央苏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援助。
1931年秋,上坑源兵工厂试制的迫击炮发射成功,军乐队随慰劳队一同去工厂慰问,第一次向苏区军民展示了军乐队的雄姿。嘹亮动听的军乐,威武整齐的军容,使围观的群众情绪激昂。群众高兴地说:“如果白狗子看看这队伍,听听这鼓号声,也得把他们吓趴下。”
▲弋阳县方志敏故居。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江西省横峰县和弋阳县。
横峰县葛源镇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闽浙赣省苏维埃旧址、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红军五分校旧址、红军广场、司令台、四部一会旧址、少共省委旧址、红色列宁公园等一大批革命旧址。
弋阳县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方志敏烈士的故乡,县内有方志敏故居、方志敏纪念馆、赣东北工农革命军诞生地、中共赣东北特委旧址、红军总医院等红色旅游景点。
横峰县和弋阳县都是上饶市下辖县,弋阳县距离上饶市近60公里,横峰县距离上饶市近50公里,交通方便。
编辑 周鹏飞
栏目编辑 周鹏飞
标签: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论文; 方志敏论文; 中国工农红军论文; 横峰县论文; 共和国论文;